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复件 佛陀教你不生气 >

第26章

复件 佛陀教你不生气-第26章

小说: 复件 佛陀教你不生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也不愿去想更无力与之抗争的中间状态常常使我们的心坠入黑暗的深渊。我们快乐过,但更加痛苦,我们痛苦着,却又找到了真正的快乐。从所谓的快乐到痛苦,再由深切的痛苦到真正的快乐,吃尽苦头的我们终于学会了未雨绸缪,学会了居安思危。虽然这个过程艰辛也漫长,更难以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是,作为一个完满的人、真正的人,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处于历练之中,他自身也无时无刻不受着这种历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无法也不可能逃避,我们只能不断地磨练智慧,更加自觉的经营内心。
  如果你有兴趣认真研究一下感受,仔细观察它的特点以及它如何在人的思维意识中发生作用,也许你会找到更大的乐趣。感受无处不在,它充斥着我们的内心,畅游在意识的海洋里。可以这么说,人内心的各种感觉,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都与感受息息相关。无论你的内心是快乐还是悲伤,无论你暴跳如雷亦或平静安详,你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我们觉得快乐时,内心随之而动,我们痛苦时,若不能及时找到排解的途径,忧愁与烦恼必然由此而生,即使是痛并快乐着的中间状态,我们也不可能高枕无忧。这也正是你不愿理会更无法排除这种中间感觉的原因。逃避现实,欺骗自己,这必然使我们的内心局限在一个囚笼之中,也就无法历练内心,磨练智慧以达完满和真知。
  不同的感受会诱发出一些单纯的心理表征,比如有的人为一己私利,毫无顾忌,为所欲为;有的人因一时义气用事,做出了悔恨终生的憾事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只是在消极的心念活动作用下导致的行为差错,事实上,这些看似单纯的心理状态仍然会继续引起一些消极的或错误的认识,它们胶合混杂,周而复始,在人的意识活动中辗转回旋,一旦碰到有利的时机,这些心念就会发挥作用,耗尽我们的心力。


内外兼顾的修养(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快乐,有时悲伤;很多时候我们信心百倍,更多的时候我们却犹豫不决、踌躇不前,或者对一切都毫无兴趣,宁愿随波逐流。这些内心的感受都源于错误的分别心。正是因为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歪曲的,不切实际的,我们才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任何事物都能导致感觉的产生,而任何一种感觉的出现,它都包括两个互相冲突的矛盾双方,即主体和客体。客体可以是一切客观事物,主体因为各个客观事物而产生各种感受。主客体有时似乎各自为政、互不相干。比如你觉得自己不喜欢某个人,这只是你的感觉罢了,你不喜欢的那个人并非真正存在。也就是说,作为主体的你,因为对客体即那个你不喜欢的人产生了错误的分别心,因此导致了“恨”这种感觉的出现。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认为,我们之所以痛苦、悲伤,之所以不快乐,都是其他人造成的,但当我们决意要抓住真凶,报仇雪恨的时候却又找不到任何的蛛丝马迹。原来,从始至终我们都在欺骗自己。也许你会说,我不是那样的人,也不会做出那样的事。如果你真是用这种思维来观察事物,处理问题也用如此简单的方法的话,你将永远找不到生活的真谛。因此,如果你想真正的进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最有效的历练,你就必须认真分析自己观察客观事物的心态,摈弃错误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思维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层面,仅仅依靠虚浮的幻象来解释各种现象。其实,不需要罗列任何事实,也不用追根纠底查出真相,只要我们扪心自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错误倾向原来无处不在。在这种错误倾向的指导下,一个除自己之外的另一个“我”的形象出现了,这个“我”与自己相对存在。在认真检查这个“我”的形象之后,我们再问自己:“我真是这样一个人吗?在任何情况下,面对任何人、任何事,我都是这样说,也都是这样做的吗?”请你诚实也勇敢地像这样自我检查一下,你一定会得出让自己惊讶的结论:那个与自己相对而言的“我”的形象,并非真有其人。推而广之,宇宙大化中的一切其他现象,也是虚幻不实,转瞬即逝的,它们只不过是人的大脑对外部世界的错误的、歪曲的反映。这些幻象左右我们的感官,驾驭我们的思想,控制着我们认识世界的观念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正是因为这些幻象的存在,人总是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之中,于是,得失聚散、生死轮回皆辗转反复于芸芸众生之间、宇宙大化之地,殊不知,一切皆虚无。
  如前所言,如果我们能够时刻坦诚地自我检查,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问题不是来自外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亦或养育我们的父母,恰恰相反,问题源于我们自己。因此,认识自己,审视自我是十分必要的。
  我有一天晚上出门,看见一位平时到我这里听讲经的人,在我门口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就问他:“这位修行人,你在这里是不是有什么烦恼?你什么时候出家的?修行有多久了?”
  这位修行人说:“我出家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虽然有二十多年,但是由于心中的烦恼没有办法调适,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所以感觉很惭愧。可否请问师父,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使我的心平静下来?”
  我就跟他说,我们之所以要修炼,就是因为以前我们妄想太重,想东想西,患得患失,没有抓住修行的方向,所以心里很烦、很空虚。修炼就是要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上来修炼,时时刻刻要把我们的六根控制住,情绪自然而然就平静下来了。”
  审视自我是一个颇为繁杂的过程,我们需要制定计划,遵循每个步骤以期循序渐进,首先,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教化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外部力量对于个体内在素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
  自我审查是一种积极的且十分有益的内心历练。我们必须认识到,因物而生的种种感觉不仅仅表现在生理上,它也反映在我们的心理和情绪上。为了走出阴影,脱离悲伤,看清脚下的路,为了获得慧识,我们需要低下头,看着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在那个繁杂的过程中寻找。
  我们曾经反复强调,分别会引发一切问题,因此对其不必理会。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任何现象都存在着矛盾的双方,都具有两面性,“分别”也不例外。错误的分别因烦恼而生,毫无益处,正确的分别则是排解疑惑、明晰事理的法宝,它能引领我们的心走到慧识的殿堂,看清万物真相。即使是对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这种正确的分别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一日三餐,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把本不能一起煮的东西全放进锅里,也不考虑合理的营养搭配和正确的饮食习惯,把不能一块儿吃的东西也混囵吞枣、一扫而光,那么你的身体一定是不健康的。
  是否只要静于思考,不为物动,我们的心就不会产生分别呢?其实,你只要明白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正确的信念,偏离正确的方向。不论是在对理论的钻研学习中,还是在对理论进行检验的实践过程中,静于历练与坚定正念是缺一不可的。
  我们常常把心力耗费在漫无边际的私欲俗务之中。有人驾车行使于拥挤的街道,在骄阳烈日的考验下等待下一个出口;有人徜徉于琳琅满目的商品之间,犹豫与不决在手指间起起落落,她们的心也跟着浮移不定。试问,烈烈日光下静静等待着的心真就那么平静吗?那些踌躇满志的手恐怕也牵着沉沉的累吧。再问,如若让你借一夜青灯,揽半卷诗书,和着那淋淋沥沥的风雨声,习得一生睿智,享受一世福乐,你愿意吗?冥冥之中有人应。是的,这就是智慧,这才是幸福。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智慧中寻找到的恒久的快乐,是大无限的,它们只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因此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同样,我们也只有勤于内心的历练,才能守住这份睿智,永享恒久福乐。


认知自己的不完满


  在骄傲情绪之中,我们很难把别人的意见听进去。
  那年我遇到一个刚刚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跟我说起自己找工作的经历,我觉得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是很有好处的。
  这个毕业于英文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很流利,就寄了多份英文简历到很多外企应聘。不久他就收到了很多回信,但结果并不很如人意,许多公司说现在不需要他这样的人才。其中一家公司给他的回信是这样的:“我们公司不缺人。然而,就算我们缺人,我们也不愿意用你这样的人,因为你很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英文水平很高,单就从你的来信看,实际并非如此,你的文章不仅写得很差,而且还错误百出。”你可以想象这个大学毕业生在读这封信的时候是怎样的愤怒。他想,不用就罢了,何必把话说得那么难听呢?他甚至打算写一封狠一点的回信,质问对方公司的态度。
  但当他平静下来后,转念想了一想:“对方可能说得对,也有可能自己犯了英文写作的错误还不知道。”后来他又写了一封信给那家公司,向对方表示谢意,感谢那家公司纠正自己的错误,还表示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几天以后,这个年轻的毕业生意外地受到了那家公司的信函,告诉他他被聘用了。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行为非常难得,在别人说出不太顺耳的话时,他还能保持清醒,不以愤怒回应对方,而是回过头来思考自己是否犯错。
  这样的事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们真应该用“真实、善意、重要”这三个筛子筛一下自己要说的话,由此来避免说废话或是妄语。所谓妄言止于智者。
  有一个决意出家的人,年轻时喜好穿昂贵的衣服。他经常自己去市场上买回布料,再到裁缝店去找裁缝剪裁。平时,他穿着令人眼红的多彩服装,有时还穿西装打领带。出家人的上师对他的这些生活习性从不过问,倒是上师的信徒很看不惯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过,这人站在上师跟前时,上师经常会说:“你的眼光真差。”这人就反驳说:“可我的衣服都是用上等衣料做的呀!”
  终于有一天,这个人不再对穿衣着装感兴趣。他穿着很朴素的睡衣去见上师,这一次上师说:“你真是好看。”他这才明白,上师有意让自己沉迷于世俗事物,直到自己发现那些世俗事物都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如果你的美丽只是由衣服包装出来的,那么你的丑陋仍然是无法遮掩的,美是从人的内心培养起来的,素朴的生活和思想的提升,能够使一个人的审美观得到提升,只有内在美才能发出不朽的光辉。
  世俗世界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如果想修练自己,就不能受困于世俗力量的束缚,就一定要认知自己那些不够完满的地方。


每一条生命都很可贵


  仁的内容无所不包,涵盖天下万物,以仁心处世,可以滋养天下一切生灵。
  那天我在沙滩上散步,旁边走着一个年轻人,我们都看见前面有位老人,不断拾起一些小鱼抛回海里。这位老人那么善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