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

第21章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21章

小说: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
说!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
    佛告比丘:“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比丘白佛:“善哉!世尊!欢喜随喜,今复更问:世尊!有二阴相关3耶?”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犹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于未来得如是色、如
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是名比丘阴、阴相关也。”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名阴?”
    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
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阴,是名为阴。受、想、行、识,亦
复如是。如是比丘!是名为阴。”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何因、何缘名为色阴?
何因、何缘名受、想、行、识阴?”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所以者何?诸所有色阴,彼一切
悉皆四大、缘四大造故。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所

289 阴阴相关

290 远离烦恼得自在

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触缘故。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
所以者何?若所有识,彼一切名色缘故。”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
色离?云何受……。想……。行……。云何识味?云何识患?云何识离?”
    佛告比丘:“缘色生喜乐,是名色味。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
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若缘受、想、行、识生喜乐,是
名受、想、行、识味。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想、行、
识患。于受、想、行、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想、行、识离。”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云何生我慢?”
    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
见我、异我、相在:于此生我慢。”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得无我慢?”
    佛告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不于受、想、行、识,
见我、异我、相在。”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更有所问:何所知、何所见,疾4得漏尽?”
    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
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疾得漏尽。”
    尔时,会中复有异比丘,钝根无知,在无明壳,起恶邪见,而作是念:若无
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于此众中,若有愚痴人,无智
明5,而作是念:若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作无我业,谁当受报?如是
所疑,先以解释彼。云何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291 阴阴相关

292 远离烦恼得自在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
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
我所,如是见者,是为正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便修厌,厌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那时,世尊于午后,从禅坐中出来,在众多比丘之前,将坐卧具铺在地上坐
下,告诉诸比丘:“有五受阴。那五种呢?就是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位中站起来,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
掌禀告佛陀:“世尊!您所说的五受阴,是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吗?”
    佛陀告诉比丘:“你坐下来问,我会为你说明。”
    那比丘向佛行礼后,回到座位上,禀告佛陀:“世尊!这五受阴的根源是什
么?因何聚集?因何而生?因何轮转不休?”
    佛陀告诉比丘:“这五受阴,欲贪是它们的根源。因为有欲贪,所以它们聚
集起来;因为有欲贪,所以产生抓取;因为有欲贪,所以它们阴阴相续、轮转不
休。”
    那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明,欢喜随喜,禀告佛陀:“世尊!这么说来,五阴就
是抓取的现象,这样的说法很胜妙!现在再问:世尊!那么,阴就是抓取吗?或

293 阴阴相关

294 远离烦恼得自在

者,五阴与抓取完全不同呢?”
    佛陀告诉比丘:“并不是说五阴就是抓取,也不是说五阴与抓取完全无关;
对五阴的现象有欲贪的话,就是五受阴。”
    比丘禀告佛陀:“很好!世尊!我欢喜随喜,再有所问:世尊!阴与受阴有
什么关连吗?”
    佛陀告诉比丘:“是的!阴与受阴两者之间有关连。譬如有一人作这样的思
惟:我将于未来得到那样的色、受、想、行、识,这时,当下的五阴就与未来的
五阴互相作用;而且,当下的五阴之间,彼此又互相影响,产生关连。这就叫做
阴、阴相关。”
    比丘禀告佛陀:“世尊的说法很胜妙!我欢喜随喜,再有所问:世尊!什么
是阴?”
    佛陀告诉比丘:“所有色的现象,仿佛过去、仿佛未来、仿佛现在,仿佛内、
仿佛外,仿佛粗、仿佛细,仿佛好、仿佛丑,仿佛远、仿佛近,这一切总称为阴;
受、想、行、识的现象,也是这样。像这样,比丘!这就称之为阴。”
    比丘禀告佛陀:“世尊的说法很胜妙!我欢喜随喜,再有所问:世尊!是什
么因、什么缘,而有色阴?是什么因、什么缘,而有受、想、行、识阴?? ”
    佛陀告诉比丘:“因缘于地、水、火、风四大的,称为色阴。为什么呢?所
有色的现象,一切都因缘于地、水、火、风,以及由地、水、火、风的因缘所造。
而缘于六根与六尘的接触,产生了感受、想法、意思冲动,称之为受阴、想阴、
行阴。为什么呢?所有的受、想、行,皆缘于六根触境而产生。缘于名色而有识
阴,为什么呢?所有的识阴,皆缘于名色的抓取而产生。”
    比丘禀告佛陀:“世尊的说法很胜妙!我欢喜随喜,再有所问:什么是色的
滋味?什么是色的过患?什么是色的出离?什么是受、想、行、识的滋味?什么
是识的过患?什么是识的出离?”
    佛陀告诉比丘:“由于对色的现象产生欲贪,追逐、抓取色,而产生喜乐,
这就是色的滋味;色的现象是无常、苦、变易不定的,抓取不得,必然产生恼患;

295 阴阴相关

296 远离烦恼得自在

如果对于色的现象,能够调伏欲贪、离断欲贪、超越欲贪,就没有抓取,没有有
续的冲动,这就是出离,不再随色流转。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道理。”
    比丘禀告佛陀;“世尊的说法很胜妙!我欢喜随喜,再有所问:世尊!为何
会产生我慢?”
    佛陀告诉比丘:“愚痴无闻凡夫,在色的现象中,认为色是我、是我的、是
恒常不变的相;在受、想、行、识的现象中,认为受、想、行、识是我、是我的、
是恒常不变的相!我慢从此产生。”
    比丘禀告佛陀:“世尊的说法很胜妙!我欢喜随喜,再有所问:世尊!要如
何才能够灭除我慢?”
    佛陀告诉比丘:“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的现象,只是缘于四大及四大所造,
是无常、苦、变易不定的,它不是我、不是我的、不是恒常不变的相;受、想、
行、识,只是六根、六尘触境中的显相,它们都不是我、不是我的、也都不是恒
常不变的相。有这样的知见,就可以灭除我慢。”
    比丘禀告佛陀:“世尊的说法很胜妙!再有所问:有什么样的知见,可以很
快地断除所有的烦恼?”
    佛陀告诉比丘:“所有色的现象,仿佛过去、仿佛未来、仿佛现在,仿佛内、
仿佛外,仿佛粗、仿佛细,仿佛好、仿佛丑,仿佛远、仿佛近,一切都是四大及
四大因缘所造,不是我、不是我的、不是恒常不变的相;受、想、行、识的现象,
只是六根、六尘接触时的显相,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的、不是恒常不变的相。
有这样的知见,就不会生起贪欲、抓取,停了有续的冲动,便能断除所有的烦恼。”
    当时,在会中有另外一名比丘,钝根无知,在无明的覆盖之下,生起了邪恶
的知见,起了这样的心念:既然一切现象中都无我,那么造了任何业行,于未来
世,是谁要去承受那些业报呢?
    那时,世尊知道那名比丘心中的念头,于是告诉诸比丘:“如果在此座中,
有愚痴人,因为无智、无明而产生这样的心念:如果色、受、想、行、识的现象
中都无我,那么造了任何业行,谁应当承受那些业报呢?对于这样的疑惑,我先

297 阴阴相关

298 远离烦恼得自在

作解释。比丘!你们认为如何?色的现象是常、还是无常?”
    答言:“无常,世尊!”
    “如果是无常,那么是苦吗?”
    答官:“是苦,世尊!”
    “如果色是无常、苦、变易不定的现象,多闻圣弟子,难道会认为色是我、
是我的、是恒常不变的相吗?”
    答言:“不会,世尊!”
    “受、想、行、识的现象,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比丘!所有色的现象,
仿佛过去、仿佛未来、仿佛现在,仿佛内、仿佛外,仿佛粗、仿佛细,仿佛好、
仿佛丑,仿佛远、仿佛近,一切色都不是我、不是我的,这样的知见,就是正见。
受、想、行、识的现象,也是同样的道理。”
    “多闻圣弟子,如此观察,知见五受阴无常,不可抓取、不坚固,便知道修
习厌离五受阴。得厌后,离断欲贪,停止一切抓取,没有有续的冲动,得心解脱、
慧解脱,完全知见到解脱后的境界:我所有会生起各种烦恼的因都已断尽,清净
的身、口、意行已经建立,心意识已经完全明觉、坚固、不动摇,自知此后不再
承受有续的冲动而轮转不休了。”
    佛陀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生起各种烦恼,心得解脱。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注释'

1 何根何集何生何转:或作“何根何集何生何触”,依印顺本改。
2 欲转:或作“欲触”,依印顺本改。
3 二阴相关:指阴与受阴相关,或指受阴与受阴之间相关。
4 疾:原本作“尽”,依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