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第39章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39章

小说: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處,所以反是虛假;但桌子的名義──共相──倒是遍一切處一切時而真實的。所
以叫做唯實論。反對唯實論的說;共相不可見聞,唯名無實,所以叫做唯名論。唯實
論不免執名為實的遍計增益執;唯名論多少已走近不離識的途徑。
在不離識中看一切法,有為現實,離言有自相性,是依他起。無為真常與勝義皆
空,離言有無相性,是圓成實。
諸法假名,謂一切法都是現行意識上的名言分別,所以攝屬遍計執性。然廣義的
如月稱說世間根量,洠в须x了無始來虛妄分別習氣的,所以都是假名,則此假名不但
是現行意言分別,世包括了無始虛妄分別習氣。最少可以通染分依他,甚至可以成立

諸法「唯名論」,或「唯遍計執論」了。
總之、唯識宗是以可離言不可離識來說明諸法或有自性或無自性的。空宗是以可
離識不可離緣來說明諸法都無自性的。然「識」也是緣起法,以緣起義說「識」也空
無自性,是亳無問睿模坏豢呻x緣的法,是否都不可離識,或不可離假名,則不無
問睿K浴⒏髯谄毡樗鶡o的是各獨定實自性,其餘則有為、無為、勝義、世俗,有
種種說法的不同。
五  中國佛學的圓中自性說
最後說到「即有真空即空妙有」的圓中性。中國佛典上常用「自性」一名,如六
祖說:「明本自心,見本自性」;「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
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昔作曹溪禪的新擊節,曾特拈「自性」而加以發
摚АS兰味U師說:「本來自性天真佛」。天台家在四弘誓願後加四句說:「自性眾生
誓願度……自性佛道誓願成」。這些,舉不勝舉,極力講自性,極力稱揚自性,是中

國佛學的特點。但到底這自性是什麼意義?和空宗等所斥為無的自性是不是相同呢?
當然是不同的!應曉得:離執淨智所顯勝意,因是離執,所以是空;淨智所顯勝
義,則又是有。究竟真空就是妙有,遍常妙有就是真空。即有之空才是真空,則離有
之空是頑空;即空之有才是妙有,則離空之有是妄有。凡是「有」者,皆性空緣起之
有,微妙清淨明徹之有;若一法不空,即不成妙有。凡是「空」者,皆緣起性空之空
,真常圓滿成就之空;若一法不有,即不成真空。這非妄有、非頑空、即真空、即妙
有之如實義,無以名之,假名曰「圓中性」。舉例說:如一株芭蕉,託於根種、水土
、日光、空氣的眾緣而宛然生長;根種水土等因緣法也同樣的需要依託眾緣,從這展
轉依託的眾緣上,求其邊際不可得。就宛然的蕉相,層層剝完,求其中堅不可得。就
根種之展轉託於根種,向前推其開始時不可得,芭蕉復生芭蕉,向後推其終盡處不可
得,所以是無邊無中無始無終的。然後後當起,就從此開始;前前已盡,就至此為終
。窮極眾緣,即此是邊際。現成宛然,即此是其中堅。所以即始即終即邊即中的。無

邊無中無始無終。故畢竟皆空。即始即終即邊即中,故統一切有。一芭蕉如此,一人
、一芥、一色、一香、一微塵、一恆星、一毛孔、一念心、亦莫不如此。這圓中性,
要到正智如如恒時相應的佛果正覺境界才能畢現。它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其實普遍
恒常本自如是,無庸上帝天神等之造作,所以叫做「自性」的。
這個自性本來就是洠в幸稽c兒離開一切法而單獨存在的,所以就任何一法要想求
得其獨存的自性,終是畢竟空無的。而畢竟空無獨存自性的任何一法,又莫不周遍一
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法為一法的現起之緣,一法即屬一切法,離一切法
無此法,故一一都是空,空到徹底空。而由眾緣現起的這一法,遍入一切法,為一切
法生起之緣,故具足一切有,有到徹底有。一攝一切,一切攝一,一一法即是法界全
體,故又法法具足而統一切法性。所以天台家常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隨拈一
法,皆是法界」。因為每一法都是統一切法的,所以隨便拈起一法。小至一色一香,
無非都是全法界。或問古禪德「如何是佛」?答:「磚頭瓦塊」。又說:「撲落非他

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法法都是統一切法牲,則法法莫不周
圓,所以「拈一莖草」可以「作丈六金身」,「拈丈六金身」也可以「作一莖草」,
甚至「青州牛吃草,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灸豬左膊上」。這統一切法性,有如
海水,雖然後浪推前浪,波濤層出不窮;然皆不離海水的一味性;海水雖一味,仍不
妨萬波起落。天台家說:「真諦泯一切法,俗諦立一切法,中諦統一切法」,統一切
法的中諦,就是這意義。賢首家說的事事無礙法界,也就是這意義。
這統一切法性,原是佛果智境的事事無礙法界全體性。但法法統一切法,則不妨
在佛而佛,在人而人。所以通俗點說,不妨叫它做宇宙性;切近點說,也就是人生性
;再切近說,就是當人自心性。所謂現前介爾一念心起,無不具足百界千如三千性相
。雖不可得,而遍一切法;雖充塞法界,而無所有。所以達磨說:「直指人心,見性
成佛」。六祖說:「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當前的這一念心,就是即有真空即空妙
有的圓中法界性,也就是本來的天真佛;成佛不必外求。當人即是。

在佛的智境上說,凡夫確皆本來是佛,在修證的事實上也確實見性即是成佛;但
因現行意識的顛倒分別,和無始虛妄習氣的重重障執,明見現前一念自心的本性,卻
不是容易的。所以必須要破除重重的執障,掃盡無始的妄習;那末、必須修習種種方
便解行,上來所說的小乘大乘各種有無自性的理觀,又都是不可偏廢了。所以有人問
禪德:「如何是佛」? 答曰:「即汝是佛」!進問:「如何保任」?答以「一翳在目
,空華亂墜」。虛妄雖本明淨,但要除盡目中的翳病,必須假借種種方便。所以佛說
的一切法門,若能適應當機,無不是治病的妙藥。雖然遍一切法皆是圓中性,又不妨
層層破斥,重重融攝。
從這圓中性去探究,我們可以發現到台、賢、禪、淨佛教的兩個特點:一、在理
趣上,從即有真空即空妙有的圓中性,闡明一一法莫不是統一切法的「法界全體性」
,本來圓滿,無欠無餘。雖台、賢、禪、淨各宗教義有多少的不同,而這一點卻是大
家共同主張的。二、在行門上,從統一切法的現前一念心成為「攝歸自心性」,所以

在用功修行時,都從現前一念心為著手處。禪宗的直指人心;天台的一念心上觀百界
千如三千性相,華嚴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淨土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等,都是從
現前的一念心上去徹觀一切,修證一切。不過後來因為他們專集中在統一切法性的圓
解,與攝歸自心性的妙行,缺於研修其他一切方便,遂由疏略而漸落孤陋。
要明究竟的真理,可以說「從當人一念心徹見統一切法法界性」便得;在猶未成
就一切福德資糧,洠в行藜磺薪庑蟹奖阋郧埃亲霾坏降摹K晕覀冺氁环矫媾e揚
中國佛法的特勝點,一方面為對治現行意言分別,無始虛妄習氣,要修習種種教理行
門的方便,方可以本末融貫,妙契圓中。
因討論諸法有無自性問睿l現中國佛學的高唱「自性」,乃說為圓中的統一切
法性,和攝歸自心性的兩特點,特別的拈提出來。(演培、妙欽、文慧合記)(見海
刊二十二卷十期)


漢藏教理融會談
──二十六年九月在漢藏教理院講──

    一  發端
    二  空有問睿
      甲  二諦上觀察空有宗
        1。 嘉祥四重天台七重賢首五重等
        2。 瑜伽唯識的四重二諦
      乙  論法上觀察空有宗
        1。 有宗用科學邏輯立論
        2。 空宗龍樹等用辯證法破顯
        3。 空宗清辨派近於形式邏輯
      丙  空有宗比觀
      丁  漢藏應互學
    三  顯密問睿
      甲  不取枺芘薪倘〔厮诛@密
      乙  性相為顯台賢禪淨等即等於密
      丙  一切佛法之顯密觀
      丁  重重顯密之勝劣觀
      戊  台賢禪淨及各派密續之互學
    四  結論

一  發端

現在研究佛學,和從前不同了。現在研究的範圍更擴大,若說研究,就有巴利文
系佛學,如錫蘭、緬甸等;漢文系佛學,如中國、日本、朝鮮等;藏文系佛學,如西
藏、蒙古、尼泊爾等。由這三系,流入西洋,更有西洋人的研究法。所以現在世界上
關於研究佛學,有許多問睿绻艑W今學問睿9艑W,如三系中各自保守傳統的研究
法;今學,如從科學研究法而研究佛學,尤其日本盛行這新的研究法,所以反應到中
國及全世界,就成為佛學的今學:於是現在即產生今學古學的問睿恕
其次是大乘小乘問睿喝缥覀冎袊鹊叵騺硭餍械木褪谴蟪耍哉f錫籣、緬
甸等所流行的為小乘。但是、他們並不承認佛教有大小乘,所以說他們是小乘,他決
不承認,在他們,自認為這是原來的佛法,或是根本的佛法;大乘反而是由流行變化
成的,或說非佛法,或說非根本佛法,或認為大乘佛法是從他們的根本佛法上推廣出
來的,洠в谐痉鸱ㄒ陨系姆鸱āH缜澳赍a蘭的迹麌舆_在滬時,說他在日本曾對日
本人說,佛教不應分什麼大乘小乘,都應一概視為佛法,很得日本人的贊許。彼亦以

此意徵問於我,我說:認為都是佛法,這是很好的,不過對於各地各種的佛法皆應遍
學,不然、則反成自蔽於古籍。又如現在有到錫蘭等地留學去的,如稍有心得,便覺
得唯彼所學才是真佛法,中國向來所傳的並非佛法。類似此等問睿醵啵苑乾F在所
說得盡,暫且不談。今天專從漢藏教理關係重大的略談。
二  空有問睿
甲  二諦上觀察空有宗
現在當說漢藏佛法中的空有問睿嚎沼屑纯兆凇⒂凶冢▉K無其他深意),也就是平
常所稱的法性、法相。有宗講三性,但三性不是共通常談的,所以就空有共同常談的
二諦來說。
二諦在中國古代的譯名很多,有說是真諦、俗諦的;有說是世諦、第一義諦的;
到了唐譯,才確定名稱,叫做世俗諦、勝義諦,為空有二宗所沿用。然此等不同的譯

名,余意可以不必解說,現在但從二諦的意義以觀察空有二宗的差別。
1  嘉祥四重天台七重賢首五重等
在中國古代,古德們對於二諦就溕畲蔚诙庹f,很有些出入,如嘉祥說四重二
諦,天台說七重二諦,賢首依據五教說五重二諦等。此皆古德們約經論的意義,及內
心所悟的道理而解釋,在印度譯來的經論上並洠в写朔N的解釋,所以他們也無一定的
根據。現在我們只要知道古德們有此五重七重等的解釋就夠了,不必再說。
2   瑜伽唯識的四重二諦
有宗所說的四重二諦,見於瑜伽師地論和成唯識論,這是有拢谈鶕模栽
為解釋以觀察空有宗的差別。
四重二諦,就是世俗勝義各有四重。世俗的四重是:世間世俗,道理世俗,證得
世俗,勝義世俗。勝義的四重,就是世間勝義,道理勝義,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