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中医必背 >

第35章

中医必背-第35章

小说: 中医必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4、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原。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煽火炽,而志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泄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阳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制。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二十五、《笔花医镜》用药论    
一、 心部药队
其症为惊悸、不得卧、健忘、虚痛、怔仲、遗精
心 部 手少阴属脏
心体属火,位南方,色现赤,胸下岐骨陷处,其部位也。凡额上,手、足心,皆其所辖。得血以养之,方能运慧思,用才智。
心无表症,皆属于里。
心之虚,血不足也。脉左寸必弱,其症为惊悸、为不得卧、为健忘、为虚痛、为怔仲、为遗精。
惊悸者,惕惕然恐,神失守也,七福饮、秘旨安神丸主之;不得卧者,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安神定志丸主之;健忘者,心肾不交,神明不充也,归脾汤、十补丸主之;虚痛者,似嘈似饥,似手摭心,喜得手按,洋参麦冬汤主之;怔忡者,气自下逆,心悸不安,归脾汤主之;遗精者,或有梦,或无梦,心肾不固也,清心丸、十补丸主之。
心之实,邪入之也。心不受邪,其受者,胞络耳。脉左寸必弦而大,其症为气滞、为血痛、为停饮、为痰迷、为暑闭、为虫啮。 气滞者,或食胀、或怒冲烦闷而痛,沉香降气散主之;血痛者,血凝于中,痛有定处,转侧若刀针刺,手拈散主之;停饮者,干呕吐涎,痛作水声川,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如有饮囊,则加苍术,名倒仓法;痰迷者,顽痰壅闭,不省人事,清膈煎灌之;暑闭者,汗喘昏闷,先以消暑丸灌之,再用香薷饮加益元散;虫啮者,饥时作痛.面白唇红,化虫丸主之。
心之寒,脉左寸必迟,其症为暴痛。
暴痛者,肢冷气冷,绵绵不休,姜附汤加肉桂主之。
心之热,火迫之也,脉左寸必数,舌尖赤,其症为目痛、为重舌木舌、为烦躁、为不得卧、为癫狂、为谵语、为赤浊、为尿血。
目痛者,赤肿羞明,导赤散加连翘、菊花、蝉蜕主之;重舌、木舌者,泻心丸主之;烦躁者,泻心丸加竹卷心主之;不得卧者,暑热乘心也,导赤散加益元散主之;癫狂者,弃衣骂詈,生铁落饮主之;谵语者,邪热攻心也,泻心丸主之;赤浊者,萆薢分清饮加灯心、丹参主之;尿血者,阿胶散主之。
心部药队
【补心猛将】 北五味。
【补心次将】 枣仁、柏子仁、远志、丹参、龙眼、麦冬、当归、白芍、茯神。
【泻心猛将】 石菖蒲、黄连、木通、朱砂、犀角。
【泻心次将】山栀仁、连翘心、通草、车前子、竹卷心、灯心、莲子心。
 心部列方
【七福饮】 治心血虚而惊悸者。
人参 熟地各三钱 当归 枣仁各二钱 白术炒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远志五分
【秘旨安神丸】 治惊悸神魂失守者。
人参 枣仁 茯神 制半夏各二钱 当归 炒白芍 橘红各一钱五分 五味子十粒 炙草五分 生姜三片
【归脾汤】 养血安神。
人参 白术 当归 白芍 枣仁各一钱五分 黄芪半钱 远志七分 炙草五分 龙眼肉五枚
【安神定志丸】 治心惕不卧。
茯苓 茯神 人参 远志各一两 石菖蒲 龙齿各五钱
蜜为丸,以辰砂为衣。每服二钱。
【十补丸】 治血气大亏之症。
黄芪 白术 萸肉 杜仲 续断 枣仁各一两 大熟地三两 人参 当归 白芍 远志各一两 茯苓 山药各一两五钱 北五味龙骨 牡蛎各七钱五分
【洋参麦冬汤】治心经虚热而痛者。
洋参 麦冬 当归各二钱 生地三钱 白芍 丹参 钗石斛各一钱五分 犀角 甘草各五分
【清心丸】 清心火止梦泄。
生地四两 丹参二两 黄柏五钱 牡蛎 山药 炒枣仁 茯苓 茯神 麦冬各一两五钱 北五味 车前子 远志各一两
用金樱膏为丸。每服三钱。
【沉香降气散】 治气滞心痛。
沉香三钱 砂仁二钱 炙草五钱 盐水炒香附五两 酒炒元胡索一两 煨净川楝子一两 共为末。每服二钱,淡姜汤下。
【清隔煎】 治痰壅心膈。
制胆星一钱 白芥子二钱 海石三钱 陈皮 木通 川贝各二钱
【化虫丸】 治虫积心腹诸痛。
芜荑 白雷丸各五钱 槟榔二钱五分 雄黄一钱五分 木香 白术 陈皮各三钱 炒神曲四钱 以百部二两,熬膏糊丸。每服一钱五分,米饮下。
【姜附汤】 治寒厥心痛。又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宜用本方大剂饮之,或救十中之一二。痛而喜按者更加人参。
干姜 熟附子各三钱
水煎服。
【导赤散】 治热闭小便不通。
麦冬三钱 木通一钱 生地三钱 甘草四分 竹叶十片 车前 赤茯苓各一钱五分。
【泻心丸】 治心火。 川黄连五钱
为末。灯草汤下。 
【生铁落饮】 治心热癫痫。
天冬 麦冬 川贝各三钱 胆星 橘红各一钱 远志 石菖蒲 连翘 茯苓 茯神各一钱 元参 钩藤 丹参各一钱五分 辰砂三分
用生铁落煎熬三柱线香,取此水煎服。
【萆薢分清饮】 治心移热膀胱而为赤浊者,并治诸淋。
川萆薢二钱 炒黄柏 石菖蒲各五分 茯苓 白术各一钱 莲子心七分 丹参 车前子各一钱五分 
【阿胶散】 治尿血。
阿胶一钱 丹参 生地各二钱 黑山栀 血余 丹皮 麦冬 当归各八分
手拈散以下俱见首卷方,小半夏加茯苓汤、消暑丸、香薷饮、益元散。

二、肝部药队
其症为胁痛、为头眩、目干、眉棱骨眼框痛、心悸、口渴、烦躁发热
肝 部 足厥阴属脏
肝与胆相附,东方木也,其性刚,赖血以养。自两胁以下及小腹阴囊之地,皆其部位,最易动气作痛,其风又能上至巅顶而痛于头。色属青,常现于左颧目毗,于妇人为尤甚。
肝无表症,皆属于里。
肝之虚,肾水不能涵木而血少也。脉左关必弱,或空大。其症为胁痛、为头眩、为目干、为眉棱骨眼框痛、为心悸、为口渴、为烦躁发热。
胁痛者,血不营筋也,四物汤主之;头眩者,血虚风动也,逍遥散主之;目干者,水不养木也,六味地黄丸主之;眉棱骨眼框痛者,肝血虚,见光则痛,逍遥散主之;心悸者,血少而虚火煽也,七福饮主之;口渴者,血虚液燥也,甘露饮主之;烦躁发热者,虚火亢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肝之实,气与内风充之也。脉左关必弦而洪。其症为左胁痛、为头痛、为腹痛、小腹痛、为积聚、为疝气、为咳嗽、为泄泻、为呕吐、为呃逆。
左胁痛,肝气不和也,柴胡疏肝散、瓜蒌散并主之;头痛者,风热也,清空膏主之,或柴胡疏肝散;腹痛者,肝木乘脾也,芍药甘草汤主之;小腹痛者,癥瘕之气聚也,奔豚丸主之,有热者去附桂;积聚者,肝积在左胁下,名曰肥气,和中丸加柴胡、鳖甲、青皮、莪术主之;疝气者,气结聚于下也,橘核丸主之,寒则加吴茱萸、肉桂;咳嗽者,木火刑金也,止嗽散加柴胡、枳壳、赤芍主之;泄泻者,木旺克土也,四君子汤加柴胡、木香主之;呕吐者,木火凌胃也,二陈汤加炒黄连主之;呃逆者,气郁火冲也,橘皮竹茹汤主之。
肝寒之症,脉左关必沉迟,其症为小腹痛、为疝瘕、为囊缩、为寒热往来。
小腹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