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第79章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79章

小说: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俱舍論┤                      │  └明有漏緣(隨眠品)
      │                      │  ┌明無漏果(賢拢罚
      └明無我理(破我品)    └─┤明無漏因(智品)
                                  └明無漏緣(定品)

戊  俱舍論之法相
此宗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撮一切法。表其名數如下:

        ┌色法十一………五根、五塵、無表色
        │心法  一………意識心王
        │            ┌大地法十………受、想、思、樱⒂⒒鄣
        │            │大善地法十………信、不放逸、輕安、捨等
        │            │大煩惱地法六………癡、放逸、懈感、不信等
七十五法┤心所法四十六┤大不善地法二………無慚
        │            │小煩惱地法十………忿、覆、嫉、惱、害、慳等
        │            └不定地法八………尋、伺、悔、眠、貪、瞋等
        │不相應行法十四………得、非得、同分、無想果、滅盡定等
        └無  為  法  三………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

己  俱舍論之宗旨

此論雖祖述有宗,時亦取擷經量部義,且由論主自為權衡,評斷諸說。故論文云
:「迦溼彌羅義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又云:「經部所說不摺砉省埂9势渥谥
,顯宗說一切法實有、為法有我無宗,密通本末經部法無去來宗、及現通假實宗也。
約其顯宗言法有者,謂三世法實有。大毗婆沙論有四說,法救尊者說由類不同有三世
,妙音尊者說由相不同有三世,世友尊者說由位不同有三世,覺天尊者說由待不同有
三世。俱舍論主評此四家,則以世友尊者之說為最善云。既三世法實有,則不觀法空
,然明無我,故以觀五蘊和合聚中無實人我、證生空理為宗旨也。
庚  俱舍論之行位
此論總明三乘行果,謂聲聞觀四諦,經三生六十劫修行得果。方便有七階級,即
五停心、總相念、別相念、煖、頂、忍、世第一也。果即四果四級,緣覺觀十二因緣
,經四生百劫修因證果。因行積集,直登無學,無有多階,唯一向果。菩薩行六度經

三阿僧祇劫,百劫之中植相好業,最後身中於金剛座斷結成佛,化緣已盡三乘同入無
餘涅槃。有為無漏,行果有別,無為無漏之果是同。天臺所立三藏教,全依此論以明
行果也。
第四章  各地小乘之宗派源流
前節所言枺鼈髦〕俗谂桑瑑H及中華日本。但西藏蒙古唯傳密教,其教義與大乘
龍猛無著之論相表裏,雖亦習俱舍,別無小乘宗派。高麗亦無小乘宗派可言。唯南洋
群島及暹羅、緬甸諸處,則皆為純一無二之小乘佛教;且全國風行,著為政俗,歷千
百年如一日,迄今猶存佛世三衣一缽乞食安居之形儀。其教化之深入民心、習成族性
者、非他國所能及。彼以印度南端之錫蘭島為基地,故不唯印度佛教之重興,應以此
為樞紐,而駸駸且由之駛向西洋矣。歐美二洲,於佛說雖多研究,但研究學理而已,
未足以云信受奉行於佛教也;有之,則唯英法德美由錫蘭所傳入者耳。錫蘭等處之小

乘佛教頗稱純粹,近來之發達亦殊可驚。雖不懀溆袛v雜異教異學之虞,而彼之決然
排斥大乘為非佛說,則未嘗非大法昌明之梗。此吾人所當先注意以大乘佛教宏傳南洋
者也。
第五章  印度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一節  傳教之大乘宗派
一  未分宗派之大乘
婆伽梵所說大乘教法,雖有窟外大眾暨文殊彌勒等曾結集為大乘法藏,與小乘並
流行於世;然在初五百年間,全印所宏傳者,唯小乘為盛,而大乘法若存若亡,未能
光顯焉。故後時大乘崛興,其執著小乘者,甚或斥之為非佛說。雖至無著時,其諍猶
烈,依彌勒大乘莊嚴經論,舉七義證成大乘為佛說者可知也。釋尊滅度五百餘年,有
馬嗚菩薩興世,外攘異道,內抑小乘,獨揚大乘至教。除大莊嚴經論等雜說因緣暫用

導俗外,他若大乘起信論等,皆直宗大乘一真法界而造,頗與釋尊之華嚴初轉根本法
輪遙相呼應,此唯建大乘根本純然未有宗派之分別也。至猛龍、提婆漸偏重闡揚大乘
畢竟空義,以治外小之增益執。無著、世親漸偏重闡揚大乘之如幻有義,以治外小之
損減執。但仍互融無間,未據所宗自為其派,故此前皆可謂之未分宗派之大乘也。然
空宗、有宗,已耄Ш浞峙芍嘴洱埫汀o著,且須上溯乎妙德、慈氏矣。
二  空宗有宗之大乘
沿龍樹一系之大乘義而至清辨,沿無著一系之大乘義而至護法,佛寂已千數百年
矣。於是時大乘始分宗派,謂清辨論師遠尊文殊,宗本龍猛、提婆造大乘掌珍論等,
為欲極顯畢竟空義故,破斥兼及護法等師。而護法論師遠尊彌勒,宗本無著、世親造
成唯識論等,為欲極彰如幻有義故,破斥兼及清辨等師。然空宗正名般若宗,顯空即
彰妙有;而有宗正名唯識宗,彰有即顯真空,故雖相破,實以相成。智光承清辨之學
(據賢首傳),戒賢承護法之學,門徒既眾,宗派斯嚴。故大乘空宗確立於清辨,守持

於智光;大乘有宗確立於護法,守持於戒賢。茲後則轉為大乘密教之胎金二界,此二
宗於印度幾等附庸矣。
三  顯教密教之大乘
嘗察顯密之異,異在能詮言對所詮義之或顯或密而已。義顯之言曰顯教,唯影像
假智詮。義密之言曰密教,為本伲嬷蔷常室嗝嫜砸病痛危@教是依佛之教聲
以彰學理者,密教是依佛之果德以軌觀行者。由教理而進於行果,既為適當之程序;
而胎藏界之教理依般若,金剛界之教理依唯識,顯教之二宗與密教之二界相應一貫,
尤顯然可見。故印度之大乘佛教,在吾華盛唐之際,由顯教進轉為密教,其跡可依來
吾華傳教者得之。自唐善無畏至宋法天等所譯多為密教,即其明證也。然印度於小乘
教根習較深,雖幾經大乘掩抑,而俱舍、成實、順正理等論,皆盛行於佛寂千載間,
有部、經部等,卒未嘗衰息焉。今印度佛教所僅存之餘喘,亦唯小乘。故大乘之化,
在印度似至密教而寢滅。

第二節  傳證之大乘宗派
此派相傳,釋尊於臁綍夏榛ㄊ颈姡颂熵璐耄毮υX迦葉破顏微笑,佛乃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密法門,今付於汝,汝善護持』云云。
於是由迦葉傳阿難,由阿難遞傳至馬鳴為十二代,龍猛為十四代,世親為二十一代,
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代即傳入吾華,於印度無復傳者。菩提達摩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為此派宗旨。蓋不依教理知解,唯悟心者印證相傳,故別
於傳教而曰傳證焉。然在印度祇一代一代密為傳證而已,其顯於言行者,仍不外小大
乘之經律。故其二十八代相傳承者,即是小大乘統法諸祖,而別無宗派可云也。
第六章  中華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一節  大乘經論之傳譯
佛教自傳入吾華,迨後漢西晉間,支謙、竺法護、支婁迦讖等,始稍稍翻譯般若

、法華等經,而未能盛宏也,大乘論則猶無傳譯之者。逮鳩摩羅什始廣譯大小乘經律
論,且宏講之。嗣後佛陀跋陀羅、曇無讖、菩提流支輩,翻傳涅槃、華嚴、地持、十
地等經論,流通頗盛。至真諦漸譯講唯識諸經論,入唐初,玄奘譯傳最富,義淨所譯
亦間及唯識。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專從事譯密教。實叉難陀重譯華嚴。趙宋初,施
護、法天等所譯,大乘密部居多,此皆其表表可知者。今綜合觀之,童壽為法性經論
之大譯師,玄奘為法相經論大譯師,不空為密部經論大譯師,而覺愛、真諦、善無畏
,亦其次焉。
第二節  三論之源流
一  此宗之名義
三論宗者,依三論立宗故名。三論者:一、中觀論,二、十二門論,此二論皆龍
樹造,但中論係青目長行也。三、百論,提婆偈頌,世親長行也。三論皆羅什譯,若
加大智度論,亦名四論宗;而三論為通申大小乘諸經之通論,智度為別申大般若之別

論也。或亦稱為法性宗、破相宗、空宗。然此宗以文殊為高祖,龍樹為二祖。龍樹下
分二派,一、龍樹、龍智、清辨、智光、師子光之傳。二、龍樹、提婆、羅■羅多、
沙車王子、羅什之傳。羅什三藏為吾國此宗之高祖,三藏既譯三論,高弟各敷講之,
其中道生、曇濟(或僧肇)、道朗、僧詮、法朗、吉藏諸師,次第傳承。吉藏即嘉祥
大師也,於隋朝盛宏三論,製作繁多,難以具舉,三論之盛者,由此師也。然其宗義
至嘉祥略變,於是嘉祥以前名古三論,亦名北地三論;嘉祥以後名新三論,亦名南地
三論。唐惠遠、智拔、惠喻、法影諸德,皆盛汲其流者也。唐後竟成絕學,今欲復興
,當於嘉祥之學求之。故余以尊祖之義,曩者曾名此宗曰嘉祥宗。復按三論或四論,
皆依能詮之言教立名,法性、破相、空,皆依所崇之義旨立名。第余意依所崇之義旨
立名,當名以般若宗,或法性空慧宗云。
二  此宗之相用
此宗蓋以真俗二諦為法相,破顯二門為法用者也。中論正破小乘,傍破外道等顯

大乘義,百論正破外道,傍破其餘顯大乘義,十二門論並破小乘外道,正顯大乘深義
。由破邪顯正之妙門,成下救上弘之大用,故此亦名破顯妙宗。然破邪者,總破一切
有所得見,約之為四:一、破外道實我之邪見,二、遣毗曇實有之執見,三、斥成實
偏空之情見,四、摧大乘有所得見。內外盡破,大小遍斥,故莫不被責也。言顯正者
,破邪既盡,無有所得,所得既無,言懀o寄,無別顯正,然對破邪,強言顯正。一
源不窮則戲論不滅,毫理不盡則至道不顯;無源不窮故戲論斯滅,無理不盡故玄道是
通。寄言談正,莫不顯明,直至離四句絕百非而強名顯正耳。或謂言懀Ь憬^,有無齊
遣,即是空義,何關顯正?不知既遣有無,甯復住空,湛湛寥寥,無寄無得而已。
復次、有無無寄,諸法緣生,緣生諸法即是假有,假有即無所得,真俗二諦依之
以立。以俗諦故,不動真際,建立諸法。以真諦故,不壞假名而說實相,故空宛然而
有,有宛然而空也。二諦唯是教文,不關事理,以機緣故立二諦,以理實故泯二諦。
有是空之有,故言有非有,空是有之空,故言空非空。非有談空,非空說有。諸佛說

法,常依二諦,故此宗所顯,即無得正觀而已。無得正觀,即是空慧,即是般若,即
是宗之真宗旨也。然此宗依中論則立八不中道,即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
不來不去也。依嘉祥師別立四重二諦,以對破外道、毗曇、成實有得之執見。茲表於
下。

  ┌有                          俗諦
一┤
  └空                          真諦
  ┌有空                        俗諦
二┤
  └非空非有                    真諦
  ┌空有非空非有                俗諦
三┤
  └非非空非非有                真諦
  ┌前三重之二諦                俗諦
四┤
  └非非不空非非不有            真諦


八不亦可有此四重。即如生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