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 >

第10章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第10章

小说: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补注〕此条是由上条既痹之后。未能针引以愈。遂令寸口微者。今则阴阳俱微。 
且寸关俱微矣。且尺中小紧矣。夫小紧既见于尺。则邪之入也。愈深。而愈不得 
出何也。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脉经内外谓之阴阳。上下亦谓之阴阳。今 
尺既小紧。则微属内外也明矣。若言证以不仁概之。盖身为我身。则体为我体。 
而或为疼痛。或为麻木。每与我相阻。其为不仁甚矣。故以风痹象之。非真风痹 
也。经曰。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然何以单言风痹也。邪有兼中。人之受者必有 
所偏。如多于风者。则其痛流行不常。淫于四末。盖血以养筋。血不通行。则筋节 
为之阻塞。且血藏于肝。肝为肾子。肾既受邪。则血无不壅滞。于是以黄 固卫。 
芍药养荣。桂枝调和荣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岂非至当不易者乎。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补注〕虚劳为不足之病。则必为不足之脉也。经云。烦劳则张。精绝。正以劳则阳 
气外张。举之有余也。然其余也。既非内蕴之充。又岂外邪之助。以是大为劳也。 
至问脉之重虚。对以上虚尺虚。言上下皆虚也。又云。脉虚者。不象阴也。不似手 
太阴之充盛也。故极虚者亦云劳。然则大者固为劳力饥饱。而极虚者则不免于房劳矣。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补注〕此仲景出望之法以教人也。经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而其充 
在血脉。故手少阴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然使忧愁思虑。则足以伤之。夫神伤 
则体弱。体弱则所生者不足。自未能荣于色矣。盖心所以生血。而色者。神之旗 
也。阴血既少。则津液自枯。故主渴也。渴必引水以自救。而渴不复为水止。则饮 
多而停于心下。阻其呼吸之隧而为喘。失其君火之司而为悸。所不免也。若此 
者脉必浮。岂非所生之血。不足鼓其脉于外乎。心所以合脉者也。于是知其心气之虚于里焉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补注〕人之身以阳气为主。惟作劳则动伤元气。故于此先言脉。并言证。以见男 
子之阳虚也。夫虚者。劳之本脉也。举按不实之中。而复见少厥二阴之象。则其 
为内伤阳气何如。而阳虚者必恶寒。内伤者多发热。故脉经云。假令寸口脉微。 
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 
陷入阴中。则发热也。今三部同等。已非上入下陷之候。则其无寒热可知。然膻 
中者。气之海也。谷之精气。浊者化卫。而一为宗气。行胸中以司呼吸。于是呼出 
者心肺主之。吸入者肾肝主之。心肺阳也。肾肝阴也。夫以举按豁然之脉。而只 
见其有阴无阳。是中之宗气不能为之资。斯呼者无以壮其出。而吸者不能深 
其入。遂令升降无力。而短气不足以息也。中州之气既虚。使水谷未能消腐。而 
清气不能上升。则肾阳未旺。肝气下乘。故频圊而里急。膀胱为州都之官。气不 
化而水道不出。至如经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皆上于面。然肺为气之总 
司。若气虚则肺亦虚。故面虽诸阳之会。而色独如金也。且阴气盛则目瞑。今阳 
衰。有不为之目瞑者乎。兼衄者。阳络伤则血外溢而为衄也。少腹满者。因小便 
不利也。此为劳伤元气。所以至此。然则仲景即不言治法。自当调以甘药。培中 
土以益元阳。不待言矣若舍黄 建中。又何以为法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补注〕夫脉之大有二。一曰大为实。一曰大则为芤。芤则为虚。今属之于劳。则所 
伤在元气。而无血以和之也。然伤者在气而何损于血也。经曰。阳生则阴长。故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举按之间。但觉其大。而非有力于去来也。 
然何以他脉不兼见。夫惟不兼见。故盛于外者。非由于素养之得宜。只因营卫 
之气。满于中焦。致火不生土而太阴病。故手足烦者。脾属四肢也。经曰。烦劳则 
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故逢收藏之时而稍瘥。不似春夏之散见也。经曰。 
强力举重则伤肾。又曰。肾者精之处也。其充在骨。夫既真阳不能守。而阴精有 
不外遗者乎。酸削不能行。亦所必至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 
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x桂枝龙骨牡蛎汤方x 
桂枝(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经曰。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厥气接于阴器。则梦接内。盖 
阴器。宗筋之所系也。而脾胃肝胆之筋亦皆聚焉。故厥阴主筋。则诸筋统于肝 
也。肾为阴。主藏精。肝为阳。主疏泄。故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 
若遇阴邪客之。与所强之阳相感。则或梦或不梦。而精脱矣。是肾虚则无有不 
虚者也。膀胱与肾为表里。故少腹弦急为阴结。而气不化者可知。水不生木。则 
血不养筋。致宗筋惫而阴头寒。以致虚风生则目眩。血不会则发脱。种种虚状。 
悉本诸此。而其脉则为虚为芤为迟。可想而知也。夫阳虚则水谷不化。阴虚则 
亡血失精。故芤为阴虚。复阴阳相搏而为动。微则阳微。又微紧相搏而为邪。皆 
脉经所云至虚者也。然则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何能已哉。此病之原。皆起于肾 
之不固。遂令三焦皆底于极虚矣。斯于法必以固精为主治也。于是以桂枝和 
荣卫。芍药收阴。生姜散寒。甘草、胶、枣益脾补气。更用龙骨以涩其阳。牡蛎以涩 
其阴。庶肾肝既固。荣卫调和。而诸证自愈尔。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此条一本在夫失精家之前) 
〔补注〕浮、为阳脉也。举之有。按之无也。乃于举之时未见其力。则浮兼弱矣。浮弱。 
阳气之虚也。若涩。阴脉也。为阴血不足。脉经曰。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枝 
叶枯槁。是生气微矣。又何能必其有子乎。正以精气之清冷也。其在诗曰。洌彼 
下泉。浸彼苞稂。谓伤其生也。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补注〕虚弱细微。绝不见阳。阳虚甚矣。经云。阴气有余。身寒多汗。然所谓有余者。 
非诚余也。即阳之不足言之也。故肺主气。又合皮毛。司腠理。惟阳气衰。则卫不 
固而自汗出。邪在于内。则元府不闭。而汗从腑脏出。邪在于外。则腠理不致。而 
汗从经络出。脏腑之阴捍格。卫气浮散于外。无所根据从。则汗出卫虚。水谷气散 
脱者汗自出。此皆不因动作而自出之汗也。至盗汗则阳衰因卫虚。而所虚之 
卫行于阴。当目瞑之时。无气以庇之。故腠开而汗。若一觉则行阳之气。复散于 
表而汗止矣。故曰盗汗也。夫至盗汗。而其虚可胜道哉。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补注〕人生五十始衰。六十天癸竭。则已精少肾衰矣。使复有动作。遂令阳虚而 
邪得以客之。痹太阳经道。盖太阳行于背者也。经谓阳气者。精以养神。柔以养 
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故病痹挟背行也。又云。中气不足。肠为之苦 
鸣。至陷脉为 。留连肉腠。为马刀侠瘿。瘿者。即瘰 也。以其形长如蛤。为马刀。 
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头下。或下连缺盆。以及胸胁。皆谓之马刀。此手足少阳 
经主之也。总以动作忿怒。忧忿气郁过甚。而为风邪内腠。故其脉则大而举按 
不实。其因则劳而元气不足。仲景言之。恐后人复疑为有余而误攻其邪耳。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补注〕人之所以运动无苦。四体温和。食入自化者。皆吾身之真阳为之也。故阳 
固则流行于脉中者。各安其部。而无阳衰阴见之象。今沉。少阴脉也。以其所处 
之位至下也。若寸关皆见。则各腑脏之阳何在乎。况其兼者。曰小曰迟。脉经云。 
小者气血俱少。又云迟为荣中寒。彼此俱阴。绝不见阳。则其气已大泄矣。故名 
脱也。夫尺虚之人。行走 然。象其步履之不正也。而况于气脱者乎。故行稍疾 
上喘喝。虽曰呼出心肺。吸入肾肝。自非宗气行其呼吸。则升降出入。且无以安 
于自然矣。况勉强以动其气乎。是故人之阳。盛于中焦者也。脾之阳不固。则四 
肢上逆而冷矣。且脾之阳。又原于下焦者也。肾之真阳大虚。则不足以消腐水 
谷。为腹满。为溏泄。正未有已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 
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补注〕伤寒论中有此条。方中行先生注。寒言阳气减损而不足。芤言阴血衰竭 
而空虚。革言革易常度也。妇人阴血充足而能化。则得坤顺之常。半产漏下。则 
不足以言坤之资生矣。男子阳精充盛而能化。则得干健之常。亡血失精。则不 
足以言干之资始矣。故天地之大德曰生。男不足以言资始。女不足以言资生。 
则人道大坏。故曰革也。一说革读亟。变而促迫也。亦通。 
愚按、礼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即音亟也。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 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x小建中汤方x 
芍药(六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 
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补注〕经云。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为重虚。盖气 
不足者。如中气不健。频欲更衣。心下悸。或阳明内热而血外溢。或腹中痛。或梦 
接内而遗。种种悉气之不足为之也。形不足者。即如四肢不但不强健而 疼。 
甚至手足烦热。津液少而干燥。种种皆形之不足为之也。经谓不可刺。以重虚 
者。宜补之以甘药。此其意惟仲景遵之。培中央以灌输腑脏百脉。主以小建中。正稼穑作甘之意也。 
然观此证。则肾虚为多。水亏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火衰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独仲景不屑 
于此。而惟以树立中气为第一义者何居。圣人曰。精、谷气也。可见肾为藏精之处。伎巧出焉。苟非有五谷 
之养。五味之调。则亦从何而生。然经又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假使胃不能纳。脾不能运。又 
如之何。故圣人以建中主治。使中州之土。已坏复起。将饮食入胃者。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如经所云者。则五脏百脉自裕矣。岂但已病乎 
哉。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 建中汤主之。 
x黄 建中汤方x 
黄 (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大枣(十一枚) 
上七味。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