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阿含经-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楸Α⒏吖愦蟠布懊蟮囊卤弧K翘乇鹬厥油獗恚坏孟闼逶。酶骼喔嘤捅Q》羧蓊仯皇崞痼岟伲魃匣N。他们又喜好穿着华丽庄严的衣饰与贵重的皮靴,揽镜自照。外出酬酢就列队悬幡,拂尘在手,伞盖随身。可是沙门乔达摩就不会像他们那样。』。」
「他们又讚叹说:『其他的宗教师与婆罗门喜好冶游嬉戏,下棋赌博,用各种方式娱乐身心。沙门乔达摩没有这些放逸的行为。其他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眾的佈施,却只说一些言不及义而无济於修道的话,诸如王公大臣的动静出入、战争的胜负;要不就谈论亲戚乡里的琐事、饮食男女或出海寻宝之类的事。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放逸的言行。其他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眾的佈施,却不以正当的方式度日。为了利养,不惜諂媚阿諛或诽谤詈骂;日常生活中,随时不忘较量彼此的智愚。为了分别彼此的高下,不论在林园中漫步、澡堂中沐浴,乃至进了讲堂,都在諍讼不休,说一些如【我通达各种经律,你一无所知;我趣向正道,你所入的是邪道;我说的话圆满无碍,你说的话前后矛盾;你的论证全都是谬误的。若有疑问,儘管来问我,我都能回答】这类的话。沙门乔达摩没有他们那种为分判胜负而争论不休的行为。』。」
「他们又讚叹说:『其他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眾的佈施,却充当国王、大臣、婆罗门或在家人的使者,替人传达意思。不但自己作,也教其他同修这麼作。沙门乔达摩没有这种行为。其他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眾的佈施,却去学行兵佈阵,舞刀弄剑,或者学习役使各种禽兽、格斗的技术;音乐、歌舞无不玩习。沙门乔达摩没有这些俗人的行为。其他的宗教师与婆罗门受信眾的佈施,却不务正道,为了谋利而替人看相,占卜吉凶;研习各种与驯养禽兽有关的知识。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的行为。』。」
「他们又讚叹说:『其他的宗教师与婆罗门受信眾佈施,却为了祈福或诅咒而行法术召唤驱遣鬼神;为人安胎治病,也能诅咒使人为奴或使人变得盲聋瘖哑。要不就修一些奇怪的苦行,如膜拜日月等,藉以求取名闻利养。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的行为。其他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眾佈施,却不务正道,持用各种咒术,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替人把脉下药,治疗疾病。又替人解梦、看手相、看面相,玩习星相、音律等。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的行为。其他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眾的佈施,却不务正道,只知观察天象,占算晴雨、吉凶或预言地震、日蚀、月蚀、慧星出现等。沙门乔达摩不从事这些俗业。其他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眾的佈施,却喜好谈兵论政,预言战争的胜负,评论各国的强弱兴衰。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的言行。』比丘们!这些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律仪;然而,孤陋寡闻的凡夫竟以此讚叹如来。」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在如来的教法中,有精微深奥的义理,唯有已得法眼净的弟子能因通达深义而发出讚叹。这能使贤圣弟子油然发出讚叹的奥义,其内涵是甚麼呢?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们,探讨生命的本源与归宿,基於实际体验或学理论证,而提出各种主张,建立诸多信仰,都可以归纳於六十二种知见中。不论他们的理论如何高妙,流佈得多麼广泛,都不出六十二种知见。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们为何会探索有情眾生的本源与归宿,而提倡各种教义?它们所无法出离的六十二种知见又是甚麼呢?宗教师与学者们对生命的真諦穷本溯源,所提出的主张,都可以归纳为十八种知见,无有超越者。是哪十八种知见呢?第一种理论是『常论』,他们主张『自性常存,不增不减。』。这种理论来自四种知见,概莫能外。」
「那些主张『常论』的宗教师与学者们立论所依据的四种知见是怎麼来的呢?他们之中有些人修习禪定,在高深的定境中忆持许多前世的事,他们就论断说:『自性常存,不增不减!这才是真理,其餘的说法都是谬误的。为甚麼呢?因为我证得甚深禪定,以定心忆持过去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我曾经住过的地方、曾有过的姓名、曾出生在某个种族与国家、曾操持的职业、种种悲欢离合的往事、.....乃至享年若干,我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来,歷歷在目;我转念又见眾生虽死此生彼,轮迴不休,仍无有增减,常聚不散。由此可知自性常存且不增不减!这才是真理,其餘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於对前世冥思所得的经验,而主张『常论』。」
「也有一些宗教师或学者证得较深的禪定,在高深的定境中忆持无数前生的事,他们就论断说:『自性常存,不增不减!这才是真理,其餘的说法都是谬误的。为甚麼呢?因为我证得甚深禪定,以定心忆持过去一劫、二劫、三劫、四劫、五劫、.....乃至十劫的成、住、坏、空。我曾经住过的地方、曾有过的姓名、曾出生在某个种族与国家、曾操持的职业、种种悲欢离合的往事、.....乃至享年若干,我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来,歷歷在目;我转念又见眾生虽死此生彼,轮迴不休,仍无有增减,常聚不散。由此可知【我】与【世间】都是常住不朽的!这才是真理,其餘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於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常论』。」
「还有一些宗教师或学者证得更深的禪定,在高深的定境中忆持世界歷经无数次的生成与毁灭,他们就论断说:『【我】与【世间】是常住不朽的!这才是真理,其餘的说法都是谬误的。为甚麼呢?因为我证得甚深禪定,以定心忆持过去十劫、二十劫、三十劫、四十劫.....的成、住、坏、空。我曾经住过的地方、曾有过的姓名、曾出生在某个种族与国家、曾操持的职业、种种悲欢离合的往事....乃至享年若干,我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来,歷歷在目;我转念又见眾生虽死此生彼,轮迴不休,也是不增不减,常聚不散。由此可知【我】与【世间】都是常住不朽的!这才是真理,其餘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三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於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常论』。」
「另有一些博学多闻宗教师与学者凭着敏锐的才智,观察生命现象,经过学理上的思辨,就推论说:『【我】与【世间】都是常住不朽的!』。这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於论证说理,而主张『常论』。他们冥思过去或观察既有事实,而主张自我与有情世间常存,都不出前述四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捨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们,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於不攀缘诸法,灭尽眾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及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得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讚叹如来。」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穷本溯源的结果,提出『半常半无常论』,认为有情世间的一部分是永恒的,而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而这也是出自四种知见。劫初之时,有一餘习未尽的有情因为福报享尽,而在光音天命终,转生於空梵天中,便对新投生之处起了贪爱心,又希望其他的眾生也能投生於梵天胜境。这个有情生起如此的贪爱与愿望后,其餘的光音天眾也因福报享尽,陆续转生於空梵天中。於是,那最先於空梵天受生的天眾就起了这样的邪见:『在这裡我就是造物主!我是自己存在的!我是不受创造的!我无所不知!我是宇宙的主宰,最为尊贵;神通变化,无所不能。我是眾生之父!我是自有永有的,其餘的眾生都是我以神力化生的。』,而那些后诞生的天眾也认为『祂是造物主!祂自有永有而不受创造!祂无所不知,是宇宙的主宰,最为尊贵;神通变化,无所不能!祂是眾生之父!祂先於一切而有,然后才有我们,一切眾生都是祂创造的!』。后来,有一些梵天的天眾命尽,转生在人间,长大成人,剃除鬚髮,穿上袈裟;出家修道,证得禪定,回忆起前世,知道自己曾在梵天为天眾,於是就论断说:『造物主是自有的!祂无所不知,是宇宙的主宰,最为尊贵;神通变化,无所不能!祂是眾生之父,永恒存在。祂创造了我们,我们是无常变易的,生命不能久住。由此可知,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餘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於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半常半无常论』。」
「另有一类叫做Khiddapadosika的天眾,毕生都沉缅於嬉戏娱乐,终因旧业枯竭而在笑闹中身殻眨谌思洌怀ご蟪扇撕螅瓿P髮,穿上袈裟,出家修道。由於证得甚深禪定,遂以定心回忆起前世,便起了这样的邪见,说:『那些不戏笑娱乐的天眾,不会退失定境,得以永生不死;我因为沉缅於嬉戏娱乐而受生死,堕入无常,由此可知: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餘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於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半常半无常论』。」
「尚有一类叫做Manopadosika的天眾,由於无明未断,业力的作用,因爱欲或嫉妒而互相憎恨敌视,致退失定境而命终,转生在人间;长大成人后,即捨家出家,精进於苦行;证得禪定而回忆起自己的前世,但尚未能忆持过去多生的经歷,便起了这样的邪见,说:『那些不怀嫉妒心而互相敌视的天眾,就不会退失定境,得以永生不死;我因为心怀怨恨,敌视其他天眾,致退失定境而受生死,堕入无常,由此可知:有情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餘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三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於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半常半无常论』。」
「此外,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博学多闻,有敏锐的才智;他们观察芸芸眾生,经过学理上的思辨,就推论说:『有情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他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就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於论证说理,主张有情世间半常半无常。各家的『半常半无常论』均不出前述四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捨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於不攀缘诸法故,灭尽眾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讚叹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