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取,能够离断对它们的贪爱,这样的人,心能得解脱,他竞能超越对生老病死的
恐怖。”
当时,诸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27 越生老病死布
…
28 远离烦恼得自在
'03' 爱喜即苦
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
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29 爱喜即苦
…
30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一0、大正本七、佛光版七
如是我闻:
-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
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
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爱喜色的现象的人,就是爱喜苦;因为色的本质
是无常、苦、变易不定的,所以爱喜色必然产生苦。爱喜苦的人,就会陷溺在
苦境之中不得解脱。同样地,爱喜受、想、行、识的现象的人,就是爱喜苦;
因为受、想、行、识的本质是无常、苦、变易不定的,所以爱喜受、想、行、
识必然产生苦。爱喜苦的人,就会陷溺在苦境之中不得解脱。”
“诸比丘!不爱喜色的现象的人,就是不爱喜苦;不爱喜苦的人,就不会
陷溺于苦境之中,而得到解脱。同样地,不爱喜受、想、行、识的现象的人,
就是不爱喜苦;不爱喜苦的人,就不会陷溺于苦境之中,而得到解脱。”
当时,诸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31 爱喜即苦
…
32 远离烦恼得自在
'04' 正向灭尽
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
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
于现在色生厌、离欲、正向灭尽。
33 正向灭尽
…
34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一一、大正本八、佛光版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1如是观者,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
想、行、识无常,况现在受、想、行、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
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会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过去的、未来的色的现象,都是无常的,何况是
现在的色的现象,也是无常!圣弟子如是观察色无常,便不会顾念过去的色,也
不会欣慕未来的色,对于现在的色产生厌离、远离欲贪、正向灭尽对色的欲贪。
同样地,过去的、未来的受、想、行、识的现象皆无常,何况是现在的受、想、
行、识的现象,也是无常!圣弟子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便不会顾念过
去的受、想、行、识,也不会欣慕未来的受、想、行、识,对于现在的受、想、
行、识产生厌离、远离欲贪、正向灭尽对受、想、行、识的欲贪。”
当时,诸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注释'
1 圣弟子:闻佛声教,而如说奉行者。
35 正向灭尽
…
36 远离烦恼得自在
'05' 不住颠倒
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
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
37 不住颠倒
…
38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一九、大正本一三、佛光版一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
则有染着。如是众生于受、想、行、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于受、想、行、
识;以众生味受、想、行、识故,彼众生染着于受、想、行、识。”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
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受、想、
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受、想、行、识。”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色;以色于众生有
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
不应出离于受、想、行、识;以受、想、行、识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
离于受、想、行、识。”
“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
诸天、若魔、若梵,沙门1、婆罗门2,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
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4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
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
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39 不住颠倒
…
40 远离烦恼得自在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如果众生不贪着色的滋味,就不会被色所染着;
正因为众生对于色的滋味多所贪着、执取,所以就会染着于色,不知色是因缘
和合,无常、变易不定、无可抓取,故于无明中追逐流转。同样地,如果众生
对于各种感受、想法、无明冲动与妄想分别,知其无常、变易不定、无可抓取,
而不贪着其滋味,他就不会染着其中而为其左右;正因为众生皆喜于其味、贪
着其乐,所以,染着其中而随业流转。”
“诸比丘!如果这无常的色,不会对众生造成过患,众生就不会对色生起
厌离的心;正因为色无常、变易不定,想抓取亦不可得,故会带来各种的苦患
与烦恼,众生知其过患,所以对色生起厌离的心。同样地,如果受、想、行、
识不会对众生造成过患,众生就不会对其生起厌离的心;正因为受、想、行、
识是因缘和合,六根触境所显的相,无常、变易不定、不可抓取,想抓取亦不
可得,故会带来各种苦患与烦恼,众生知其过患,所以对其生起厌离的心。”
“诸比丘!如果众生不可能从色的束缚中脱离而得自在,那么,众生就不
必修行以解脱色的束缚;正因为众生若能如实知色味不可贪着,而精勤修行离
舍之道,故能出离色的系着而得自在。同样地,如果众生不可能从受、想、行、
识的束缚中脱离而得自在,那么,众生就不必修行以解脱受、想、行、识的束
缚;正因为众生若能如实知其无常、变易不定,知其患故不贪其味,而精勤修
行离舍之道,故能出离其的系着而得自在。”
“诸比丘!如果我对于色、受、想、行、识这五受阴,不如实知其滋味、
过患、与出离之道,我在诸天界、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各种天、人存
在的境界,就没有办法解脱、出离,将永住于颠倒妄想之中,当然也不可能自
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诸比丘!我因为如实知见这五受阴只是六根触境所显的相,皆是因缘和
合、无常变易,深知其滋味、过患、与出离之道,所以舍离自在,故我于诸天
界、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各种天、人存在的境界,自知自证解脱,出
离、解脱各种的结使与系着,永远不会再住于颠倒妄想之中,也能自证得无上
41 不住颠倒
…
42 远离烦恼得自在
正等正觉。”
当时,诸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注释'
1 沙门:古印度时,反婆罗门教的各派出家人,通称沙门。后来才专指佛
教僧人。
2 婆罗门:印度的第一种姓,掌宗教事务,为古印度知识的垄断者。婆罗
门实义为净行者,能见真谛,解脱生死。但当时一般婆罗门,大多有名无实。
3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高的佛果,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完全觉悟的生
命状态。
4 如实知:正确了知事物之实相。
06 不随使死
随使使、随使死者,为取所缚。
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43 不随使死
…
44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二一、大正本一五、佛光版一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1,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
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
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学道,为究竟无上梵行
2,现法3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说此言:云当为我略说法要,
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如是说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若随使使者,即随
使死4;若随使死者,为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
则于取解脱。”
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5! ”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世尊!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
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为取所缚。世尊!
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
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世
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随
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
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比丘!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
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
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45 不随使死
…
46 远离烦恼得自在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在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
逸。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
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即成罗汉6,心得解脱。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名比丘,来拜访佛陀,他对佛陀行了最恭敬的稽首礼之后,站在
一边,禀告佛陀说:“善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