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博览群书2006年第05期 >

第28章

博览群书2006年第05期-第28章

小说: 博览群书2006年第05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店房间是不断变化的,在不是长久属于某个人的房间里发生的事,注定也不能长久。本杰明未来的恋爱,其实和罗宾逊夫人年轻时候的恋爱没有什么分别,过了二十年,至少在其形式上,年轻的情侣还都酷爱驾车兜风,本杰明对伊莲的爱情表白和共同娱乐同样是在汽车里发生。此刻的年轻人和往日的年轻人相似的表达,抹去了时光的存在。本杰明的无所事事遭遇罗宾逊夫人的空虚寂寞,所产生的关系显然不能完全归咎于罗宾逊夫人。
  但是这种不能为人所知的关系是不稳定的;爱情迟早要来否定这种关系。爱情不过是本杰明诸种选择的一种,正如“毕业”意味着结束和开始,这个迷惘的少年用爱情清楚表达了自己正在担忧前程,方向不能肯定,而爱情似乎提供了一种附属的价值,至少他追踪伊莲来到伯克利,加入了研究生阶段学习,即使是以旁听这种并不确定的方式,比起之前无所事事,与罗宾逊夫人游荡于不同的酒店房间里,方向要明确得多。
  本杰明和伊莲的关系替代了他与罗宾逊夫人的关系,爱情显示出评判关系正当性的唯一缘由。在此之前,本杰明就拒绝与罗宾逊夫人坦诚交谈,当她说起自己酗酒的问题时,他表示这些私人谈话有点奇怪,而当他主动要求交谈时,却以一阵嘲讽意味强烈的笑声来结束罗宾逊夫人的往事。本杰明的注意力只在她的身体,这个始终被他一丝不苟地称为“罗宾逊夫人”的女人,即使再有吸引力,也不过是一个自动出现的力比多出口,只具有短暂的功用。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出口,一个不恰当的对象。这一关系的始终,影射着成长中一代人所遭遇的尴尬,而青春的错误最终将在现实中被校正和消解,所有经历过迷茫、躁动、叛逆的人群将获得安慰。但引诱是不被宽恕的,否则无人承担责任;本杰明只消对伊莲表明爱情,对她锲而不舍,就可以结束迷惘,结束他误人的难堪事件,回到正常的生活,而罗宾逊夫人却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离婚的代价。
  迷惘只是本杰明个人的问题。罗宾逊先生忠告他:放松一些,找女孩子约会,享受青春。父母为他骄傲,对过去的大学表现感到满意,鼓励他约会伊莲,一起期待下一代的未来。同样年纪的伊莲似乎也没有本杰明的问题,她不是毕业生,还没有站在一个需要抉择的当口。
  作为被期待的人,伊莲的意义在于她的身份符合双方父辈的期望,她是本杰明最适合的约会和结婚对象。她和他展示了一种良好的商业伙伴关系,并且有着继续发展的美好景象,这使双方家庭都感到兴奋。伊莲的父亲首先向本杰明提出了要他约会伊莲的要求;随后因为迟迟不见本杰明的动静,本杰明的母亲开始温和地要求他,否则她要安排一个邀请罗宾逊一家的聚会;听到本杰明宣布要和伊莲结婚,本杰明的父母高兴得立刻要邀请罗宾逊一家庆贺。唯一表示反对的是罗宾逊夫人,她的理由显而易见。
  虽然伊莲的存在很早就被告知,但被匆匆忙忙推上场来的她仍然形象模糊。她和她的母亲罗宾逊夫人一样是作为本杰明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登场的;虽然罗宾逊先生做了富兰克林先生多年的生意伙伴,虽然罗宾逊先生自己说在某种意义上他是把本杰明当成自己的儿子,但是本杰明从“高中以后再没有见过伊莲”,
至少缺少对她的印象。现在,她的突然出现仿佛是作为一种替换上场,因为本杰明已经开始对自己与罗宾逊夫人的关系感到厌倦。不恰当的关系必须被终止。而且因为伊莲和罗宾逊夫人之间的特殊关系,还为故事的进展导人最大的一个矛盾。本杰明将如何处理这一冲突?他将如何面对其他人的关注,无论是母亲不知情的询问,还是罗宾逊先生知情后的指责和愤怒?
  在绝大部分镜头里出现的男主角本杰明占据了叙事的主要空间,这个不断否定自己行为的人,也不断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否定,当伊莲说出和交往的男人开车出去,本杰明冷笑着重复“汽车”一词,伊莲当然不知道本杰明所了解的罗宾逊夫人的往昔,但本杰明此刻忘记了他自己也是在汽车里对伊莲表白。本杰明为观众规定了看的角度和方向:是他而不是任何其他人向观众叙述这个故事,因此,罗宾逊夫人不但给他诱惑、也将带给观众诱惑;不但给他难题,也带给观众难题。不能被父母与家人知道的关系带来了紧张,在违背常理的行为中,观众会与本杰明一样彻底拒绝与罗宾逊夫人谈情说爱。影片通过毫无感情色彩的、一本正经并且一成不变的“罗宾逊夫人”这个称呼,冷冰冰的说话方式以及最终的决裂行为,表达了社会心理对这样一种关系的彻底拒绝。本杰明不难找到拒绝的缘由,“罗宾逊夫人”既不是自由的(她是父亲商业伙伴的妻子),也不是年轻的(女儿都到了可以婚嫁的年纪)。这个拒绝有效地阻挡了他接触罗宾逊夫人身体可能受到的品行玷污指责,显示本杰明是被动地误入歧途,应该也可以被原谅。
  尤其是伊莲也原谅了他。在伊莲也表达了爱情之后,虽然还有罗宾逊夫人的敌意,本杰明的行为几乎就像他对伊莲所说的“都已经结束”那么轻松了。罗宾逊先生表现了愤怒,尽管本杰明轻巧将他们的隐情说成是“不算什么,像是握手”,他仍要和罗宾逊夫人离婚。本杰明通过对伊莲的坚持表达了对生活中伦理秩序的遵守,对父母愿望的满足,对上一代的价值观毫无保留的承袭——于是他顺利地从糟糕的事件中脱身了。顺利脱身的本杰明得知伊莲要结婚的消息,前来寻找伊莲,这是罗宾逊家以本杰明和罗宾逊夫人为重点人物被再现的空间场景:第一次是夜晚送罗宾逊夫人回家;下一次来接伊莲出去约会,结果被罗宾逊夫人阻挠;此刻罗宾逊夫人恢复了冷静,要将本杰明作为不友好的闯入者告知警察。尽管对本杰明表达了不满,但无论从表情还是行为,罗宾逊夫人都没有表示悔意,这简直是对人们生活常规不可饶恕的冒犯。很大程度上罗宾逊夫人因此不能获得人们的谅解,像另一个当事人本杰明那样。
  伊莲要与别人结婚,这个重复事件证实年轻女子的无知,并不像是无意。伊莲也要误人歧途,需要被拯救。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其实相当类似她母亲的遭遇,但罗宾逊夫人以一种不能被拒绝的邪恶性感的形象出场,自始至终不肯表示悔意,等于是阻断了自己获得同情和理解的可能,不得不承担事件中的负面责任,被鄙视和指责。伊莲则相反,她只是年轻、经历很少,对婚姻和家庭充满信任,虽然正要嫁给一个她似乎并不爱的年轻人。
  这个愚蠢的行动给了本杰明一个重新确认自己的机会,他决定抢回伊莲。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必再忧虑未来,但是情感上的肯定,无疑可以支持他清理自己的思路并且确定未来的方向。何况,随着伊莲到来,他的身份转换已经完成,相应的责任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势必迫使毕业生面对新的开始,在职业之外又加上了家庭。至此,人生转折处一场心理和行为的动荡才算告一段落。毕业生本杰明,以自己的经历和选择,对现成的社会秩序进行了一番微妙的维护。


千秋一曲家国梦
■ 庞 旸
  一个编辑,与这样的书稿失之交臂,不能亲手将它奉献给读者是令人遗憾的。去年年初,美籍华人作家沈宁将他的新作《百世门风》发到我的电子邮箱里,读之,我深感这是一部十分厚重的,关于中国家族文化的力作。但编辑与书稿也是需要缘分的,当时机缘不巧,使我只得割爱。好在这本书今年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同行成功推出,为我们浮躁的图书市场添了一道夺目的风景。
  与沈宁认识也有好多年了,但从不了解他有这样的家世——他是拥护共产党的民主人士“左派旗帜”沈钧儒先生和“蒋介石文胆”陶希圣先生的后人。三千年的家族历史,出了许许多多声名显赫、叱咤风云的人物——从义不事秦的沈氏二十七世孙郢,到拒受汉光武帝封侯的沈氏三十九代孙戎;从晚清最后一个大儒寐叟公,到光绪年学台大人淇泉公;从大韩总统的救命恩人慧僧公,到妇女革命先驱褚惠子女士;从清朝时清廉勤政的县太爷月波公,到辛亥革命小兵、新中国的省长翼圣公;从天文学泰斗志元公,到海外创业悬壶济世的应章夫人……这样的人物,家族中出现一个都是荣耀,何况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而沈宁为人低调,从不对人炫耀自己的家世。
  尽管如此,作为名门望族的子孙,家族的血液在他脉管里流淌,家族的情感在他胸膛间震荡,家族的荣誉在他头顶上照耀。少年时,祖母冒险珍藏的一本《沈氏家谱》,令他魂牵梦绕;青年时在国内的坎坷岁月和海外闯荡多年的经历,使他不愿意“做一只没有自我意识任人摆布的羊”,他“必须知道自己的血统,知道自己源自何种家族文化,知道自己是谁”。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寻根”之旅。几年里,他广泛收集了祖父沈家,祖母褚家,外祖父陶家以及外祖母万家的族谱和各种家族资料,并万里返乡,回到浙江嘉兴和湖北黄冈老家实地考察,在占有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这部家族传记文学作品。
  读这本书令我感受良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对“家国”观念的重塑。
  一段历史时期以来,中国人倡导的是“先国后家”、“舍小家保大家”的价值观,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个人和自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和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这种观念下,父母病重甚至去世,儿女却因工作忙而无暇照料或奔丧;年幼的子女得不到“大公无私”的父母的关怀照顾,被作为“好人好事”加以歌颂,大力宏扬。也许作为一些个案,这种先公后私的行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否应作为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来提倡呢?
  《百世门风》中,嘉兴沈氏第九世淇泉公27岁那年考进士,高中一等第一名,但他为奔母丧放弃了这“面见皇上的殊荣”和“荣华富贵的前程”,按照祖制在家守孝三年。对于这位长辈,沈宁“充满温暖的尊敬,而且为沈氏书香世家养育出这样孝廉而正直的子弟,感到荣耀和自豪”。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母亲都没有爱、敬、忠和孝,即使他官至一晶或富可敌国,也仍然低贱到了最底层,完全没有人格,不配做人。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视个人品格和家庭的价值的。《四书》之一的《大学》,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精辟地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解释就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古代中国人眼中,家与国是密切联系着的。家是国的基础,国乃家的放大。先家后国是天经地义的,否则就是舍本求末。看一个人是否适合做官,掌握国家利器,先要看其是否有道德,对父母是否孝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