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 >

第12章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第12章

小说: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补注〕肺为气之总司。主呼吸者也。今云上气至于面浮肿。至为肩息。是其肺气 
壅逆。而肩为动摇矣。何也。肺之所畏者。火也。设中焦邪实。阻其升降。而炎上之 
性。有加无已。则所呼之气。邪有以助之。而所吸之气不复下达。遂使出入息肩 
矣。加以脉浮大。火势方张。本体既衰。而邪削更甚。又何法可令其内还而下趋 
乎。故不治也。然犹有可图者。庶几中土尚培。生气未绝耳。若加利为尤甚也。 
上气喘而燥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补注〕同一上气也。此则作喘而不息肩者。正以皮毛乃肺之合。为邪所蔽。遂令 
肺气不得外达。故寒伤营者。亦作喘也。彼燥阴也。上气何以复燥。肺气既塞。遂 
令下流不化。水既不化。又令木气不疏。此皆以母病而兼及于子也。一发其汗。 
则塞者得以外通矣。逆者得以下达矣。故曰愈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 
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x甘草干姜汤方x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补注〕嘉言云肺热。则膀胱之气化亦热。小便必赤涩而不能多。若肺痿之候。但 
吐涎沫而不咳。复不渴。反遗尿而小便数者。何其与本病相反也。必其人上虚 
不能制下。以故小便无所收摄尔。此为肺中冷。阴气上巅。侮其阳气。故必眩。阴 
寒之气。凝滞津液。故多涎唾。若始先不渴。服温药即转渴者。明是消渴饮一溲 
二之证。更当消息之矣。 
愚按∶肺寒。上虚也。便数。下虚也。圣人只温其中。岂非以补其母。则子自安。总司 
之地温。而膀胱亦温。下泉无洌彼之患矣。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x射干麻黄汤方x 
射干(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半升洗)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嘉言云。上气声如水鸡。明系痰阻其气尔。阻之务在去之。而仲景不专于 
去痰者。以肺受风寒。主气之司。已为邪困而不能自持。莫若主于发表。而佐以 
润燥下气开痰四法。聚于一方内。以分解其邪。不使之合。此因证定药之大法也。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x皂荚丸方x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补注〕经谓上气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也。今咳逆上气。是 
浊气上干。清虚之位。反为浊阴所据。故虽时时唾。而浊不为唾减也。皂荚性能 
驱浊。其刺又能攻坚。且得直达患处。用意神巧。诚不可思议者。嘉言云。大热之 
毒。聚结于肺。表之温之。曾不少应。坚而不可攻者。用此丸豆大三粒。朝三服。暮 
一服。吞适病所。如棘针遍刺。四面还攻。如是多日。庶几无坚不入。聿成荡涤之 
功。不可以药之微贱而少之也。胸中手不可入。即谓为代针丸可矣。 
咳而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主之。 
x浓朴麻黄汤方x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补注〕嘉言云。若但咳而脉浮。则外邪居多。全以散邪为主。用法即于小青龙汤 
中去桂枝、芍药、甘草、加浓朴、石膏、小麦。仍从肺病起见。所以桂枝之热。芍药之 
收。甘草之缓。概示不用。而加浓朴以下其气。石膏以清热。小麦引入胃中。助其 
升发之气。一举而表解脉和。于以置力于本病。然后破竹之势可成尔。一经裁 
酌。直使小青龙载肺病腾空而去。神哉。 
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x泽漆汤方x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三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桂枝(三两) 
上九味。 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补注〕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表里二字。与伤寒之表里大殊。表者邪在卫。即肺之 
表也。里者邪在荣。即肺之里也。热过于荣。吸而不出。其血必结。血结则痰气必 
为外裹。故用泽漆之破血为君。加入开痰下气。清热和荣诸药。俾坚垒一空。元气不损。制方之妙若此。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x麦门冬汤方x 
麦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补注〕嘉言云。胃中津液枯燥。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 
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与火热相争。未思及必不可得之数。不 
惟无益。而反害之。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即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 
有知母之名者。谓肺藉其清凉。知清凉为肺之母也。有贝母之名者。谓肺藉其 
豁痰。实豁痰为肺之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证而屡不应。名不 
称矣。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 
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x葶苈大枣泻肺汤方x 
葶苈(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补注〕此治肺痈吃紧之方也。肺中生痈。不泻何待。恐日久痈脓已成。泻之无益。 
日久肺气已索。泻之转伤。惟血结而脓未成。当急以泻肺之法夺之。况喘不得卧。不云甚乎。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x桔梗汤方x 
桔梗(一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又方(此方系宋人所增并录之以备用) 
桔梗 贝母 当归 栝蒌仁 枳壳 薏苡仁 桑白皮 百合(各一钱五分) 
五味子 葶苈 地骨皮 甘草节 知母 防己 黄 杏仁(各五分用清水煎服) 
〔补注〕肺痈由热结而成。其浊唾腥臭。因热瘀而致。故咳而胸满。是肺不利也。振 
寒。阴郁于里也。咽干不渴。阻滞津液也。彼邪热搏聚。固结难散之势。用桔梗开 
之以散其毒。甘草解之以消其毒。庶几可图。无使滋蔓。即至久久吐脓之时。亦 
仍可用此汤者。一以桔梗可开之使下行。亦可托之俾吐出。一以甘草可以长血肉。更可以益金母也。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x越婢加半夏汤方x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咳而上气。则其气之有冲而不下可知矣。其咳之相连而不已可知矣。此 
皆属肺之胀使之也。邪入于肺则气壅。肺壅则欲不喘不可得。惟喘极故目如 
脱。所以状胀与喘之至也。脉浮邪也。兼大则邪实。而所以遗害于肺。正未有已。 
故必以辛热发之。亦兼以甘寒佐之。使久合之邪。涣然冰释。岂不快乎。然久蓄 
之饮。何由得泄。故特加半夏于越婢汤中。一定之法也。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x小青龙汤加石膏汤方x 
麻黄(三两) 细辛(三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强人服一 
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补注〕此条证与上条无异。所异者加躁。脉但浮尔。然前条躁者欲作风水。此条 
躁者心下有水。可见躁为阴躁。而水为阴之至也。君主之地。水气上凌。岂细故 
耶。故前方于麻黄以杏仁易石膏。加姜、枣。发散之力微且缓。此于麻桂药中加 
石膏。其力转猛。然监以芍药、五味、干姜。其势下趋水道。不至过汗也。然后知小 
青龙亦能翻江倒海。引水潜藏。不若大青龙之腾云致雨也。夫越婢汤有石膏、 
半夏。小青龙方有半夏。无石膏。观二方所加之意。全重此二物协力建功。石膏 
清热。藉辛温亦能豁痰。半夏豁痰。藉辛凉亦能清热。不然石膏可无虑。半夏不 
在所禁乎。仲景加减一味。已见因心化裁矣。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 
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补注〕经云。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然而喘咳。胃气不升。大肠之气亦不降。则鼻 
塞不闻香臭。遂使周身肿浮。有种种之证也。然此表证尚多。岂可专泻。不知肺 
痈始因邪由外入。及其成痈。则证复自内显出。故论其常。当升散开提者。且未 
可下夺。论其亟当下夺者。倘牵制于外。反昧脓成则死之大戒。安得不审所轻重哉。 

卷八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属性:(论二首方三首)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补注〕此仲景言奔豚之始本于惊。故并及他病之亦因于惊者。夫奔豚。水兽也。 
奔豚证。肾病也。经曰。东方肝木病。发惊骇。夫肝为火之母。故肝病。则不足以生 
君火。而所胜者侮之也。肝为水之子。故肝病。则必至于扰肾水。而所生者顾之 
也。厥阴脏为藏血之地。惊则气凝。气凝则血滞。故厥阴篇有呕家痈脓。脓尽自 
愈也。阳明土本畏木者也。木得邪助。下克斯土。故传而为惊怖。所以经谓见肝 
之病。当先实脾也。至肝病已不得水之滋养。必热甚生风。故火炽而未得熄焉。 
要之皆因于惊。而随人之所虚以致病焉耳。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补注〕夫惊者。实有可畏触于我也。因其可畏而惴惴焉恐。惕惕焉惧。则曰恐。故 
惊则伤心。恐则伤肾。肾为作强之官。受伤则邪气斯盛。心为神明之出。受伤则 
正气以衰。水本克火者也。于是肾邪欲上凌心。斯从少腹而上冲咽喉也。何也 
夫少阴脉循喉咙。因其所系之经。而上冲殊便。纵使土可制水。乃由惊病肝。则 
木气足以胜土。且因惊病心。则火气又不足以生土。然则水气之止。亦其势衰 
而复还耳。岂诚阳明太阴足以堤防之耶。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x奔豚汤方x 
甘草 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 
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