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第80章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80章

小说: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三重之二諦                俗諦
四┤
  └非非不空非非不有            真諦


八不亦可有此四重。即如生滅一重、不生不滅二重,非不生非不滅三重,非非不
生非非不滅四重,為此宗建法之大綱。
三  此宗之判攝
中土開立教宗,皆注重評判統攝一大藏教法。此宗依大智度論立二藏:一、聲聞
藏,攝諸小乘法盡。二、菩薩藏,攝諸大乘法盡。依法華立三轉法輪:一、根本法輪
,是華嚴;二、枝末法輪,是阿含以至般若;三、攝末歸本法輪,是法華。依此以攝
盡釋尊一代之時教,復從而融會之。大小二乘,顯理同一,隨機故教異。諸大乘經,
顯道無二,對緣故有別。評判諸大乘經,各立等勝劣三,為此宗判教之大綱。
四  此宗之行果
此宗既以無所得為本旨,故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自寂滅,無迷無悟,有何行
因證果可論。故論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假名耳。依假名門,人根有利鈍,成佛有遲
速。一念頓起是短,三祇成佛是長,一念不礙三祇,三祇不妨一念,一念即三祇,三

祇即一念。如一夕眠夢百年事,事雖百年眠祇一夕。經三祇故萬行積成,在一念故佛
果速疾。而三祇積行之菩薩,經五十一位而至於妙覺,故此宗立五十二位,以統括大
乘行果也。但此宗以覺即本體,由迷故有生死,返本還源,拂除客塵,本有覺體宛爾
即顯。對迷立悟,對悟有迷,悟發則無迷,無迷亦無悟,無迷無悟,迷悟本無,染淨
諸法,本來寂滅。無得正觀,即至極妙道也。
第三節  涅槃宗之源流
一  宗名
此宗依涅槃經立故名涅槃宗。梵語般涅槃那,略云涅槃,或云泥洹,或云泥曰
皆音之轉變。古譯曰滅,亦譯不生不滅,亦譯寂滅。依基師謂,具云波利匿俊浚校В
譯曰圓寂,乃圓滿體寂滅之義,隨俗以如來示世息化為涅槃。此經於佛示涅槃時所說
,廣談如來究竟安住之涅槃義,名涅槃經。但通於大小乘有之,今依以立宗者,屬大
乘涅槃經。
二  宗史

此宗於印度無何淵源之可尋,故即依北涼高祖元始十年創譯此經之曇無讖三藏為
開祖也。但此經有二譯:一、曇無讖所譯四十卷一十三品,僅得元本三分之一,以傳
於北方,號北本涅槃。二、宋文帝時,敕道場寺惠觀,烏衣寺惠嚴及謝臁更加補定
,得三十六卷二十五品以傳於南方,名南本涅槃。本經既譯,在宋則有惠靜、曇無成
、僧莊、道汪、靜林、慧定、曇斌、超進、法瑤、道登、曇度、道成等諸師,製疏作
章,敷揚甚茂。在隋則有淨影、智徽、法礪、道綽等宏講。在唐則有南山、法寶等宣
講,南山、法寶雖兼宏別業,志則在於涅槃。迨及天台宗盛,此宗遂屬於彼,別無講
涅槃者矣。惠靜等古章疏,今皆無可考。續藏有隋慧遠義記,吉藏撸б馐饴浴U刂
唯存有天台大師門人灌頂所著之涅槃疏,故此宗益可附歸天台也。
三  宗旨
此宗古疏既失,判攝時教等均無稽考。唯知其以佛性常住為宗,謂一切眾生皆有
佛性,而佛性即不生不滅,常住不變之涅槃而已。
第四節  地論宗之源流

此宗依十地論立宗故名。十地論者,華嚴第六會十地品別行十地經之釋論也。是
經有堅慧、金剛軍、世親諸論,傳譯來華者為世親之十地論。此論於粱天監七年,即
北朝魏宣武帝永平元年,詔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諸三藏於太極殿翻譯,帝親筆受,凡
經四年始譯竣。故此宗在枺良匆云刑崃髦殚_祖,於印度則遙承世親者也。譯竟,
光統律師即盛為宣講,惠順、道慎諸師繼之。在隋有臁v、惠藏、慧遠、智炬,在唐
有道宗、法侶、臁畮帧⒈嫦啵詾榈卣撝芙场e始爸刑迫A嚴宗勃興,清涼澄觀國師
著華嚴疏鈔,將十地論完全融迹妒鑳龋俗谒鞂僦瑒e無以地論名宗者矣。
第五節  禪宗之源流
一  印度之淵源
粱大通元年南天竺菩提達摩泛海到廣州,帝迎之問法不契,遂渡江往魏止嵩山少

林寺,終日面壁而坐。魏孝明聞之,三召不到,九年得慧可傳以心印,於大同元年示
寂,是為吾華禪宗之開祖,即印度大乘傳證一流之二十八祖也。此宗師資傳承極嚴,
故必溯其淵源於印度。
二  支那之流派
甲  五祖及其旁支
禪宗自迦葉至慧能稱三十三祖,達摩以前皆印度之祖,達磨傳慧可,可傳僧璨,
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慧能,自慧可以下,是為此土之五祖。但信祖下曾旁出牛
頭山嬾融禪師一支,遽傳數代而絕  忍祖下旁出大通神秀禪師一支,行於北地,對能
祖之宏於南,號稱南北二宗。然北宗不久亦即消息,唯南宗由南及北,盛行全國,溢
及日本、高麗云。
乙  南宗下之二流五家七派
達摩初授慧可,嘗傳衣表信,至能祖止不傳,以門下得法傳心印者,各為一方師

匠,非止一人故。當時若荷澤神會等,分傳甚盛,第至唐季莫不寥落,唯南帲炎屌c
青原行思二流,獨繁衍於後世。蓋能祖門下之善知識,本以讓、思二師為最優越也。
讓傳馬祖道一,一傳百丈懷海,海下分出二家,一、為黃檗希撸傳臨濟義玄,是
為臨濟宗之開祖。二、為溈山臁v,祐傳仰山慧寂,是為溈仰宗之開祖。思傳石頭希
遷,遷後有天皇道悟及藥山惟儼,儼之法孫名洞山良价。价之法子名曹山本寂,是為
曹洞宗。而道悟後有龍潭崇信,信傳德山宣鑑,鑑傳雪峰義存,存下又分二家,一、
雲門文偃,是為雲門宗。二、玄沙師備,備之法孫法眼文益,是為法眼宗。此即臨濟
、溈仰、曹洞、雲門、法眼之五家是也。至宋時臨濟分出二派,曰楊岐派,曰黃龍派
,合前五家號為七派,但晚明來溈仰、雲門、法眼皆失傳、而臨濟下黃龍一派、亦數
傳即絕,仍復臨濟舊稱。故遞流及今,只有臨濟及曹洞二家耳。
三  此宗之名義及宗旨
此宗雖傳說釋尊拈花示眾,迦葉悟旨微笑以為起源,但其事不見經傳。宋王安石

云,嘗見此事載於秘府大梵王問佛決疑經,顧今考藏經中乃並此經而無之。故此宗全
不依經教為根據,號教外別傳。傳佛心印,不立文字,唯證相應,正名為佛心宗,通
稱禪宗,以禪那為宗故。梵語禪那,此云靜懀В蓽Q妄凝念以窮明心源故。要之、此
宗以直指人人本心,俾見性成佛為主旨,而脫然無所留滯於名言義相之間者也。余以
尊祖庭故,嘗名之為少室宗。五代來宏通既盛,革律挾淨,與餘依教義者相對立,稱
餘為教下,自稱為宗下或宗門。故明清來支那之佛教,可即稱教下三家宗下二家之佛
教,而律與淨則附焉而已。
四  唐季來此宗獨盛行之故
唐季世遭武宗滅佛之危,又經歷五代之亂,佛教大小乘各宗莫不衰息。唯此宗專
務清簡,不必寺宇,不須經典,不拘儀制,不擇壇場,不需器物,不重像設,窮山冷
谷渡口亭邊,隨便可安身行道,結眾說法,開地墾田自食其力,蓄養智德以待時機。
抵宋初,國內澄平,帝王尊信,起而興復者,皆此宗之禪侶。禪宗之風,風靡全國,

不獨佛教之各宗派皆依以存立,即儒道二家亦潛以禪為底骨,此其故一。其餘各宗皆
依據譯傳來之經律論,辭既高雅,義復艱奧,學者皆難之,獨此宗用通俗話之語錄及
詩文以播其化,既平易近人,又裕興味,傳之自能擴充,此其故二。小乘教義多從反
外道而立,大乘教義多從反外小而立,此土既本無外道小乘之心理思想為基礎,頗不
易得解;天台、賢首雖融通變化,仍未脫其窠臼。獨此宗竟全脫經律等羈絆,間借用
儒道二家之言以利化導,對於第一義諦,則唯引人之鑽究自悟,而與人言者,不過樸
素之平常話,而與國人之心習鄰近,人喜相就,則易發達,此其故三。第元明已成末
流,而有清一代尤鮮哲匠,二三規模尚好之叢林,亦同餼羊之僅存而已。
第六節  攝論宗之源流
攝論宗者,以專宏講攝大乘論得名。此論之論本,乃阿僧伽菩薩別釋阿毗達磨經
之攝大乘品者。世親、無性二師各作釋論,以解阿僧伽之本論。真諦三藏譯阿僧伽之
本論為三卷,世親釋論為十五卷,為今宗所宗依。沙門惠曠親從真諦三藏聞講攝大乘

論,同時有法常、智儼諸德互相研究之。其後道帲А 』菔病⑸妗㈧‘潤、惠遠、法祥
諸師,師資相承於陳隋間,此宗極為昌盛。至唐玄奘重譯此論三部以張顯唯識宗,乃
無別立攝論宗者。蓋攝大乘論固成唯識論所依十一部論之一也。
第七節  天台宗之源流
一  此宗之得名
天臺乃山名也。陳宣帝建德七年,此宗大祖智顗即智者,入此山為終身道場,一
宗之教觀二門皆依以成立,後代尊稱天臺大師  故名天臺宗也。或名法華宗,則由此
宗依法華經以判一代時教,且最尊崇法華經故也。但伊人法師義例云:「一家教門所
用義旨,以法華為宗骨,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為扶疏,以大品為觀法,引諸經以增
信,引諸論以助成,觀心為經,諸法為緯,織成部帙,不與他同」。余嘗謂天臺為隋
時集佛法之大成者,故不唯法華是宗也。宋以來亦有稱為性具宗者,法華是此宗特重
之本經,性具是此宗特立之主義,以之名宗,雖無不可,然不若名為天臺宗尤善,故
今仍之。

二  此宗之傳統
此宗雖以天臺為大祖,然始由北齊慧文大師讀中論、智論,悟一心三觀之旨;以
傳南巖慧思大師依之悟法華三昧,登六根清淨位;智者大師從以修習,得法華三昧之
前方便,乃傳其觀法;依法華廣宣教義,由門人章安集錄其說,始卓然成一家言。然
中論、智論皆造自龍樹,故溯此宗之遠源,莫不尊龍樹為初祖,慧文為二祖,慧思為
三祖,而智者乃為第四祖也。智者傳章安灌頂,頂傳法華智威,威傳天宮慧威,慧傳
左溪玄朗,朗傳荊溪湛然,作諸部疏釋,發揚宗義以焜耀唯識、華嚴、禪那諸宗之間
,使天臺之學萎而復振。然傳道邃、智雲等。八傳至四明知禮,於經唐末五代諸宗皆
頹廢之餘,此宗藉以中興,而山家、山外二流亦分於是。山家乃四明之徒所自稱,以
妄心為觀境及許有事造三千者也。山外乃四明之徒所貶稱,始於慈光悟恩,恩傳奉先
源清,清傳梵天慶照及孤山智圓,以真如為觀境及不許事造三千者也。其後以山家為

正宗,廣智、神照、南屏等傳受不絕。山外雖有仁岳、從義等相繼,不久消息。逮明
季幽溪傳燈盛宏正宗,傳為臁迨q益,頗引唯識宗禪宗之言以資發其教觀,而以持名
念佛往生淨土為歸宿,清代所傳,乃依此為指南焉。
三  此宗之典籍
天臺宗之學,當以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為根本。玄義以判教相,文句
以解名義,止觀以示觀行,三部相須不可缺一。他若南帲Т蟪酥褂^、覺意三昧,天臺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及六妙門等諸部止觀,天臺維摩玄義及疏、金光明玄義及疏,章
安涅槃疏,荊溪釋弧⑹栌洝⑤o行,四明妙宗鈔等諸部疏鈔,以及荊溪之金匕義例,
四明之十不二門指要,幽溪之生無生論等著述,皆學此宗所必知者。至諦觀之四教義
與蕅益之教觀綱宗,則此宗入門之要徑焉。
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