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上帝的指纹 >

第62章

上帝的指纹-第62章

小说: 上帝的指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缓缓地踱步,在沉重的空气中,穿过灰尘满地的乌纳斯的墓窖。我将目光放在淡蓝与金的碑文上。墙上的这些用暗号写成的文字,早在哥白尼和伽利略出生前好几千年,就以地动说解释了太阳系的运动⑥。
  例如,碑文中记载,太阳神雷,坐在一个铁制的宝座上,周遭一些官位比较小的神抵,作为他的“扈从”,周期性地围绕着他。同样地,碑文的另外一段则这么写着:死去的法老王被鼓励“站在一分为二的天空的顶点,衡量各个神明说话的分量,那些神明年纪已长,围绕在拉的周围”。
  如果我们可以证明碑文中所指的那些围绕在拉身边的老年神明及守卫的神明,就是我们太阳系的行星的话,那么我们便可以确定,金字塔经文的作者们必定掌握了非常高深的天文知识。他们必定已经知道由行星围绕着太阳,而非太阳围绕着地球和行星转。这里所引发的问题是,不论是古埃及人,或继续古埃及文明的希腊人,甚至后来文艺复兴前的欧洲人,都从来没有过这么高深的天文资料。然而,在古埃及文明甚至还没有开化前,经文中便出现了如此这般高深的知识。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做何解释呢?
  另外还有一个(或许有关的)谜题,是与天狼星有关的。古埃及喜欢将天狼星与爱瑟丝相连结。爱瑟丝是欧西里斯的妹妹兼配偶,也是荷罗斯的母亲。金字塔经文中有一段针对欧西里斯本人而写的话如下:
  
  你的妹妹爱瑟丝来了,你欢喜,你爱。你将她放在你的上面……爱瑟丝因有孩子而变大,如赛普特(Sept,指天狼星)一样。荷罗斯·赛普特(Horus…Sept)以赛普特的居民之姿态生了下来。
  这一段文字当然可以做很多种解释。不过,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从天狼星“因有孩子而变大”而暗示她有“双重身分”。而且,在孩子生下后,荷罗斯继续留下,成为“赛普特的居民”,应即表示他与母亲在一起的意思。
  天狼星是一颗不寻常的星星。在北半球冬季的夜里,尤其明亮闪烁。正如金字塔经文中所暗示的,它具有双重星球系统的身分:天狼星A便是我们看到的部分。另外还有天狼星B,围绕在天狼星A的周围,但因体积小,无法以肉眼看到,一直到1862年,美国天文学家艾尔文·克拉克(Alvin Clark)用当时最大、最新的天体望远镜,才发现了它的存在。这是西方人第一次看到天狼星B。然而,金字塔经文中的作者却早已具备了天狼星为双重星球系统的知识。他们是如何知道的?
  1976年,美国作家罗伯·邓波(Robert Temple)出版了一本极为珍贵的书《天狼星之谜》(The Sirius Mystery),并在书中尝试针对这些疑问提出解答。邓波发现他研究的西非多根族(Dogon Tribe),宗教信仰也以天狼星为中心。多根族不但知道天狼星其实为两颗星星,还知道天狼星B围绕天狼星A 运转的周期为50年一转。邓波强烈主张,这份高科技资讯,是多根族从古埃及人手上,经过一连串的文化传承而得到的。因此,要解开天狼星之谜,必须要从古埃及着手。他同时还得到一个结论:古埃及人一定是从天狼星来的外星人那儿获得双星系统的资讯。
  我和邓波一样,从很久以前,便开始相信埃及科学能够如此发达、洗练,必定和继承脱不了关系。但是和邓波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并不认为埃及人的科学知识一定要从外太空外星人那儿继承来。海里欧波里斯的祭司似乎对星座的知识很丰富,我觉得我们或许可以从失落文明——在悠远的过去,曾经拥有高度技术——的角度去解释这个谜。我们可以想象,建立一个可以发现天狼星B的大型装置,对在本书第一部中所述的那些能够制作出令人惊叹的地图的科学家及探险家而言,或许并不那么困难。而且,古代玛雅族那些不知名的天文学家与时间测量者,既然能够制造精密得令人叹为观止的日历并传给后人,他们如果知道埃及人发明了探测天象的大型装置,想必不会非常惊异吧。玛雅人留下的有关天象的资料,必定是经过好几千年的天体观测、详细记录的结果。不过,他们所得到的天文数据,似乎对一个拥有复杂而发达科技的国家的用处,远远超过于对一个“原始”的中美洲王国才是。
   
数百万年之旅
  金字塔经文中出现非常大量的天文数字,例如:太阳神,曾经在黑暗而没有空气的宇宙中旅行了“好几百万年”;智慧之神索斯(以在天空数星星的数目,在地上做测量的工作而知名),有授予死后的法老王好几百年寿命的力量。“永远的神祗,长久统治者”欧西里斯,一生花费在旅行上的岁月达数百万年之久。另外,经文中还经常出现“好几千万年的岁月”(以及令人费解的“一百万的百万年”)的说法,显示古埃及中,至少有一部分持有科学观点的人,已经察觉到时间长远、巨大的存在性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论:写金字塔经文的人既然有如此长远的时间概念,必定拥有非常正确的历法,而且还是经过精密计算、复杂的历法。因此,古埃及人拥有和玛雅人一样复杂的日历,应不足为奇。然而,古埃及人对历法的理解,不但没有随着岁月进步,反而越来越退步⑦。给人的印象是他们的知识体系在非常悠远的古代已完成,然而随着时间的冲刷,知识却逐渐流失。这个观点,可以在古埃及的文献中得到佐证。古埃及人公开地表达,日历是他们的遗产,而且他们相信这份遗产“来自诸神”。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对“诸神”的真正身分,做更详细的探讨。不过,不论是何方神祗,他们必曾花了许多的时间,观测天象,尤其在积存关于天狼星的知识方面,着力很多。古埃及人有一套非常便利的天狼星周期历法概念,他们认定是天神所赐予的(古代埃及历的周期为1460年,太阳历法的周期则为1461年)。这一点更可以佐证上述的观点。
  天狼星周期,用技术性语言来说,便是“天狼星再度与太阳在同样地方升起的周期”。天狼星在固定的季节中,会自天空中消失,然后,又会在太阳升空天亮之前,从东方的天空升起。就时间而言,这个周期——除去小数点的尾数后——为365。25日。后面的尾数很长,但简单地说,就是太阳历的12分钟而已。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在肉眼可观察到的2000颗星星中,
  1精确地以365—日的周期,与太阳一起升起的星星只有一颗,
  4而这便是天狼星“正确的运动”(proper motion,这颗星球在宇宙中运动的速度),加上岁差运动的结果。同时,古埃及的历法,特地将天狼星比太阳先升空的那一天,定为元旦日。而在事前,在金字塔经文编纂地的海里欧波里斯,古埃及人便已经计算好元旦日的到来,并通知尼罗河上下所有的神殿。
  金字塔经文将天狼星称为“新年之名”(Her name of the new year)。加上一些其他相关章节(例如第669节),我相信天狼星历至少和金字塔经文的历史一样久远。而它们两者的起源,都被包围在遥远的太古迷雾中⑧。其中最令人不解的谜便是,在这么久远的太古时代,谁能有这么高超的知识技术,能够观察、记录到太阳与天狼星周期之间,非常巧合地差365。25日?法国的数学家史瓦勒·鲁比兹(R.A.Schwaller de Lubicz)曾经说过,天狼星的周期为“完全料想不到的意外天体现象”。
  
  对于发现这种纯属偶然现象的伟大科学家,我们除了敬佩,无话可说。二重星的天狼星被选中,是因为在无数的星星中,它是惟一以正确的方向,移动了必要的距离的星球。我们一直到最近都忘记,其实早在4000年前,人类便已经知道了这个现象,而能够发现这个现象前,需要长时间观察天体运动才行。
  从金字塔经文中,我们得到的印象是:长时间正确观测星象,并做成科学性记录,是史前的埃及人经传承而得到的遗产。
  另外一个谜题,由此而生……
   
是善本,还是翻译本?
  大英博物馆埃及古文物管理人,同时也是权威象形文字词典的作者华理士·布奇,在他去世的那一年,曾经坦承道:
  
  金字塔经文研究有多重的困难。书中出现的词汇,有非常多意义不明的地方……文章的结构,令尝试翻译者非常困惑。句子中有一些完全不知道的字眼,使得文字本身成为无法解开的谜语。我们只能合理地推测,这些文章是用在葬体上的。但是很明显地,这些文章被使用的期间,前后不过一百来年。我们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到了第五王朝时,突然开始使用,到第六王朝结束左右,却又不再使用。
  为什么只在很短的期间使用?答案可能是,金字塔经文为一古老资料的善本,第五王朝最后的法老王乌纳斯,和他在第六王朝的几个继承人,曾将这些经文刻在自己的金字塔的墓石上,以尝试永远保存经文。布奇认为可能性极大。他觉得有证据显示,至少有一些原始资料是非常古老的:
  
  部分章节显示,负责摹写善本,并让工匠将它们刻在石板上的人,对内文并不了解。我们得到的意向是,负责摹写的祭司,从几个不同的时代、内容迥异的文献中,引出这些内容……
  不过,布奇的理论,建立在古埃及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他没有想到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祭司们所写成经文并非缮誊原始资料,而是将另外一种语言翻译成象形文字,制作成后来所谓的原始资料。假设那种真正原始的文字包含了许多技术专有名词,和古埃及中并不存在的观念、物品的话,翻译出来的作品,也就是金字塔经文,自然会给人文字怪异的印象了。再说,如果缮誉和翻译的工作,是发生在第六王朝尾声的话,其实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便不再有雕刻的金字塔经文:祭司的使命,也就是翻译神圣文献,创造一个永久性的象形文字记录工作,一旦完成以后,这项工作自然没有必要再继续了。而这神圣的翻译工作,在乌纳斯王于公元前2356年继位时,应该已经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是。
   
“开天辟地”的最后记录?
  我和桑莎心不甘情不愿地再度上路。希望在天黑以前,尽量赶到最接近阿比多斯的地方,其实我们希望至少在古迹待一会儿,但是在乌纳斯王墓严肃的晦暗和自古代传来声音的吸引下,我们已不知不觉停留了近两小时之久了。弯着腰,我们走出乌纳斯王墓,攀爬上陡峭的通路,走向古迹出口。在这出口附近,我们暂停脚步,让眼睛适应早晨已经相当强烈的阳光。趁这个空档,我浏览了一下金字塔本身,发现它外表分崩离析,已相当荒芜,只剩下大量的瓦砾,几乎到看不见原始形状的地步_一些尚称完整的装饰用石板中,可以看出原始的做工相当粗糙,与年代更为久远的基沙金字塔的精致是无法相比的。从一般的历史角度,我们很难解释这种现象。通常我们认定人类文明必须是经过一定的进化过程演变而来的,因此,年代接近的文物通常要比年代久远所建造的物品要精细、成熟才对。但是这个说法无法适用于埃及金字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