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教的涅槃思想 >

第49章

佛教的涅槃思想-第49章

小说: 佛教的涅槃思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慧能就一再强调,佛并不是外在于人、具有无边法力的神,而只是人的内在本性的体现者,是现实中的理想人格。《坛经》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见自本性,即得出世。”这就是说,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成佛的内在根据,就是佛的本性,成佛并不是成就外在的人格化的神,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佛。众生只要认识自我,回归本性,当体成佛。慧能认为,传统的大乘佛教中所谓三种佛身,其实就是现实的色身生命的升华,其本性即是众生人人本具的法性(自法性,心性),所以不可离色身别求佛身。而佛教所说归依三身佛,实际上只是在众生心地上作功夫,祛除妄念而明心见性。众生若能如此,则“此三身佛,从自性上生”。
  慧能将外在于人的具有无边神力的佛身落实在众生现实的生命之中,打破了长期存在于佛教界的偶像崇拜,使佛由高高在上、法力无边的神灵又重新回到了人自身。既然佛由高不可攀的神龛降到了世俗世界人的地位,那么所谓净土佛国、涅槃世界也就不在众生世间之外,而只是众生心性觉悟的结果,或者说是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超化的结果。慧能《坛经》中明心见性,佛法在世间的理论淡化了佛教作为宗教信仰的神圣性,实现了宗教的世俗化,这为禅宗赢得了更多的信徒与拥护者,为日后取代佛教其他各宗派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打下了基础。
  五、真心遍在,任运自然    —
  慧能以后,禅宗又沿着世俗化、人间化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出现“随缘任运、纯任自然”的自然主义禅风。后期禅宗主要有石头宗、洪洲宗。其中,石头宗又分为出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宗。洪州宗又分为出沩仰宗、临济宗。后期分化出的禅宗学派,史称五家宗派,它们皆来自于慧能南宗禅。
  慧能以现实心统一了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认为直指心源、顿悟见性即是成佛得涅槃,并反对住心看净之渐修沦,而主张行住坐卧皆是禅,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肯定了人世间存在的积极性、合理性,消解了佛教作为一门宗教的神秘性,将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涅槃佛界拉人众生世间,实现了佛教的世俗化、人间化。后期禅宗则沿着慧能禅宗明心见性的主体性与世俗化的方向,继续从心解脱的角度来讨论世间即涅槃问题。同意能及其弟子神会所创菏泽宗一样,后期禅宗也讲真心。慧能和神会菏泽宗是以众生具有的本觉灵知为真心,属于个体现实心的概念,后期禅宗虽然也讲真心,但是对真心的理解发生了转向,由早期个体的现实心转而成为具有宇宙本体意义的宇宙心。若从存有论角度来说,这是以宇宙真性来说心,以宇宙存有的真性来淹没主体。这与慧能禅宗以心来说性,以主体心来彰显存有的思路是不同的。
  石头宗希迁在向弟子介绍自己的法门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
  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
  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希迁认为,自心(真心)是离断常、性非垢净的绝对本体,但它又非是抽象的本体,而是“湛然圆满”、“应用无方”,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与创造性,它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本源。人若能知真心则无所不备,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希迁十分欣赏僧肇《涅槃无名论》中的“会万物以成已者,其唯圣人乎!”并感叹道:“圣人无己,靡所不已。法身无量,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一,孰云去来!”在希迁看来,所谓万物一体之境,实际上就是“汝能知之,无所不备”的真心显现的境界。达此境界也就是证得涅槃。
  石头希迁并不认为真心是灵觉心体,而主张宇宙万物皆是真心的妙用,希迁在《参同契》中就说:“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灵源,,即心源,“枝派”是物,万物是灵源所流溢,是灵源所显现。由此,心物一体,心物贯通。石头宗主张,不应离万物而觅真心,而应在宇宙万物之中体验真心,证得涅槃。文益禅师就说:“古圣所见诸境,唯见自心。”法眼宗人则提出“见色便见心”的命题。
  由于主张心物一体、色心不二,所以法眼宗人大力提倡心性自然、一切现成、心是一切的思想。德韶禅师即说:“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地藏桂琛亦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真心的妙用显现,所以一切都是禅境、佛境。文益禅师就说:“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这是进一步彰显了自心即佛境、不可于自心外求佛境、证涅槃的主张。
  文益弟子德韶写了一首偈:“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意思是说,当禅修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就达到心物不二、万物一体的境界,对他而言,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真心的流溢,人随处皆是禅境,世间无非就是涅槃。    
  与石头宗从心物关系的角度论述涅槃思想不同,洪州宗是从整体现实心的角度来论述涅槃。洪州宗提出“平常心是道”的命题,来表述禅宗的“即心即佛”说。何谓“平常心是道”?马祖道一说:  …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
  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
  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
  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
  用,不出法界。
  所谓“平常心”,简单地说,就是指随顺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之心,即“饥来即食,困来即眠”的“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之心。它是指众生日常现实心,具有天然性、现实性的特征,它就体现在众生行住坐卧的日常行为之中。表现在日常行为中的平常心就是道,就是禅。南泉普愿有一首颂,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持心
  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闲事持心头”即是指平常心,以平常心观照宇宙万物,随顺自然就能于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以及风花雪月等具体的物象当中随处见道。
  所谓道,就是指无所不在的真心,平常心即道换句话说就是平常心即真心。但是准确地说,平常心只是真心(道)的随缘妙用。所谓平常心即道,乃是即用而显体。马祖道一说:
  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
  妙用,妙用尽是自家。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
  自家体。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
  解脱,解脱者即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
  不思议用,不待时节。
  行住坐卧等一切日常行为,乃至一切自然的存在事物皆是平常心的表现,而这也即是真如(真心、道,或者说是佛性)的妙用。道一引用僧肇“立处即真”来说明众生的现实心灵全体都是真实,众生的日常行为都是真心本体的妙用。而黄檗希运则明确指出本源清净真心与见闻觉知不即不离,以说明真心与平常心之间的体用不二。他说:
  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
  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
  明遍照。……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
  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礼解,亦
  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离见闻
  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见闻觉知即是众生现实的平常心,实际上也就是真心、道的随缘妙用,所谓“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此即“性在作用”之说。在这里,真心是体,见闻觉知是用。体用之间不即不离,圣者须于用处见体,也就是于见闻觉知之妙用处见真心本体。
  由于主张“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真心),所以洪州宗强调无须向外寻求,而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过洪州宗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慧能及菏泽宗有所不同。慧能及菏泽宗主张直指本觉心体而成佛,而洪州宗则强调从现实生活、日常行为,乃至宇宙万物之中去证悟佛境,也就是强调从真心(道)的大用方面来彻悟本体真心,于现实世间获得解脱。如果说慧能禅重视对心性本体的探讨而把涅槃佛境建立在心性本体的证悟上,那么洪州宗则突出整个心灵的现实作用,重视在心性的现实作用中来获证解脱涅槃。洪州宗比慧能及菏泽宗更具有生活化、世俗化的特征,更能体现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不二的佛教圆融旨趣。
  虽然石头宗与洪州宗对心的问题的具体论述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把真心看作具有本体意义的宇宙心(宇宙的绝对真性),将宇宙万物、现实世间都看作是真心(宇宙真性)显现的随缘妙用,强调一切现成无非禅境,主张在宇宙万物、现实世间来体会那无所不在真心本体。这都是后期禅宗在心的问题上不同于慧能禅宗之处。在慧能禅宗看来,真心是本觉灵知,所以众生能顿断烦恼而明见心性,证得涅槃。这在大的方向上属于消用归体,以见心体为解脱,(但实际上,慧能禅宗力图以无执心来消解真心本觉的实体性)。而后期禅宗由于主张真心是宇宙真性、万物本源,所以否认离用觅体,而主张即用见体,在宇宙万物之中,在人们的行住坐卧之中去把握那无所不在的真心本体,体会那不可思议的禅境。这无疑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宇宙万物皆是禅境,现实世间无非涅槃。
  由于主张真心是无所不在的宇宙本体(绝对真性),宇宙万物只是真心的随缘妙用,所以后期禅宗就力倡道在万物之说。道,即禅,即佛性。道在万物之说也即宇宙皆禅、无情有性之意。最早提出道在万物学说的是慧能以前的禅师牛头宗法融。法融就说过:“大道冲虚,幽微寂寞”,“虚空为道本”。这显然是借用老庄哲学中的道的概念来指称禅境。法融所说的虚空大道,也就是指无限、遍在的宇宙绝对真性(本体)。法融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道的体现。如《绝观论》载:“缘门问曰:‘道者,为独在于形灵之中耶?亦在于草木之中耶?’人理曰:‘道无所不遍也。”’山又载:“问曰:‘若草木久来合道,经中何故不记草木成佛,偏记人也?’答曰:‘非独记人,亦记草木。经云:于一微尘中,具含一切法。又云:一切法亦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如无二无差别。”’既然道在万物,所以一切事物都能成佛,都具涅槃性。道在万物之说又可称作“无情有性”。后期禅宗也主张道在万物、无情有性之说。这一方面是来自于牛头宗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后期禅自身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在后期禅宗看来,真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个本体意义上的宇宙心,也即无限遍在、绝对真实的禅、道,所以就必然会得出道在万物、无情有性的结论。
  《景德传灯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