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复件 佛陀教你不生气 >

第15章

复件 佛陀教你不生气-第15章

小说: 复件 佛陀教你不生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致力于消灭世界各地的疾病和文盲。当他的慈善事业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和爱戴,他的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身体也奇迹般地康复了,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谢世。
  我经常告诉自己,钱多了,我就要用更多的时间来吧它们花掉,那么这段时间我岂不是会把自己弄得很忙碌吗?除此之外,我还会没有时间坦然地读一段安静的文字,更不会在一片温暖的阳光里静静地坐坐。你有没有尝试过一动不动地看着一束阳光从一个角落移动到另一个角落?那是多美妙的时刻啊,你呼吸着阳光,注视着阳光,渐渐地,你似乎也变成了一束美丽的阳光,你的身上散发出动人的光彩,这时候,钱对你来说又有什么用呢?它们可是买不到阳光的啊。如果你说你要买一套带阳台的大房子,然后坐在阳台上晒太阳,那么,如果这个愿望不是那么容易实现,你要怎么办呢?沮丧吗?气愤吗?很紧张地守着自己不多的存款吗?请放轻松一些吧,不管对富人还是穷人,阳光都不会吝惜的啊。
  有一个作家,一次花了一元钱买了张彩票,不料中了大奖。用这笔钱,他买了一栋豪华的别墅。可是,住进这栋别墅里之后,他变得离群索居,朋友们也很少来找他。在空荡荡的客厅里,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一天,他终于呆不下去了,便出门去寻访友人。出门前,他不小心把烟头弄掉在了地毯上,引发了火灾。一个小时后,他的别墅就化成了灰烬。友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都来安慰他。重新获得友谊的作家却说道:“没什么,我只不过损失了一元钱。”
  我们出生的时候,都是身无分文,无论是中彩票,还是劳动所得,钱财的获得都只是机缘巧合而已,和我们的心灵无关。我们劳动,关键不在于能获得多少钱财,而是在于通过劳动我们能锻炼自己的身心,能获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明白这个道理,钱财的失去就不会伤害我们的身心。
  有一位老者,他的一生都过得不快乐,因为他预定的众多人生目标,几乎一个都没有实现。如今他老病缠身,自知在人世的日子已经不多。在这个时候,他才认识到,无论是为了什么崇高的或世俗的目标,都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好心情为目标。一个目标如果是好的,那么无论为此要付出多少代价,付出的人都应该是快乐的。为此,他希望世上的所有人,都不要像他一样以虚无的未来来糟蹋身在其中的现在。临死前,他想好了一段文字,亲自把它刻在了自己的墓碑上:
  “我本来可以成为世上最快乐的人,但我没有做到。我是愚蠢的!我的一生也碰到不少坎坷艰难,但我已明白,这些坎坷艰难并不足于将我摧毁。而我却因这些不重要的原因而一生不快,我希望活着的人不要在重蹈我的覆辙。不要总是自寻烦恼,自寻烦恼是人生最大的自我冤枉。记住,不要自己冤枉自己。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成为世上最快乐的人。”
  老人没有想到,他的这段墓志铭,给人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每年清明,他的墓碑前都会有很多献花,那是看了老人的墓志铭后重新变得快乐的那些人送来的。


苦非苦


  苦与乐,是两个相反的不同概念。这两个概念相依相存,没有苦,我们就无法对比出什么是乐,反过来也一样,没有乐,我们就无法对比出什么是苦。
  狭义来说,“乐”指的是一个人身心都感到舒适,“苦”则指的是一个人身心都遭受逼迫和烦恼的侵袭。但不管怎么说,人们给“苦”和“乐”所定的界线,都是人为定制的,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界线。对饥饿者而言,一个馒头都是美食,是“乐”,而对饱腹者而言,山珍海味都难以下咽,是“苦”。环境和人自身的状态决定着“苦”与“乐”的界线。
  有个小姑娘小时候怎么都学不会拼写,老师们都认为她是一个弱智儿童,同学们背地里都叫她“白痴姑娘”。由于被周围的人歧视,她的性格变得阴郁多变,因故意伤害同学而被送进了教养院。在教养院的三年时间里,这个小姑娘勤奋学习,连劳动的时候,都还在背单词。当她从教养院出来的时候,她已经顺利地完成了高中的学业。
  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从教养院出来不久,已经长成大姑娘的她就先后两次怀孕,更是被社区的人看作是道德败坏的姑娘。众人的冷漠嘲讽的目光使她抬不起头来,她丧失了继续学习的信心。然而在母亲的关爱中,她重新振作起来,对生活再次充满了希望。
  这个姑娘和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但她们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两次流产的结果,使她丧失了生育能力,也没有人愿意娶她。后来她收养了四个孤儿,虽然不能给他们丰厚的物质生活,却用自己的爱心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同时,她完成了夜校的学习,考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学。
  八年后,三十五岁的她在丈夫的陪伴下,走入学校会堂。在那里,她从校长手中接过了自己毕业证书:她已经取得了文学博士学位。那时候,人们都向她投来羡慕的眼光,没有人知道,走到这一步,她付出了多少,又克服了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
  当一个人成功之后,我们再去看他过去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苦难本身是不幸,但苦难却未必造成更深的苦难,只要我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并为之努力,苦难甚至正好是我们行动的巨大的推动力。幸福和不幸都藏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保持幸福的心态,就可以把苦难变成美好。
  享福是舒适的,让人感到快乐,但福与苦就像一个沙漏,福享用一分便减少一分,而苦便随之增加一分。有一个人很富有,有钱有势,天天过着极为奢华的日子。在他家厨房后面,住着一个很贫苦的老人。富人家每天吃不完的米饭,都倒在厨房的阴沟里冲走,从老人的门前流过。老人看着可惜,便每天把米饭捞起来,晒干后保存着。几年后富人家碰上了灾祸,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吃的东西。隔壁的老人便把以前阴沟中捞出的米饭煮了,叫富人的一家老小来吃。饭很快就吃完了,他们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饭,都很感激老人。老人说,你们不用谢我,这些饭都是你们家的。
  当饥渴得到满足之后,我们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就会转向其他地方,以此来消耗我们的精力。在内心深处,我们明白正是那些不停的追逐造成了我们的痛苦。漂亮的衣服首饰,男女之间的相互追逐,确实能带给我们一定的快乐。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会发现这些享受正是造成痛苦的原因,短暂的享乐过后,接下来的正是无尽的痛苦。
  有一个商人,在他的生意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不幸染上了严重的眼疾,视力严重下降,看什么都变得模模糊糊的,连驾车外出都成了问题。在医院了,他认识了一个与他同患一种病的病友。这位病友受不了突然降临在身上的折磨,变得脾气暴躁,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中,不到半年就离开了人世。目睹此景,商人感到了生活的黑暗,他的生意也不得不结束了,生活变得愈加艰难。
  在他养病期间,艰难的阅读成了商人唯一的安慰。因为眼疾,商人体会到了视力偏弱者的痛苦,他决定寻求一种容易辨认的字体。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发现印有粗线条的斜纹字体,不但对视力差的人大有帮助,还能提高一般人的阅读速度。于是,商人拿出了自己最后的储蓄,投资到以这种新字体编排的书籍印刷当中。商人的这笔投资,被印刷厂看作是一种浪费纸张的行为,不料这种特别的书籍才一上市,便受到了众多有视力障碍者的青睐,商人一下子又赢得了财富。
  苦往往可以转化。苦难向幸福的转化,常常是奇妙的,有一个成语叫做“蚌病成珠”,这是对生活最贴切的比喻。蚌因身体上嵌入砂子,伤口的刺激使它不断分泌物质来疗伤,到了伤口复合时,旧伤处就出现一颗晶莹的珍珠。哪粒珍珠不是由痛苦孕育而成?事物形成最初时所表现出的“苦”的一面,并不是其最终的状态,我们还需要多一点耐心和坚持,看着它慢慢地转变。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
  法华经里有位常不轻菩萨,见了狗都会磕头,并且对狗说:你也有佛性,将来也会成佛。我们固然不必如此做,不过,我们理应尊重别人。
  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要学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从而使自己在关键时刻犯错时,能够有台阶可下。自我调侃可以化解尴尬的气氛。外国有个哲学家有一次当着众多所朋友的面被老婆大骂一顿,然后又被泼了一盆水,正当大家尴尬得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时,这个哲学家却不慌不忙地说:“我就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打雷了,然后就下雨了,这有什么可生气的呢——自然界的规律是这样,可是,当你被人如此羞辱的时候,你还会觉得仅仅就是打雷下雨,而不是心灵的受伤吗?如果你不把它看成打雷下雨,你又如何才能一下子就回到平静之中、坦然之中,而不是像一个神仙突然失去了法术的保护那样,掉到地面摔得很疼呢?
  有一个小职员,一次在上班时间出去买西瓜。当他提着两个黑袋子回公司时,恰好被经理看见了。经理便问他提着什么东西。小职员见到经理,本来就很紧张,又被询问,一下子慌了手脚,忙说:“报告西瓜,我手上提着两个经理。”经理听后,并没有发火,而是调侃道:“你真有力气,我这么重你都提得动。”
  懂得自我调侃的人,必然都是很有智慧、很有修养、很有同情心的人。一个居高位的人,有时候对部下无意的冒犯,能用自我调侃化解,也是一种慈悲。
  一天,一个领导请客,赴宴的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席间,一个服务员给这个领导倒酒,谁知一不小心,把整杯酒都泼倒在这个领导光秃秃的头上。一时整个包厢的气氛都变得非常紧张,那个服务员更是不知道要如何是好。不料这位领导却爽朗地对服务员说道:“你以为这种方法能治好我的脱发吗?要是有效的话,我恐怕早就这么做了。”
  生命的海洋里没有一样不是生命,也没有一样生命是不应该尊重的。因此,平常我们就应当练习尊重他人。
  我们对任何一种东西都要尊重,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是生命的存在。凡事一定要心存敬畏,不要随便迁怒。
  有个厨师做了一桌好菜给客人吃,其中有一道菜是他觉得最好的和最喜欢吃的烤鸭。当客人在用餐时,他偷偷地躲在门后看,见只有一位客人吃过烤鸭,其他人均未动过烤鸭。他愈看愈生气,终于忍不住了,拿起一把菜刀,怒气冲冲地大骂客人为啥不吃烤鸭。
  这位厨师应该知道,决定烤鸭是不是好吃的,不是他的感觉,而是客人的感觉。假如他一定要客人有和他一样的感觉,那就是一种不尊重,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强暴,这样又如何能使他人在同一件事情上和自己形成共识呢?
  还一个画家刚画了几幅画,便请了几个朋友来评点。这几幅画当中,其中有一幅画是画家自己最珍爱的。几个朋友看过之后,便开始点评了。不料画家自己最不满意的一幅画受到大家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