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2004年第03期-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拦瞥隽死飞系谝环菹执に恪�1913年,美国的预算文件长达836页。到1919年,美国已经有44个州通过了预算法。192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预算与会计法》,为美国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博弈提供了完整的法律平台。中国虽然有《预算法》,但这个《预算法》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没有体现利益均衡精神。从操作层面来看,由于对预算编制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不具体,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真正体现不同阶层、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预算法》的阶段性和临时性特征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特征。中国未来的经济法应该从宪政改革人手,明确各方的利益关系,完善政府调控行为的程序规则,充分体现经济法的基本精神。
应该看到,中国的经济法肩负着双重使命,它一方面要为市场经济建章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各方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法学者要不断地审视各个行业部门提出的行业法,找出其中的不合理因素,用经济法的基本精神指导立法实践。中国的经济法应该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大宪章,应该科学地确认和调整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的经济法以分析行业法为自己的逻辑起点,以重构财税法和金融法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改善中国的宪政关系。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法才能与中国的其他法律门类真正地区别开来。在经济法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整体分析,也要注意单个规范的研究。
(《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政治经济学文萃》,'法)巴斯夏著,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经济法》,杨紫煊著,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11月版;《经济法学》,李昌麒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王绍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6月版)
北大老教授 的耶鲁三题
■ 何九盈
不一样的耶鲁法学院毕业庆典
5月的纽黑文牵动着多少人的心。一年一度的耶鲁毕业典礼总在5月最后的一个星期一(阵亡将士纪念日)举行,2003年是5月26日。城中的旅馆早已住满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家长和亲朋好友,就连附近城镇的旅馆也火爆一时。这是耶鲁建校以来第302个毕业典礼,首届毕业典礼是在 1702年9月16日。但那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学院,校名还不叫“耶鲁”,地址也不在纽黑文。
我和学敏来纽黑文,已是第二次。2000年8月,何鲤人耶鲁法学院攻读法博士 (Jufis Doctor)学位,我们陪他由柏克莱来到纽黑文,只匆匆住了几天,就到美东其他几个名城旅游去了。这次,由北京专程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也是学位授予典礼),时间比较充裕,对耶鲁、纽黑文也就有了更多的观察和了解。
有榆树城之称的纽黑文,4月还是花的世界,樱花、玉兰、海棠,以及许多好看却不知其名的洋花,红一树,白一树,落英缤纷,满眼芳菲。到了5月,忽然一夜春风簇拥着绿色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市郊东岩和西岩两座山也身披绿装,像两道蜿蜒的长城,将满城的绿紧紧护住,似乎一不小心,这绿浪就会冲破清教徒的遗风旧俗倾泻到大西洋中去。
春风绿了榆树城,也绿了耶鲁学子的锦绣前程。感激春风,理所当然。谁是春风?中国人的答案不容置疑,春风就是与“天地君亲”同位的“师”。美国却没有这样的文化观念。未出茅庐,先拿教授们来开涮,耶鲁法学院的毕业庆典活动就这样拉开帷幕。
5月8日,阴,偶有毛毛细雨。下午6点,到法学院参加野餐聚会。餐后,礼堂有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The Yale Law R+ ~ue,Spring 2003。我们进去时,已座无虚席,不少人席地而坐。何鲤的两位白人同学,一男一女,一定要让出座位照顾我们,自己坐到阶梯上。Revue,译为中文是“时俗讽刺剧”的意思。今天这台节目要讽刺谁呢?想不到吧,讽刺的主要对象正是我们所说的“春风”——是他们平日所景仰的院 长,素所钦羡的教授。这在我们中国简直是闻所未闻,哪有毕业前夕拿“恩师”来搞笑的!而且还要把讽刺对象请到现场,坐在台前,洗耳恭听,让他们静观自己的学生是如何编排自己,贬损自己,丑化自己。节目在一个一个进行,形式可谓多样:对话,独白,滑稽小品,唱歌,跳舞,讽刺模仿独角表演,辅以音乐、灯光、银幕。院长的发式,印度裔教授的说话腔调、讲课神情,某女教授的学术政治,以及他们的学术专著乃至怎样竞选院长等等,全都被调配成讽刺笑料,搬上舞台。惟妙惟肖的模仿,别出心裁的夸张,有声有色的演技,博得满堂喝彩。几乎所有节目,都是台上台下互相呼应。叫好声、欢呼声、大笑声、鼓掌声,此起彼伏,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压力,此时一泄而光。我问何鲤:教授们受得住吗?
“一年一度的烧烤,教授们也习以为常了。心中不悦的也会有,在众人面前被讽刺挖苦,毕竟有伤体面。”
好在,学生们的烧烤,既不会作为校方考核的依据,也不会归人什么档案。何况,名师出高徒。今日敢于向教授挑战,明日就敢于跟总统过招。从教授那里学得十八般武艺,用来对教授小试锋芒,这不也是“教学相长”吗?生活在公民社会、法制社会,谁都有可能置于被烧烤的地位。讽刺,并非恶意中伤,蓄意打倒,人身攻击,这就是“度”。什么是度以内?什么是度以外?法学院的学生掌握“度”的技巧,应是职业范围以内的事。
由时俗讽刺剧我突然想起钱复说过的一段话。钱复上世纪五十年代留学耶鲁。他说:“在耶鲁,我念的是研究院,但深知耶鲁向以法学院学生素质之优异著称。为了接触这一批最好的人才,我的三餐都到既比较远又比较贵的法学院去吃……在激辩之中交换心得,每顿饭都不会短于一个半钟头。年年如此,天天如此,顿顿如此,虽然每顿饭都不得安宁,然而及今思之,这三年耶鲁的三餐可谓‘万金莫易’,等于是全美的菁英分子在‘考问’我,所得到的智慧的冲击,思考的训练,反应的教育,任何一个亿万富翁想买都买不到的。”我身为北大教授,很看重北大的学术民主与自由,但对今夜所看到的时俗讽刺剧,仍然是羡慕不已,感触良多。问题不在于要机械模仿时俗讽刺,而是我们的自由空间到底有多广多深?我们对人才天性的发挥是否达到了极致?我们的人际关系是否清规戒律太多?
时俗讽刺剧营造出的得意又得意开心又开心的欢乐气氛,在突然发生的爆炸声中冷却下来,这就是度以外的事情了。
5月21日傍晚,何鲤从学院回来,告诉我们一个震撼了纽黑文的坏消息:近5点的时候,法学院内发生一起爆炸案。真险啊,何鲤上午还在这间发生爆炸案的教室里边自习,下午听到爆炸声时,他正在三楼图书馆看书,起初以为是地震了。我们立即打开电视机,已有多家电视台在现场采访报道,警察很快封锁了通往法学院的各个路口,FBI(联邦调查局)反恐怖行动队的人也来了。消息立即传遍世界,不断有人打电话来了解何鲤平安否。
爆炸声所产生的影响就像爆炸本身一样,一爆就完,无碍大局,真正对庆典造成不利影响的是26日那场大雨。
事情是如此的不凑巧。25日晴天,27日至6月初全是晴天,惟独26日,整天大雨如注。我在纽黑文住了四个多月,从未见过这样的大雨。耶鲁大学的毕业典礼就在大雨中开始。着学位服装的学士生、硕士生、博士生,个个举着雨伞,精神抖擞,喜气洋洋,成群结队,从乔治街、约克街、榆树街、圣庙街、学院街、惠特尼路,从达文波特学院、伯克莱学院、德怀特学院、爱德华学 院……奔向老校园。
老校园位于市中心,中间有一个很大的草坪。前些日子,工人们就在草地上摆满了形状、大小如一的白色小靠背椅,一眼望去,如同片片白色的荷叶密密地漂浮在青青的湖面上,真是难得一见的景观。椅面后端还有一个圆形小孔,这是个泄水孔。可见冒雨集会,本是常事,设计者考虑得真周到细致。
整齐有序的人流,从八个大门鱼贯而入。工作人员在人口处分发印有YALE字样的蓝色雨衣。雨伞加上雨衣,才不至于被雨淋湿。讲台在西北角,乐队在台下右侧,台下正前方是持权杖者、掌旗者的席位。校有校徽,院有院徽。校徽是一本摊开的大书,下有一行拉丁文:光明与真知。耶鲁建校始于十名神职人员的赠书,初名美利坚高等学院,1716年迁纽黑文,两年后改名为耶鲁学院。这个校名的由来是为了对耶鲁其人赠书四百本表示感激。至于二十多个院徽,难以一一解释,恐怕要请教专家才行。那些图案后面一定有特殊的涵义。伯克莱学院的院徽,底色纯黑,十个白色马耳他十字,上六下四,中间为白色人字形;达文波特学院的院徽,底色纯白,上端有两个平列的组合黑十字,下端有一个组合黑十字,中间为黑色人字形。这两个院徽跟宗教有关。1638年达文波特和伊顿率领五百清教徒创建纽黑文城,学院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创始人的。特朗布尔学院的院徽是三个公牛头,布兰佛学院的院徽,上端为三片树叶,中部为十本书,按四、三、二、一的组合排列。布兰佛是位于纽黑文东南的一个城镇,现在通往波士顿的95号公路就穿越其境。传说中十个牧师赠书办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法学院的院徽为耶鲁艺术史教授Theodore Sizer设计,分三部分,代表法学院的三位功臣:上端是一条张嘴翘尾的鳄鱼,代表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对耶鲁法学院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Samuel卜Hitchcock教授。原因是当Hitcheock家族从威尔土迁徙到西印度群岛时,鳄鱼的形象取代了传统中一直代表威尔士的龙。左端是一条张牙舞爪高举尾巴的猎犬,代表曾兼任康州法官的耶鲁法学院教授Dogget (这个名字的早期拼法为Doggett或Do· get)。右边是中世纪式银色书钉(Staples),代表法学院及该院图书馆的创始人Seth Staples。神学院的院徽不难懂:下部是一本圣经,上部是一个有圆圈的十字架。校徽、院徽都代表一种传统,一种精神,或属于历史,或代表专业,意义深远。今天这样盛大的庆典,将持权杖者、掌旗者位列前茅,也有郑重其事的意思。
耶鲁一向以注重本科而闻名,席位的安排也以本科学生为中心。十二个住宿学院(Undergraduate Residential Colleges)的学生以学院为单位坐在会场的中央,艺术和科学研究生院以及十个职业学院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Schools)分坐在左右两边。学生座位后面就是公众席位。
我们在南边的一个人口处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进入会场。目所见,雨伞如林;耳所闻,雨声搀杂着哈克尼斯塔楼的钟声。坐在我们前面的是来自韩国的一对老夫妇和他们的两位千金。从肤色、脸型判断,还有来自印度的、来自东南亚的、来自拉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