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俱舍论疏 >

第121章

俱舍论疏-第121章

小说: 俱舍论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繫者名離貪心。此即攝心盡。有癡等亦爾。論主取此師為正。此即類釋瞋癡心也。
    論。毘婆沙師至相應起故。述婆沙釋聚·散心。論。西方諸師至說名為散。述健馱羅國師釋。論。此不應理至道智有部。破西方師釋。一以理破。二摺菊撈啤VT染污心與眠相應故名聚心。染污故應名散心。此則一心有二心過。此摺硪病H糁^聚心是眠相應。是即唯是欲界有漏心。即摺菊擃愔堑乐嵌侵病n愔侵辖纭5乐侵獰o漏道故(已上第四對)。論。沈心者至相應起故(第五對也)。論少心者至所好習故。第一釋也。論。或由根價至故名少大。第二釋也(已上第六對)論。染心根少至得少大名。已下重釋諸句。極二相應者。或癡相應謂忿等或二相應。謂貪瞋癡。無三相應者。餘句可解。乃至。由此染善得少大名。總結第六對也。論。掉心者至能治彼故。第七對也。論。不靜靜心應知亦爾。此類釋也(第八對也)。論。不定心者至能治彼故(第九對也)。
    論。不修心者至容有二修故(第十一對也)論。不解脫心者至容解脫故(第十對也)婆沙一百九十廣釋十一對心。略心即是此聚心也。一百八十九云。問何故此中不說他心智。答他心智知他相續心·心所法。此中如實智。知自相續心·心所法。是故不說。廣如彼釋。婆沙評家義當此中所破。論。如是所釋至諸句別義。論主總非前師釋也。論。如何此釋不順契經。有部問也。論。經言此心至有觀無止。答摺浺病=浾f聚心惛眠俱行故。論。豈不前說至通聚散過。有部引前摺砥埔病U摗km說非理至是散心故。西方師通前難也。雖說眠相應染心。亦聚亦散過。我西方師不說眠相應染心為散心。但名聚心。復有何過。論。豈不又說本論相摺S胁恳斑‘教破也。謂本論說法·類世俗·道智知故。論。寧摺撐牟贿‘經說。西方師通本論不得故。云寧摺撐牟贿‘經說。論。如何不辨諸句別義。有部問也。論。謂依此釋至八異相故。西方師答也。論。依我所釋至八句別義。有部總不許是不辨經中八句別也。
    論。謂雖散等至別立八名。有部重廣釋也。
    論。既不能通至理亦不成。西方師難。既不能通我前引經云。云何內聚謂心。若與昏眠俱行等文。所釋八句義別不成。論。又若沈心至名非時修。西方師重引破有部八句也。若沈心即掉心者。經不應說沈·掉非時修覺支別。說所為沈·掉修覺支別。明知沈·掉心異。論。豈修覺支有散別理。有部難也。豈修覺支有散別修引經為難。若有別修。可有修三不修三別。既無別修之理。如何有修不修者。論。此據作意至故無有失。西方師答。經言修者是欲修名修。非正修也。欲修名修故散別無有失也。論。豈不我說至我說體一。有部通經說。懈怠增者經說沈心。掉舉增者經說掉心。沈·掉舉常相應故我說體一。論。隨自意語至意不如是。西方師總非不得經意。正理論曰。此彼二經意各別故。此經中說有貪等心。為令知心染淨品別。謂為如實了知諸心黑品白品差別理趣。說有貪心離貪心心。彼經中說聚心·散心。為令了知修神足障。由彼經說自審已心勿太沈。勿太舉勿內聚勿外散。謂彼行者修神足時。應自審察修神足障。此心懈怠。此心掉舉。此心惛眠。此於色等非理作意所引流散。此彼經意所為既殊。不可引彼經遮釋此經相。彼經但說修神足時。心於內外太聚散失。不欲分別心染淨相。此經所說與彼相摺km諸染心皆有怠等。為顯諸染過失差別。隨其增位立沈等心。立策等心。應知翻此。故我宗釋符順契經。亦善分別諸心異相(述曰。此經者。謂明十一對心。彼經者是西方師引難有部經也)。論。前說一切至貪繫是何義。論主述西方部徵有部前釋。貪繫故名為有貪心。貪繫是何義。論主前依婆沙正義。正存貪所繫。後依經部破貪繫心。論。若貪得隨故至貪所緣故。已下進退徵。如文可解。
    論。若不許彼至可成有漏。遮轉計也。
    論。若謂由為至癡所緣故。又遮轉計。論。然他心智至名有貪心。又重破有部釋也。
    論。若爾云何。有部反問也。論。今詳經意至名離貪等。論主破有部存西方師釋。論。若爾何故至不還墮三有。有部難也。若與貪相應名有貪心。此心即無有離貪義。恆相應故。如何經說有離貪瞋癡心。不還墮三有。論。依離得說故無有過。論主通也。論。豈不於前至不相應故。有部破論主也。論。若依此意至有癡等故。論主通也。論。且止傍論應述本宗。已下述其本宗義也。論。此所明他心至能緣行相不。問也。論。俱不能取至能緣行相。答也。不取所緣能緣行相。論。不爾他心智至能自緣失。反難釋也。若不如上所釋不知所緣及能緣行相。即有二失。若知他心所緣。即有他心智緣色等境。及自知過。若知他心能緣行相者。即自知失。自心是彼他心能緣行相故。故婆沙九十九云。又他心智但緣他心不緣他心所緣行相。若緣他心所緣行相。應緣自心非他心智。自心是彼所緣。及能緣行相故。論。諸他心智至如應容有。已下明決定相也。謂唯能取欲·色界繫。不知上故在四禪故。及非所繫。知無漏心故。他相續中。不自緣故。唯知。現在。簡過未也。唯緣有情現起心故。同類。法分知法分等。心·心所法。簡知色等。一實自相為所緣境。一簡緣二三等。實簡緣假不緣假故。自相簡共相不緣共相故。無漏他心雖作四行。唯緣一地。或可。唯說有漏。空無相不相應。不與苦下滅下心相應故。盡無生不相應。彼息求故。為知他心非知盡故。不在見道。無異心故。不在無間道。以斷障故。他心智不斷障故。餘所不遮者。除上決定餘不遮也。如應容有者。顯非一切。已上明他心智行相。自下明盡無生智行相。論。盡無生智至離空非我。明盡無生智各有十四行相。論。謂由彼力至不受後有。釋盡無生智知俗所以。婆沙二十九云。我生已盡者。是緣集四行相。梵行已立者。是緣道四行相。所作已辨者。是緣滅四行相。不受後有者。是緣苦二行相謂苦·非常。又婆沙一百二云。如契經說。諸阿羅漢如實。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此中我生已盡者。然諸生名顯多種義。謂或有生名顯入母胎。或有生名顯出母胎。或有生名顯分位五蘊。或有生名顯不相應行蘊少分。或有生名顯非想非非想處四蘊。或有生名顯非想非非想處四蘊者。如此中說我生已盡。問此盡何生。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盡過去生。過去生已滅何須盡。若盡未來生。未來生未至何所盡。若盡現在生。現在生不住何須盡。答應作是說。盡三世生。所以者何。此中生名既顯非想非非想處四蘊。諸瑜伽師。總觀非想非非想處三世四蘊。離彼染故。令生因果皆不得成。廣如彼釋。梵行已立。謂無漏行已立。問為學梵行已立。為無學梵行已立耶。答學梵行已立。非無學梵行。所以者何。無學梵行今始立故。言所作已辨者。一切煩惱皆已斷故。一切所作已究竟故。一切道路已遮塞故。廣如彼釋。言不受後有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諸阿羅漢皆無後有故。通說為不受後有。廣如彼釋。又云。問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一一當言。是何智耶。有說。此中我生已盡是集智。梵行己立是道智。所作已辨是滅智。不受後有是苦智。廣如彼釋。
    論。為有無漏越此十六。已下一行頌。第二明無漏行唯十六也。論曰至越於十六。論主先述二宗別也。論。云何知然。有部問外國師也。論。由本論故至如理所引了別。外國師引本論文證。以不繫心了欲界法。苦·集八行相外。更有有是處有事行相。故知十六行相外更有行相。論。若謂彼文至餘不說故。遮有部通本論文。謂有是處。有是事。但為顯示前八行相義決定。故作如是等言。於餘處文亦應如此說。正理論云。此不成證。摺撘夤省U擄@不繫行相眾多。於中有緣欲界繫者。依容有說。有是處言。有是事言。顯無顛倒。即由此故餘無此言(已上論文)。論。謂若彼論至故釋非理。舉餘見所斷文不說有是處。有是事文。證前不繫心文。有是處。有是事。為別行相。我故我所故。是有身見。斷故常故。是邊執見。無因故無作故損滅故。是邪見。尊故勝故上故第一故。是見取。非勝計勝故。能清淨故能解脫故能出離故。是戒取。非因計因故。惑故疑故猶預故。是疑。貪故瞋故慢故癡故。可解。此上諸心皆是不如理所引。既於見所斷了欲界中。即但有不如理所引。無有是處。有是事。於不繫心了欲界中。即有有是處。有是事。如理所引。故知不繫心了欲界法。八行相外別有行相。正理論云。除此無容有餘行相。由此不說有是處言。由皆顛倒轉不言有是事。故淨行相無越十六。理教無摺2豢蓛A動(已上論文)
    論。十六行相實事有幾。此一行頌。第三答三問也。論曰至名四實一。述不正義也。婆沙七十九云。問何故緣苦有四行相。名有四種實體亦四。緣餘三諦而不爾耶。答緣苦諦行相。是四顛倒近對治故。如四顛倒名體各四。緣餘三諦所起行相。非四顛倒近對治故。名雖有四實體唯一(已上論文)。
    論。如是說者實亦十六。述正義也。論。謂苦拢B至能永超故出。下有四番釋。十六行相。此第一番釋。如文可了。論。又非究竟故非常至捨一切有故出。此第二釋。文顯可知。論。如是古釋至更為別釋。已下論主更別釋也。論。生滅故非常至自非我故非我。此釋苦諦。如文可知。論。因集生緣至與論為異。已下引經釋集諦也。文有三別。一明四欲不同。二明四欲位別。三結四欲行名。此第一也。言以欲為根者。根者是因義。言以欲為類者。類是緣義。此經意以愛為集諦。所言欲者。即是貪也。論。此四體相差別云何。此問四欲體相別也。論。由隨位別至起造業時欲。此第二明四欲位別。凡諸有情先於總自體起總我貪。次於當總自體起當總我貪。次後復起若天若人等當別我貪。
    然復為別我故。造業貪結當生起續生我貪。或執造當業時我起造業我貪。當果取蘊是其苦體。前之四因是其集諦。此四位欲即前四欲。論。第一於苦至如花蕊於果。此第三結四欲行名配前四位。如文可解。
    論。或如契經至亦當變異有。更引經釋四欲別。決定有者。決定有我體故。如是有者。執我如是由婆羅門等有。變異有者。謂從小至大等有。執我現有者。計我現在有。執我現無者。執於現在歸斷滅故。餘文可解。雖有當別不同。並准此釋。論。流轉斷故至永離有故出。釋滅·道下八行相也。已上即是第三番釋。
    論。又為治常樂至行出行相。此即論主第四番釋。論。如是行相以惠為體。述有部釋。正理釋云。謂唯諸惠於境相中。簡擇而轉名為行相。論。若爾惠應至不相應故。論主破也。論。由此應言至皆名行相。論主述自釋。言行相者。境相品類差別不同故言行相。或是能取境差別相故名行相。論。惠及諸餘至唯是所行。就有部宗釋能所行。及辨寬狹。如文可知。
    論。已辨十智行相差別。已下第六義門分別於中有六。一明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