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 >

第10章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第10章

小说: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执Γ床弈蜗扇硕榇Α挂霸分凶帧!庇谑欠鸬铰挂霸范任灞惹稹4哟巳Τ鱿质兰洹H纭段︒稻吩疲骸叭钟诖笄В渎直纠闯G寰唬烊说玫来宋ぃτ谑窍质兰洹!彼晕业纫灿θ绱箬笸跻燥贫簧岬木瘢没蘖课薇叩纳硖澹轿⒊臼罘鹗雷鹈媲埃聪浊Х帧⒂倚榉荩偃笄谌扒肴颂斓际ψ蠓帧�
  以上是一般意义上的请转法轮,了义的请转法轮是:众生迷失本性,被声色所障碍,不知水鸟树木一切诸物皆演妙法,念念之间,恒转不息,因此要劝请。即悟入法界本性,常转自性法轮。要恒时了悟一切音声如谷响,一切显现如水月,缘起性空,非断非常,一一全是真如法界,于闻无所闻之性中,终日闻法,心能如此作观,称为请转法轮。《华严经·出现品》云:“知声如响,而请转法轮,了知诸法真实性故。于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转法轮,毕竟无生故。”如此则一切器情所发之声,全是佛语,所以古人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经中亦云:“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贤首法藏大师说:「诸佛以智慧功德为体,菩萨以穷尽法界的智慧请佛说法,所以一切佛没有不降大法雨的,菩萨只要发愿和行持,诸佛定以本愿力作加持,所以菩萨一定获大利益。」由此可见以大智慧观于法性,则诸佛恒时加被,这就是菩萨常请,诸佛常说。若离开观行则是行者不劝请,诸佛不说妙法。如此才能了知“如来不涅槃,法亦不灭尽”的密意。
  丁七、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观想尽于虚空、遍满法界的无数无量诸佛国土之中的一切诸佛如来、一切菩萨海会、一切声闻缘觉、一切善知识,我皆幻化身体,安住彼前哀求劝请,唯愿尽未来一切劫中久住世间,利益众生,赐予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切莫入于涅槃。
  涅槃意为入灭、灭度、圆寂。入灭即趋入寂灭界中。灭度即灭除一切障碍,度一切生死苦海。圆寂即功德圆满具足,障碍悉皆净除。
  涅槃有四种:一自性清净涅槃,即真如本性,从无始以来,本来清净,虽有客尘而不能染,所以称之为自性清净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即圣人尚有苦谛所摄身体,但因断尽烦恼障,离诸躁动,寂静安乐,所以称之为有余依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即圣人厌离诸苦欣求寂乐,灰身泯智,余苦所依之身也灭尽,所以称之为无余依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即真如从所知障中现出,大悲般若恒时辅助,因此不住生死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虽常起用但恒时寂灭,所以称之为无住处涅槃。
  佛为了显示:诸行无常;三有无安;大涅槃安稳快乐离诸怖畏;为令人天舍弃对色身的耽著示现色是无常法,令他们愿求清净之身;无常力强无法扭转;一切有为不随心住无有自在;三有皆如幻化不坚牢;涅槃本性坚固不坏;一切法虽然无起,但有聚散之相。又因为佛事圆满,应度化的已全部度化,所以示现涅槃。如《大般涅槃经》中云:“以佛神力出大音声,随其类音,遍告一切,今日如来应正遍知,怜悯众生,覆护众生,等视众生,如罗睺罗。为作皈依屋舍室宅,大觉世尊,将欲涅槃。”此时世尊面门放大光明,杂色之光,遍照一切诸佛世界,消除众生罪垢烦恼。经中又云:“是诸众生见闻是已,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呜呼!慈父,痛哉苦哉!举手拍头,搥胸叫唤,涕泣哽咽,大地山海悉皆震动。”诸众即到如来前礼敬请佛住世而说偈言:“稽首礼调御,我等今劝请,远离于大仙,故无有救护。今见佛涅槃,我等没苦海,愁忧怀悲恼,犹如犊失母。贫穷无救护,犹如困病人,无医随自心,食所不应食。众生烦恼病,常为诸见害,远离法医师,服贪邪毒药。是故佛世尊,不应见舍离,如国无君主,人民皆饥饿,我等示如是,失阳及法味。今闻佛涅槃,我等心迷乱,如彼大地动,迷失于法力。大仙入涅槃,佛日坠于地,法水悉枯涸,我等定当死。如来般涅槃,众生极苦恼,譬如长者子,新丧于父母。如来入涅槃,如其不还者,我等及众生,悉无有救护。如来入涅槃,乃至诸众生,一切皆愁怖,苦恼集其心。我等于今者,云何不愁恼,如来见放舍,犹如弃涕唾,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焰,既能还自照,亦灭一切暗,如来神通光,能除我苦恼,处在大众中,譬如须弥山。复以种种譬喻殷勤劝请。”如昔大众劝佛住世,我现在也在诸佛面前如是恳切劝请。
  劝请声闻缘觉:有人本是野干狐狸,常学狮子之语说:“二乘沉空住寂,只求自了,是焦芽败种,独觉如哑羊不能说法。所以请他们住世有何益处?”岂不知二乘断烦恼障,是人天大福田,而你烦恼炽盛,罪障深重,欠十方信施大债,还厚颜无耻,呵谤解脱的圣者,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如须菩提、舍利弗处处请问大乘,激扬妙理,迦叶、阿难结集三藏经文,不住寂灭的诸大尊者,彼等作大佛事广利人天,若能住世利益无边。缘觉出于无佛之时,以神通摄化众生,供养者即生成就果报。如金色王国中十二年大旱,国民粮食用尽。因为供养了缘觉一顿饭,现世中就满了大愿,使五谷丰登、人民安乐,可见缘觉功德无量,所以当诚心劝请声闻、缘觉长久住世。
  劝请善知识:现在众生很少能有机缘听闻佛法,所以特别愚痴,善恶知识不能辨别。本经中说:能让行者发起并安住菩提心的,令生长善根的,教修诸波罗蜜的,令得真实决定辩才的,令不耽著尘世间的,令修行精进无有满足的,令安住行持普贤妙行的,令入于佛智的才是善知识。善知识能解说教法,引导修行,令修行人舍弃邪恶险道,入于解脱安乐,其恩德超胜诸佛,所以应当时常劝请,久住世间。
  了义的请佛住世应当如下理解:诸佛常住一真法界而不动,众生心被业障垢染所蔽,如果心开意解时则为见佛,但若忘失见解,则不见佛。今所劝请,就是离心意识,断除分别,常常观自性佛智慧法身,心清智明时,即常见佛不曾涅槃。若瞥尔乱心又起,客尘烦恼相续生起,观照智慧间断,则不见佛,即是佛般涅槃。《出现品》中云:“如来常住清净法界,随众生心,示现涅槃。佛子,譬如日出,普现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或一处器破,则不现影。”又云:“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其实一切修法都是为了显发自心本住佛性,令此觉心常照不失。特别修上师瑜伽,就是令心器清净,令上师的常住法身即十方诸佛如来悉皆常住心中。
  丙二、回向七支功德
  回向除狭劣障,成就广大善根。
  颂曰: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以上随普贤菩萨修习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请佛住世,请转法轮,随喜功德,忏悔业障,所出生的无量无边善根功德,悉皆摄集,以广大心,远离三门执著,回向法界虚空界中的一切六道四生,愿诸众生离苦得乐并以此善根趋向菩提,同时回向自己速速得到一切智智的广大佛果。
  回向与发愿有一点差别,回向一定包含了发愿,但发愿却不一定包含回向,回向则先前必有所修的善根,然后再以发愿来摄持导引此善根令其成熟增长扩大。发愿不一定要有善根,也可以自己发愿立誓。回向有正确的回向与偏邪的回向,正确回向即以殊胜愿文回向自他二利。邪回向即以邪恶之愿回向,成为自他痛苦之因。
  回向有很大的功德和必要,回向可使善根向着既定的方向成熟,来成办事业,而且虽然所作善根很微小,但以广大清净的菩提心摄持回向,则此善根乃至现前菩提之间,只会增长广大,而不会遗失。《入行论》中云:“菩提心树恒生果。”又如《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犹如一滴水入于大海之中,乃至大海未干之间,此一滴也不会干涸。同样将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乃至未获得广大菩提果之间也不会耗尽。」
  以此广大回向可以消除坚固我执,众生认为我修善根,此善行功德应归属于自身,由于自私自利,不愿将善根功德布施他人,这样因自私自利的狭隘心,所以善根只能成熟小果。现在不求自己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将自己善根毫不悭吝地回向众生,相反自己得到的善根反而会更加增上广大。正如法王如意宝于《胜利道歌》中所云:“究竟虽欲广利自,暂时利他乃窍诀。”放下自利只为天下黎民百姓谋幸福的人,会登上高高的尊胜之位。心中所想、行动所为皆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才能成就最极尊贵、功德无边的佛果。众生无始以来皆为自己,现在仍不免为轮回中的风尘客。故行持大乘法要者当以广大回向对治我执心、悭吝心、邪恶心、狭隘心,增长清净心、广大心、慈悲心、无我心。善根若不回向,凡夫人正知正念的心识一旦稍离正堂,则被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贼劫夺善根,或被嗔心大火烧毁善根,所以依回向这一殊胜的法要将善根储存在坚固的功德银行中,则盗贼不会抢去,水火也无法损坏。
  回向又分有相与无相两种:有相即有分别执著心而作的回向;无相回向指泯灭能所安住于三轮体空中作殊胜回向,如此善根直接成为无漏解脱之因,其功德也远远超胜有相回向。
  有人说我还是不知如何回向,那么华智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宝等大德教我们一个最简便也是最殊胜的回向:干脆不加自己的过多分别作意,观想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如何为成办自他二利事业而回向善根,我也如此回向。
  以上解释了七大愿王,及修持七大行愿所生善根回向的修法。按清凉国师的观点:前七愿只是行愿,后三愿既是愿又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发愿、回向成办自利佛陀果位,恒顺众生则是发愿、回向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利他事业,普皆回向则是回向的正体。所以这一颂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文。但藏地分科判时略有不同,将全文分为前行七支供、正行发愿与后行回向。七支供即将礼敬诸佛与称赞如来合而为一,礼敬诸佛,分为身礼敬,口礼敬,意礼敬。其它广修供养及请佛住世都没有不同之处。此颂则判为回向支,以此前行七支,来净治自心,令心清净广大,成为大法器,然后才能发起广大愿行,普作回向,否则心力狭劣,不能胜任。在解释的方法上两者没什么差别。
  丙三、正行三大愿分三: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丁一、常随佛学
  颂曰: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维摩诘经》云:“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这说明佛智圆满,对轮涅所摄诸法达到了穷性尽相的地步,朗照诸法无有遗余,所以称之为法王。诚如谚语所云:“欲知山中路,当问过来人。”佛从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