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

第17章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17章

小说: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桃仁  红花大承气汤    ”睥太过〔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虎潜丸    ”痿厥〔  龟板  黄  各四两  熟地  知母各二两  牛膝三两半  陈皮七钱  乾姜五钱  白芍一两半  锁阳  虎骨  当归各一两  加附子更妙。酒糊丸。治痿厥如神。清暑益气汤    ”疰夏〔  黄    升麻  苍术  白术  人叁  神僸  泽泻  陈皮黄柏  当归  麦冬  乾姜  青皮  五味子  炙甘草加味四斤元    ”肝肾虚〔  酒牛膝两半  川乌  虎胫骨  肉苁蓉各一两  乳香  没药各五钱  蒸木瓜一个,捣如泥,和酒糊丸,温酒或淡盐汤下七十丸。五兽三匮丸    ”又〔  鹿茸酥炙、血竭、虎胫骨酥炙、牛膝酒浸、金毛狗脊烧去毛各一两,共为末,即五兽也。另用附子一个去皮脐,去中心,入朱砂细末一两填满,木瓜一个,去皮去中心,入附子於内,以附子末说口,即三匮也。却以三匮正坐於磁缸内,重汤蒸极烂,和五兽末捣丸,木瓜酒下。血竭一名麒麟竭。神龟滋阴丸    ”湿热〔龟板酥炙四两  盐黄柏  盐知母各二两  五味子  杞子  锁阳各一两  乾姜五钱酒糊丸,盐酒下。此治膏粱之人湿热伤肾,脚膝痿弱。三妙丸    ”又〔  制苍术六两、酒黄柏四两  牛膝二两  此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痿弱,或如火烙之热,皆湿热也。健步丸    ”长夏暑湿〔  防己一两  羌活  柴胡  滑石  酒花粉  炙甘草各五钱  防风  泽泻各三钱  苦叁  川乌各一钱  肉桂五分  酒糊丸,葱白、荆芥汤下。四制苍白丸    ”又〔  黄柏二斤,以人乳、童便、米泔各浸八两,酥炙八两,浸炙各宜十三次,苍术八两用川椒、补骨脂、川芎、五味子各炒二两,拣去诸味,只取柏? e丸,早酒、午茶、晚白汤,各下三五十丸。清燥汤    ”又〔黄    白术各钱半  苍术一钱  陈皮  泽泻各七分  赤苓  人叁  升麻各五分生地  当归  猪苓  麦冬  神僸  甘草各三分  黄连  黄柏  柴胡各二分  五味子九粒  水煎服。1
 
卷  四2
 脾病源流(痞气)(足太阴脾脉,起大指端,循指内侧过核骨後,上内踝前廉,上侶内,循胫骨後,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鬲,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每日巳时气血注脾。足太阴脾经,血少气旺。) 脾也者,心君储精待用之府也。赡运用,散精微,为胃行精液,故其位即在广明之下,与心紧切相承。其职掌太仓之运量,而以升为德。其部当水谷之海,故患湿。其属土,配资生坤元,故为十二经根本。其势居中央孤脏,以灌四旁,注四末,故为六经内主。其所以为脾如此,古人谓为後天之本,信然也。说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於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昔人云,後天之本绝,较甚先天之根绝,非无故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然经曰:腹满填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以为过在脾与胃者,岂尽脾胃之过哉,皆由中气不足,为病甚而入脾,致脾经不运,阳明之气亦不胜,是以不能出营卫,升达上下也。惟不升上,故肺气不行而上冒;惟不达下,故肾气独沉而下厥耳。至若本经为病,不外湿淫热郁两端:湿由水气,病则壅,壅则伤气,气虚而不运,必腹胀,胃痛,肠鸣飧泄,身重,食不化;热由火气,病则不濡,不濡则伤血,血活而燥,必胃气厚,善饥,肉痿,足不能行,善瘛,脚下痛,口乾,舌本强,食即吐,食不下,烦心,水闭,黄疸,脾约,皆脾经病也。治之者,务使三焦之气流转和通,则土润而升,不忧其燥,而火气不得病之;土健而运,不忧其湿,而水气亦不得病之矣。  
【脉  法】  《脉诀》曰:脾脉实兼浮,消中脾胃虚,口乾饶饮水,多食亦肌虚,单滑脾家热,口气气多粗,涩即非多食,食不作肌肤,微浮伤客热,来去乍微疏,有紧脾家痛,仍兼筋急拘,欲吐不即吐,冲冲未得苏,若弦肝气盛,妨食被讥吁,大实心中痛,如邪勿带符,溢关涎自出,风中见羁孤(羁,伤也,脾为孤脏,而受风伤,故曰羁孤。)又曰:右手第二指连脾,四十五动无诸疑,急动名为脾热极,食不能消定若斯,欲知疾崽多因冷,指下寻之慢极迟,吐纳不定经旬日,骨气忡心得几时。  
【脾病证治】  《灵枢》曰: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又曰:脾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大小便不利。又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馀,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寒中,肠鸣腹痛。  《素间》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又曰:脾热者,腹黄而肉俽动。又曰:大骨活,大肉陷,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真脏见,十月之内死。又曰:脾病者日晡慧,日出甚,下晡静。又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苦湿是有馀,欲缓是不足。又曰:脾病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难经》曰:饮食劳倦则伤脾。又曰:外证面黄,善嘻,善思,善味;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脾绝候】  《灵枢》曰:是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痿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又曰: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仲景曰: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乃为脾绝。  
【脾气滞涩保养法】  《保生秘要》曰:凡人气旺则血荣而润泽,气绝则血活而灭形,故气虚弱则滞涩而成病。如涩於脾,则胃口凝滞,不克饮食,而多泻泄。久不疏通,则成中满之证。诸湿肿满,皆属於脾,四季脾居土,轻呼稍宽胸,大病须服气,能伏养谷神。说脾为一身之主,气滞於内,却内五藏之患;滞於外,防疖疥之忧。皮里隔膜有积热,而内外相感,尤防疽毒。所感者,七情六欲而生也。  
【导  引】    仙曰:可大坐,伸一脚,屈一脚,以两手向後反掣各三五度,亦可跪坐,以两手拒地,回顾,用力虎视各三五度,能去脾脏积聚风邪,喜食。  
【修  养】  《养生书》曰:常以季夏之月朔旦,并四季之末十八日旭旦,正坐中宫,禁气五息,鸣天鼓十二通,吸坤宫之黄气入口,十二咽之,闭气五十息。治脾病诸药要品及方二脾实宜除湿清熟(白术  山栀  猪苓  泽泻  车前子  茯苓  滑石  防风  葛根  白豆蔻  枳实  黄连)脾虚宜甘温辛酸(大枣  黄    山药  扁豆子  建莲  砂仁  茯苓  橘红  白豆蔻  藿香  木瓜  白芍  枣仁  炙甘草)益黄散    ”脾虚腹痛泄利)陈皮一两  诃子肉煨  青皮  炙甘草名五钱  丁香二钱  共为末,每周二钱或三钱,煎服。一名补脾散。泻黄散    ”脾热口疮口臭〔  黑山栀钱半  藿香  甘草各一钱  石膏八分  防风六分  共用蜜、酒拌,微炒,水煎。一名泻脾散附载仲景分别标本方药    标(不渴脉浮桂枝汤  湿胜濡泄理中汤)本(渴欲引饮四逆汤  亡液燥渴理中汤)实有馀为湿(气,茯苓、乾姜、人叁、陈皮、青皮、甘草;气,白术、肉桂、吴萸) 虚不足为燥(血,沙叁、益智、麻仁、郁李仁、叁、  ;气,木瓜、乌药、自芍、枣、盐)腹胀满(虚,芍药;实,厚朴)心腹痛(虚寒,人叁、芍药;实热,大黄、黄芩)脐腹痛(白术)少腹痛(男,四物汤加阿胶、茯苓;寒,小茴、延胡索。女,四物汤加延胡、川楝子;热,大黄、黄芩)飧泄胃泄(承气汤  白术调中汤)洞泄脾泄(建中汤  理中汤)寒中大肠泄(乾姜 附子)寒小肠泄(承气汤)脏毒下血(有鲜血不可下宜解化)溏泄  泄(天麻 吴萸 附子 乾姜)一法,土郁则夺之,谓下之使无壅碍也。脾之积曰痞气。经云:在胃  。腹如盆大,久则令人四肢不收,黄疸,饮食不为肌肤,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脉必浮大而长(宜痞气丸、增损五积丸,)皆由脾气虚及气郁所致,治法宜健脾,兼散结滞。治痞气方一    痞气丸    ”痞气〔  黄连八钱  厚朴五钱  吴萸三钱  黄岑  白枋各二钱  茵陈草  砂仁  乾姜各钱半  茯苓  人叁  泽泻各一钱  川乌  川椒各五分  桂心巴霜各四分  丸法、服法同息贲丸。增损五积丸    ”又〔  黄连肝积五钱  脾肾积七钱心肺积一两半  厚朴肝心肺积五钱脾肾积八钱  川乌肝肺积一钱心肾脾积五分  乾姜肝心积五分肺脾肾积一钱半人叁肝心脾肺积二钱肾积五分  茯苓钱半  巴霜五分  蜜丸,梧子大,初服二丸,渐加,以微溏为度。治积块,不拘脐上下左右,通用。肝积加柴胡一两,川椒四钱,莪? T钱,皂角、昆布各二钱半。心积加黄芩三钱,肉桂、茯神、丹叁各一钱,菖蒲五分。肺积加桔梗三钱,天冬、陈皮、青皮、白豆蔻各一钱,紫菀、川椒各一钱半。脾积加吴萸、黄芩、砂仁各二钱,泽泻、茵陈各一钱,川椒五分。肾积加元胡索三钱,苦楝肉、全蝎、附子、独活各一钱,泽泻、菖蒲各二钱,肉桂三分,丁香五分。2
 呕吐哕源流呕,吐、哕,脾胃虚弱病也。以气血之多少而分,东垣云;呕属阳明,其腑多血多气,气血俱病,故有声有物而为呕,气逆者散之,故以生姜为主药;吐属太阳,其腑多血少气,血病,故有物无声而为吐,以橘红为主药;哕属少阳,其腑多气少血,气病,故有声无物而为哕,以半夏为主药。是三者皆本於脾虚,或为寒气所客,或为饮食所伤,或为痰涎所聚,皆当分其经络,察其虚实以治之(宜丁香、半夏、藿香、陈皮、茯苓、生姜。)又有无物无声者,曰  心乾呕,乃胃家气血两虚所致也(宜橘红汤入姜汁、蔗浆细呷之。)虽洁古从三焦分治三因,然三焦皆胃之地分,故或胃口有热而乾呕(宜栀子竹茹汤,)或胃口有痰而乾呕(宜二陈汤,)或乾呕而手足厥冷,总皆不离乎胃病者是。试进究之,邪在上  之阳,必气停而水积,故汤水之清浊混乱,则为痰为饮,为涎为唾,变而为呕;邪在下  之阴,必血滞而食不消,故食物之清浊不分,则为噎塞,为痞满,为痛为胀,变而为吐;邪在中  之气交者,尽有二  之病。然上  非不吐食也,设阳中之阴亦病,则食入即吐,非若中  之食已而为吐,下  之食久而吐耳(宜生姜半夏汤;)下  非不呕也,设阴中之阳亦病,则吐呕齐作,然呕少於吐,非若上  之呕多於吐耳(脉沉无力宜理中汤,脉滑而实宜半夏生姜大黄汤下之;)中  则当食毕之时也亦呕亦吐,谓之呕吐(宜橘红半夏汤。)则上中下  三因虽各有别,何尝有外於胃乎。而尤所宜辨者,中  之呕吐,固均属胃虚,而必分寒热。其虚而挟寒者,喜热恶冷,肢冷,脉必细而滑(宜理中汤冷服,如服而仍吐,去? B草之壅,加丁、沉立止;)其虚而挟热者,喜冷恶热,烦渴,小便赤涩,脉必洪而数(宜二陈汤加山栀、黄连、竹茹、枇杷叶、葛根。姜汁、芦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