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 >

第11章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第11章

小说: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 (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大枣(十一枚) 
上七味。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补注〕不足之证不一。未有不因于气虚者。夫阳生阴长。气苟不充。则日就于损 
矣。故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开阖损其常度。则里 
急见焉。于是为证之不足者。且不可以概述矣。主以黄 建中。正于补益中土者。兼足以托实肌表矣。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x八味肾气丸方x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一两炮) 
上八味。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火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补注〕腰者肾之府。腰痛为肾气之虚寒可知矣。惟虚寒。故少腹拘急。而膀胱之 
气亦不化也。苟非益火以助真阳。以消阴翳。恐无以生土。而水得泛溢。不至上 
凌君火不止矣。主以八味。固补益先天之至要者也。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x薯蓣丸方x(二钱五分为一分) 
薯蓣(二十分) 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十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蔹(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补注〕虚劳不足之证。最易生风。倘不为调摄。必致火气日见不足。则所以善行 
数变者。不益流连而不息耶。故于手足太阴少阴上下分补。不仍以中土为主。 
务令三焦并益。荣卫和谐。而诸风自息矣。如桂枝、柴胡、防风。借以固表升阳。为 
力颇多。非谓以此驱风。转燥津液也。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x酸枣仁汤方x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 (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按嘉言论此方云。素问谓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可 
见虚劳虚烦。为心肾不交之病。肾水不上交于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 
不独夏月为然矣。方用枣仁为君。而兼知母之滋肾为佐。茯苓、甘草调和其间。 
芎入血分而解心火之燥烦也。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 
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 
x大黄 虫丸方x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虫(一升) 
上十二味。蜜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补注〕嘉言云。七伤。金匮明谓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 
及房劳伤。但居其一。后人不知何见。谓七者阴寒、阴痿、里急、精速、精少、阴下湿、 
精滑、小便苦数。临事不举。似乎专主肾伤为言。岂有五劳分主五脏。而七伤独 
主一脏之理。虽人身恣逞伤肾者恒多。要不可为一定之名也。故虚劳证。凡本 
之内伤者。有此七者之分。而虚劳发热。未有不由瘀血者。若无内伤。则营卫运 
行。不失其次。瘀从何起。是必饮食起居。过时失节。营卫凝泣。先成内伤。然后随 
其气所阻塞之处。血为瘀积。积之久。牢不可拔。新生之血。不得周灌。与日俱积。 
其人尚有生理乎。仲景施活人手眼。以润剂润其血之干。以蠕动啖血之物。行 
死血。名之曰缓中补血。岂非以行血去瘀。为安中补虚上着乎。然此特世称干 
血劳之良法也。血结在内。手足脉相失者宜之。兼入琼玉膏润补之药同用尤 
妙。试为细参其证。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及羸瘦不能饮食。全是营血瘀积胃中。 
而发见于肌肤面目。所以五脏失中土之灌溉而虚极也。此与五脏之本病不 
同。故可用其方而导其胃中之血。以内谷而通流营卫耳。许州陈大夫传仲景 
百劳丸方云。治一切劳瘵积滞。不经药坏证者。宜服。大夫其长于谋国者欤。方 
用当归、乳香、没药各一钱。虻虫十四个。人参二钱。水蛭十四个。桃仁十四个。浸 
去皮尖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用百劳水下。取恶物为度。服白粥十 
日。百劳水即甘澜水。以杓扬百遍者也。 

卷七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属性:(论三首脉证四条方十五首) 
〔补注〕嘉言云。金匮于肺痿、肺痈二证。则彻土绸缪。治之于早。然先从脉辨其数 
虚数实。欲从口辨其吐沫干燥。然更出一捷要之法。谓咳嗽之初。即见上气喘 
急者。乃外受风寒所致。其脉必浮。宜从越婢加半夏之法。及小青龙加石膏之 
法。亟为表散。不尔即是肺痈、肺痿之始基。故以咳嗽上气病证。同叙于肺痈、肺 
痿之下。而另立痰饮咳嗽本门。原有深意。见咳而至于上气。即是肺中壅塞。逼 
迫难安。尚何等待。不急散邪下气以清其肺乎。然亦分表里虚实为治。不当误 
施。转增其困矣。 
再论肺痈、肺痿之病。皆燥病也。肺禀清肃之令。乃金寒水冷之脏。火热熏灼。久 
久失其清肃而变为燥。肺中生痈。其津液全裹其痈。不溢于口。故口中辟辟然 
干燥。肺热成痿。则津液之上供者。悉从燥热化为涎沫浊唾。证多不渴。较胃中 
津液尽伤。母病累子之痿。又大不同。只是津液之上输者。变为唾沫。肺不沾其 
惠泽尔。若夫痿病。津液不能灭火。反从火化。累年积岁。肺叶之间。酿成一大火 
聚。以清凉投之。捍格不入矣。然虽捍格。固无害也。设以燥热投之。以火济火。其 
人有不坐毙者乎。半夏燥药也。投入肺中。转增其患。自不待言。但清凉既不能 
入。惟燥与燥相得。乃能入之。故用半夏之燥。入清凉生津药中。则不但不燥。转 
足开燥。其浊沫随逆气下趋。久久津液之上输者。不结为涎沫。而肺得沾其渍 
润。痿斯起矣。人但知半夏能燥津液。孰知善用之。即能驱所燥之津液乎。此精蕴也。 
总按肺为娇脏。肺气素为形寒饮冷而受伤。久久出汗过多而不瘥。气馁不振。 
即为肺痿。其风伤皮毛。无伤血脉。风热相搏。气血稽留。遂为肺痈、肺痿多涎沫。 
乃至便下浊沫。肺痈脓血。乃至便下脓积。凡胃强能食而下传者。皆不死也。夫 
血热则肉败。营卫不行。必将为脓。是以金匮以通行营卫为第一义。欲治其子。 
先健其母。胃中津液。尤贵足以上供而无绝乏。后世诸方。错出不一。不明大意。 
今阅金匮十五方。固已用之不尽矣。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 
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 
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 
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补注〕按嘉言云。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 
肺气壅浊。则周身之气。易致横逆而犯上。故肺痈者。肺气壅而不通也。肺痿者。 
肺气痿而不振也。才见久咳。先须防此两证。肺痈由五脏蕴崇之火。与胃中停 
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血为之凝。痰为之裹。遂成小痈。所结之形渐 
长。则肺日胀而胁骨日昂。乃至咳声频并。痰浊如胶。发热畏寒。日晡尤甚。面红 
鼻燥。胸生甲错。始先即能辨其脉证。属表属里。极力开提攻下。无不愈者。迨至 
血化为脓。肺叶朽坏。倾囊吐出。始识其证。十死不救。嗟无及矣。间有痈小气壮。 
胃强善食。其脓不从口出。或顺趋肛门。或旁穿胁肋。仍可得生。然不过十中二 
三耳。仲景治法最精。用力开提于未成脓之先。今人施于既成脓之后。其有济 
乎。肺痿者。其积渐已非一日。其寒热不止一端。总由胃中津液不输于肺。失其 
所养。转枯转燥。然后成之。盖肺金之生水。精华四布者。全藉胃。土津液之富。上 
供罔缺。但胃中津液暗伤之窦最多。粗工不知爱护。或腠理素疏。无故而大发其汗。或中气 
素馁。频吐以倾倒其囊。或痹或消中。饮水而渴不解。泉竭自中。或 
肠枯便秘。强利以求其快。漏卮难继。只此上供之津液。坐耗歧途。于是肺火日 
炽。肺热日深。肺中小管日窒。咳声以渐不扬。胸中脂膜日干。咳痰艰于上出。行 
动数武。气即喘鸣。冲击连声。痰始一应。金匮治法。贵得其精意。大要缓而图之。 
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以通肺之小管。散火热。以复肺 
之清肃。如半身痿废。及手足痿软。治之得法。亦能复起。而肺近在胸中。呼吸所 
关。可不置力乎。肺痈属在有形之血。血结宜骤攻。肺痿属在无形之气。气伤宜 
徐理。故痈为实。误以肺痿治之。是为实实。痿为虚。误以肺痈治之。是为虚虚。此 
辨证用药之大略也。然两手寸口之脉。原为手太阴肺脉。此云寸口脉数。云滑 
数。云数实数虚。皆指左右三部统言。非如气口独主右关之上也。其人咳。口中 
反有浊唾涎沫。顷之遍地者为肺痿。言咳而口中不干燥也。若咳而口中辟辟 
燥。则是肺已结痈。火热之毒。出现于口。咳声上下。触动其痈。胸中即隐隐而痛。 
其脉必见滑数有力。正邪气方盛之征也。数虚数实之脉。以之分别肺痿肺痈。 
是则肺痿当补。肺痈当泻明矣。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 
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 
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 
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补注〕按嘉言云。肺痈之脉。既云滑数。此复云微数者。非脉之有不同也。滑数者。 
已成之脉。微数者。初起之因也。初起左右三部脉微。知其卫中于风而自汗。左右三部脉数。 
知为荣吸其热而畏寒。然风初入卫。尚随呼气而出。不能深入。所 
伤者不过在于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风由所合以渐舍于肺俞。而咳唾振寒。 
兹时从外入者。从外出之易易者。若夫热过于荣。即随吸气所入。不出而伤其 
血脉矣。卫中之风。得荣中之热。留恋固结于肺叶之间。乃致血为凝滞。以渐结 
为痈脓。是则有形之败浊。必从泻法而下驱之。使其邪毒随驱下移。入胃入腹 
入肠。再一驱。即尽去不留矣。安在始萌不救。听其脓成而腐败耶。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补注〕肺为气之总司。主呼吸者也。今云上气至于面浮肿。至为肩息。是其肺气 
壅逆。而肩为动摇矣。何也。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