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第48章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48章

小说: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
二諦,即是世諦、第一義諦,也有叫做俗諦、真諦,或世俗諦、勝義諦。名雖不
同,意義是一樣的。佛陀所說的法都不出乎二諦,二諦是大小乘佛法所共同的。所謂
二諦法者:以佛之說法,注重點均在說明內證離言法性,這是第一義諦;而所說又皆
是適應天人八部、聲聞、獨覺、菩薩的根機,其說明若惡若善若有漏若無漏的因果事
理,及如何證果、如何解行的道理,就是世俗諦。
若以內證離言說,無能教之佛及所教之眾生;既無能證之智,焉有所證之相?一
乘尚且不立,何況三乘?所謂「平等性中,無生佛之二體;真如界內,絕自他之假名
」。這就是一真法界,乃是三乘共所依以解脫之無言說道,平等平等無有差別。
依此二諦,而說得窮盡的是大乘法,洠в懈F盡是二乘法。二乘法即是四諦法,這
裏有虛線實線三條,虛線是表示洠в懈F盡的,實線是表示窮盡的。至於人天乘不過是
二乘四諦法中之一部份,所以以虛線來表明世諦法,亦洠в姓f窮盡。而二乘的法在第

一義諦上,亦祇說到一分。如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
;這三法印所明的就是離言法性,不過是洠в懈F盡罷了。其實二乘說四諦也洠в懈F盡
,皆可包括在窮盡第一義諦世諦的大乘裏。
再次來明法相、法性乃至禪、淨、台、賢、密、律,這些都是大乘法。大乘將世
諦第一義諦說得都很詳細。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由此可知大乘法是佛所親證
的,佛完全說盡了。因此這裏用實線來表示,同時人天乘二乘亦可攝入大乘,不過猶
不徹底而已。
在印度大乘佛法分為二大系:一、法相,二、法性。大乘法相亦說法性,不過偏
重在法相罷了。其說明法性就在法相中顯,是從安立施設法相上而說到不可安立之一
真法界的,這就是從法相以明法性的所在。至於大乘法性,重在第一義諦的說明,而
對於法相不大重視,為說明法性而帶明法相,粗略不詳密。所以在法性上以虛線表示
對於世諦說未窮盡,同時在法相上亦畫有同樣的虛線,表示對於第一義諦略而不廣。

復次,從流傳的宗派上看來,要是從法相法性上來判別,偏重于法相的有華嚴、
密宗等,偏重於法性的則有天台、禪宗等。若是從修觀上說,密宗是偏于法相的假想
,而其說明的理論上,亦重法性的空理;禪宗是不立文字見性明心,專明第一義諦的
──內證離言,是要實行修證的;但是平常所謂宗通、說通,在世上建立也離不了法
相,所以禪宗亦兼法相。
至于賢首、天台都有所依的經,如賢首是依據華嚴經而成立的,天台是依法華經
而建立的。其實台、賢起初都是從修觀行而得到的:如杜順和尚修觀著華嚴法界觀,
經過二三代以經論印證,迄至賢首國師才成立教義。又如北齊慧文大師讀中論、智度
論,悟一心三觀之旨,以經論為印證,傳至三祖智者大師才發為教義。華嚴經本是法
相六經裏面的一部經,故賢首宗注重在法相,不過是融攝法性以明。天台宗依於大智
度論、中論,近於法性而亦融法相。至於密宗、禪宗從法相、法性之修證而成立,更
顯然可見。

此外還有律宗和淨土二宗,這裏所謂淨土,不是專指念彌陀而說,淨土有十方諸
佛的淨土,有諸大菩薩的淨土,念彌陀不過淨土中法門之一而已。淨土是為已發心修
行的人,在一生未能證拢驗槲醋C拢D身就容易退墮,或不免墮三惡道流轉生
死,這樣失去了一生的功行,豈不是很可惜的嗎?因此從諸佛菩薩所示居的淨土,使
眾生持念一佛或一菩薩的名號,仗彼諸佛菩薩的大悲願力,使其往生彼土,令其得不
退轉,免墮六道輪迴,這是淨土緣起的真意義。
大乘中所信行的淨土,如西方極樂淨土,兜率內院淨土,不過在二乘裏洠в忻黠@
的表出。所以圖上只用虛線。庇是託庇的意思,共庇是表明大小乘共同所庇,即是依
靠諸佛菩薩的淨土接引。如大富貴人家的別墅或賓舍,可收留教養投靠的人。
律宗,不是專指傳戒、受戒而言,律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
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七眾律,更有大乘菩薩律與密宗律等;人天、聲聞、獨覺、菩
薩所共同遵守的,所以圖上說戒律是大小所共基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樣將佛法作最概括最扼要最簡單的說明,使各宗各系各安其位,互通互融,相
資相助,不相衝突,眨桶l展,並重研究。因為大乘各宗原是平等平等,每宗都有它
的殊勝的地方,不宜執立門戶,分河飲水。講到這裏,又要講到本館研究員預習班了
。預習員就是未來的研究員,而研究員的工作,上面已經說過分考校編譯二部。考校
編譯的工作,第一個條件要對於整個佛學,或某宗某系的經論文字,要有澈底的明了
的認識,對於中心的思想都要抓得住,這樣才行。不然,經論上的文字都不懂,理論
尤其莫明其妙,還配得上做考校編譯的工作嗎?所以預習研究員在這期間就要練習這
種──考校編譯──工作,要預備作一系一系的專門研究,才能精深專一,才能做到
登峰造極,升堂入室。若是不專門研究一系,祇是作廣泛的瀏樱В@畢竟於我們洠в
多大的裨益。因此我定了六系,作為你們研究的標的:
甲、五三共法系  五即是五乘: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獨覺乘

,五、菩薩乘。三就是三乘:一、聲聞,二、獨覺,三、菩薩。合攏起來說就是五
乘三乘所共的佛法。但是三乘共法亦即小乘,五乘共法亦即人天乘,均包括在聲聞裏
了。平常講小乘意存毀呰,其實錯了,小乘亦為大乘階梯。而此系以俱舍為中心,旁
及阿含諸經,婆沙、六足、發智、正理等論。這系現在研究員有一二人已在研究。
乙、小大律藏系  律藏中,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僧祇律、根本說一切有
部律等,都是小乘律;而大乘律則散見經論,即梵網菩薩戒和瑜伽菩薩戒等。雖中國
歷來所行的是南山宗四分律,但今此研究律藏不僅是專研南山四分律而已,應當研究
大小乘所有的不同戒律。這系現在研究員亦有一人在研究。
丙、法相唯識系  法相唯識是印度原有的,依彌勒菩薩所說的瑜伽師地論為本,
以成唯識論為綜合。所依之典籍有六經(一華嚴經,二解深密經,三如來出現功德經,四大
乘阿毗達磨經,五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六大乘密嚴經)十一論(一瑜伽師地論──本論,二百法
論,三五蘊論,四顯揚拢陶摚鍞z大乘論,六阿毗達磨雜集論,七辨中邊論,八二十唯識論,九

成唯識論,十大乘莊嚴經論,十一分別瑜伽論──這十部是支論),尚有其餘附屬的經論。現
在館中尚洠в袑iT研究的人,將來預習班要有一二人來專門研究才好。
丁、般若中論系  般若中論系就是法性,在中國亦名三論宗,以中論、百論、十
二門為依據,以大般若經為本。或名四論宗,三論外加一大智度論。因為以大般若、
中論為中心的思想,所以名為般若中論系。此宗創自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印度建立
大乘佛法的始祖,而此宗中論與整個的佛學有大而且切的關係,所以研究佛法,般若
中論系是不可不研究的。從前本館有二人研究般若中論系,現在還洠в腥恕
戊、中國台賢禪淨系  天台、賢首、禪宗、淨土,這四宗是中國創立的,可算是
中國的佛學,所以名它為中國台賢禪淨系。天台宗是北齊慧文大師讀中論,悟一心三
觀之旨;傳南帲Щ鬯即髱煟乐蚍ㄈA三昧證六根清淨位;三祖智者大師從以修習,
得法華三昧之前方便,乃傳其觀法,依法華廣宣教義。因為居浙江台州天台山,故名
天台宗。賢首宗是中國杜順和尚,居終南山,依六十華嚴修法界觀行,製華嚴法界觀

,此宗教義至賢首國師始宏傳,所以名為賢首宗。禪宗雖是印度南天竺菩提達摩泛海
到中國來傳教,但是成立為一宗也是在中國建立的,亦可算是中國的佛法。禪宗大盛
於唐、宋,與我國思想界的關係尤為密切。淨土宗是以希求往生阿彌陀佛之極樂淨土
為宗旨,所依之典籍有三經(一無量壽經,二觀無量壽佛經,三佛說阿彌陀經),一論(即菩
提流支所譯之往生淨土論)。此宗之創始者是彛交圻h大師,所以亦是中國獨有的。這
四宗可作為一系的研究。
己、印華日藏密法系  密宗即是真言宗,因為依秘密真言為宗旨,故名密宗。此
宗所依據的是大毘盧遮那成佛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等及諸部儀軌。在印度有先期
後期,先期是當中國唐朝,後期是當中國五代及宋朝。所以由中國所傳流日本的是先
期密法,五代宋初所譯之經典,雖亦以密典為多,而未有弘揚,故後期密法所傳以西
藏的為完備。這六系中比較起來,以此系為較難研究,目下未易做到。
四  結論

現在我們所要研究的,而環境上能夠研究的,就是前面五系,所以我很希望你們
安心在這裏修學,一年後各人作分系研究的工作。研究的結果──即考校佛典、編譯
佛典,便是本館的事業。今天將本館的宗旨和你們修學的目的,及全部佛學的大綱和
研究的系統,作簡單的很概括的說明。詳細指教,則有在館中領導的各主任法師居士
在。(智藏記)(見海刊十五卷九期)
(裕б唬┰}「對世界佛學苑圖書館員訓話」,今改睿
(裕Ф┐斯濐H有刪略,所論考校與編譯,可參看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後的建設。


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二十九年八月在漢藏教理院暑期訓練班講──

       一  前二期我對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  初期的略述
         乙  第二期的略述
       二  第三期我對於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  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
         乙  理之實際及三級三宗
         丙  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

這睿恐v起來很廣,可分為三期說明,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則縮為二段;即前二
期的略述和第三期的詳說。
一  前二期我對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  初期的略述
我最初對佛法成立一個有系統的思想,是在光緒三十四年至民國三年間。那時我
對佛法用過這麼一番修學工夫:一方面作禪宗的參究,一方面也聽些經教。所聽的經
教,以天台教理為主,兼及賢首的五教儀、慈恩的相宗八要等,所謂教下的三家。後
來閱藏,讀大般若經,在甚深般若中得一相應,於是對從前所參學的禪教,便融會貫
通,將整個佛法作這樣的看法:認為佛法不外宗下與教下二種──同於世親所分證法
、教法。我這樣的看法,和明朝政制將佛法分為禪、講、律、淨、教的五門是相攝的
。「禪」是教外別傳,離語言文字的禪宗,也就是宗下。「講」包括教下三家──天台
、賢首、慈恩,就是教下,而律淨教亦可歸教下所攝(不過正式可稱為教下的,是天台、
賢首、慈恩的三家)。「律」乃出家在家所受持的戒法,「淨」是修學佛法的入所歸的
淨土;「教」就是「密」教而為當時所流行的,如早晨上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