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教的涅槃思想 >

第50章

佛教的涅槃思想-第50章

小说: 佛教的涅槃思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宙心,也即无限遍在、绝对真实的禅、道,所以就必然会得出道在万物、无情有性的结论。
  《景德传灯录》记载了石头希迁与其弟子的一段问答:
  问:“如何是禅?”师曰:“碌砖。”又问:“如何是道?”
  师曰:“木头。”
  希迁认为,禅、道是无所不在的,甚至在‘碌砖’、‘木头’之中也有禅、道。这样一来,宇宙万物无一非禅,现实人间无非涅槃。这也是“无情有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洪州宗马祖道一则认为“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触类是道”、“立处即真”。道一说:“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妙用尽是自家。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黄檗希运说:“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马祖弟子无业说:“触目无非佛事,举足皆是道场。”这显然也含道在万物、无情有性的思想。
  后期禅宗不仅认为道在万物、无情有性,而且也认为“无情说法”。但无情说法只能“无情得闻”。洞山良价曾向云岩昙晟讨教无情说法的问题:    
  既到,云岩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云岩曰:“无
  情说法,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云岩曰:“我若闻,
  汝即不得闻吾说法也。”曰:“若凭么即良价不闻和尚说法
  也?”云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也。”师乃
  述偈呈云岩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
  耳听声不现,眼处闻声方可知。”
  所谓“无情说法”、“无情得闻”,并不是说无情真能说法、闻法,只是意在说明无情是禅,无情具道。禅、道自身透过宇宙万物,甚至无情的一草一木进行着无言的言说。这是无言大美之大道之言。人的语言概念在禅、道面前是贫乏无力的,人不能通过知性化的语言、理性化的意识去把握宇宙大道,而只有将自身融化在宇宙万物之中,与宇宙大道合为一体,。才能用心去体会、去聆听大道之言。所谓“无情说法”,并不是说无情自身说法,而只是隐喻性地表示大道自身是通过宇宙万物而进行着无言的言说。所谓“无情得闻”、“眼处闻声方可知”,乃是象征性地意指人只有冥心大道,与万物融为一体(与无情一体),才能以道心去聆听大道的言说。而当人真正以无情的身份聆听到大道之言,也才能真正达到涅槃境界,获得超越世间的精神解脱。
  由于后期禅宗主张真心遍在、道在万物、无情有性,所以在修证方式上强调性白天然,不加造作,提倡纯任自然、无证无修。如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所谓平常心,即是无污染心,无是非、无断常之心。众生若能无一切妄念,则行住坐卧、应机接物皆是道。也就是说,只要心无妄念,则行住坐卧等一切日常行为皆是修道,所以得道不须专门的修习,此可谓无修之修。
  马祖弟子怀海则进一步说:“有修有证,……是不了语;无修无证,……是了义教语。”怀海弟子希运则强调:“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当体便是,动念即乖”,主张无道可修,无佛可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说:“今正悟时,佛在何处?师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庞居士则说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事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而由洪州宗分化出的临济宗更是倡说:“佛法无功用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眼。”
  与洪州禅相似,石头宗也主张无修无证,任运自然。如天皇道悟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洞山良价说:“撒手端然坐,白云深处闲。”云门匡真亦说:“终日说事,未曾挂着唇齿,未曾道着一字。终日着衣吃饭,未曾触着一粒米,挂着一缕丝。”
  所谓纯任自然、无修无证,并非如凡夫不修不行,马祖就说:“若言不修,即同凡夫”。所谓纯任自然、无修无证,实际上就是指以无念、无执著心随顺自然。若心无执著,则行住坐卧当下即是道,此可称作无心合道。这种说法也是来自于牛头法融。法融作《绝观论》就说:“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天真即自然纯真之意。自然纯真,即涅槃大道。后期禅宗纯任自然、无修无证之说,其含义显然与此相通。洞山良价作《无心合道颂》说:“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中意,一老一不老。”这即是说,道体无处不在,人无须用心而自然合道。德山宣鉴也说:“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也就是说,于事上无心,于心上无事,一切随顺自然则可达到虚空灵妙的涅槃境界。
  由于主张纯任自然,无心合道,所以后期禅宗就认为日常行为即显现妙道,现实人间即是涅槃佛国。在后期禅宗看来,圣人所做的事即是凡人所做的事,并非有特殊的事情可做,但是圣人所做事的意义不同于凡夫。《景德传灯录》卷六载: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指慧海)修道还用功否?师曰:
  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
  “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
  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
  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这就是说,无心而不计较,一切顺其自然就是用功修道的法门。圣人无心合道,内心契合宇宙大道,就可达到解脱自在的涅槃境界;同时,圣人虽达体道境界,但只是随顺自然,行事与凡夫无异。
  后期禅宗的道在万物、“无情有性”的思想,以及任运自然、无证无修随顺自然的禅风在慧能禅及菏泽宗中是不存在的。慧能及菏泽宗以有情众生之本觉性、悟性(本觉性,自性具有般若之智)来释真心,这导致了真心不遍及无情之物的说法。《坛经》中就明确地说“无情无佛种”,神会也大力倡说“无情无佛性”。《神会语录》第三十载:“问:佛性遍一切处?答:佛性遍一切有情,不遍一切无情。”慧能与神会之所以反对无情有性,就是因为他们是以觉性、悟性来释真心、或佛性,故无情之物不具真心佛性。这也导致在修证中注重“明心见性”,“欲求佛道,须悟此心”的顿悟法门,在方法论上体现为消用见体而得涅槃。慧能及菏泽宗虽然也讲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而得涅槃,但涅槃与世间终有一层之隔而未能彻底融为一体。后期禅宗由于主张真心遍在、无情说法,注重“性白天然,不假雕琢”,随顺世间任运而行,所以就体现出在生活中行禅的自然主义的禅风。很显然,后期禅宗更能彻底地肯定现实世界,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性,强调不离开现实世界去求禅悟和禅境,将禅境和现实世界融为一体,将生死与涅槃合而为一,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圆融无碍。同时,后期禅宗也将佛教禅宗彻底世俗化、生活化,而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超越现实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一、佛教典籍
  1.《杂阿含经》,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2.《中阿含经》,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3.《长阿含经》,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4.《增一阿含经》,《佛藏要籍选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大毗婆沙论》,《大正藏》第27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版。
  6.《顺正理论》,《大正藏》第29册。
  7.《俱舍论》,《大正藏》第29册。
  8.《阿毗昙心论》,《大正藏》第28册。
  9.《异部宗轮论》,《大正藏》第49册。
  10.《异部宗轮论述记》,江西刻经处校刊(民国元年)。
  11.《成实论》,《大正藏》第32册。
  12.《中论》,龙树撰,《佛藏要籍选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3.《大智度论》,龙树撰,《大正藏》第25册。
  14.《百论》,提婆撰,《大正藏》第30册。
  15.《十二门论》,龙树撰,《大正藏》第30册。
  16.《解深密经》,《大正藏》第16册。
  17.《辨法法性论》,弥勒撰,《大藏经补编》第9册。
  18.《瑜伽师地论》无著撰,《佛藏要籍选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9.《成唯识论》护法等撰《佛藏要籍选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0.《辨中边论》,世亲撰,《大正藏》第31册。
  21.《大乘百法明门论》,世亲撰,《大正藏》第31册。
  22.《唯识三十论颂》,世亲撰,《大正藏》第31册。
  23.《摄大乘论本》,无著撰,《大正藏》第31册。
  24.《摄大乘沦释》,世亲撰,《大正藏》第31册。
  25.《佛地经论》,亲光撰,《大正藏》第26册。
  26.《成唯识论述记》,窥基撰,《大正藏》第43册。
  27.《成唯识论学记》,(新罗)太贤撰,支那内学院刊(民国21年)。
  28.《大乘法苑义林章》,窥基撰,《大正藏》第45册。
  29.《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
  30.《胜鬓经》,《大正藏》第12册。
  31.《究竟一乘宝性论》,《大正藏》第31册。
  32.《佛说不增不减经》,《大正藏》第16册。
  33.《鸠摩罗什法身大义》,《大正藏》第45册。
  34.《高僧传》,梁释慧皎著,汤用彤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35.《出三藏记集》,梁僧佑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
  36.《名僧传钞》,(日本)宗性抄,金陵刻经处版。
  37.《肇论》,僧肇撰,《大正藏》第45册:
  38.《弘明集》,梁僧枯著,《大正藏》第52册。
  39.《广弘明集》,梁僧佑著,《大正藏》第52册。
  40.《注维摩诘经》,罗什、僧肇、道生等注,《大正藏》第38册。
  41.《妙法莲华经疏》,竺道生撰,《卍续藏经》第150册,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再版。
  42.《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册。
  43.《法华玄义》,(隋)智颉撰,《大正藏》第33册。
  44.《金光明经疏》,(隋)智颇撰,金陵刻经处版。
  45.《妙法莲华经文句》,(隋)智颉撰,《大正藏》第34册。
  46.《维摩经玄疏》,(隋)智颉撰,《大正藏》第38册。
  47.《观音玄义》,(隋)智颉撰·,《大正藏》第34册。
  48.《摩诃止观》,(隋)智颉撰,《大正藏》第46册。
  49.《四教义》,(隋)智颉撰,《大正藏》第34册。
  50.《四念处》,(隋)智颉撰,《大正藏》第46册。
  51.《大般涅槃经玄义》,(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