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中医必背 >

第32章

中医必背-第32章

小说: 中医必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8。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16。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17。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清〕唐容川《血证论》)
18。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19。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言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
20。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
21。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
22。《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
23。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
24。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
25。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
26。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27。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28。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29。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30。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近代〕 冉雪峰)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14。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8。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5。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41。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42。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43。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