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老死的现象。
什么是老死灭如实知?如果生命现象停了、灭了,老死的现象也随着停了、
灭了。
什么是灭除老死现象的方法?是八正道。经由正见所得的了解,对照自身内、
外的经验,思惟生命的实相,当可发现所谓的老、死,只是不断在无明、爱、取、
行、业的流转当中的一些现象,如果对这些现象没有自觉、不知增上,就会继续
不断经验老、死,继续受苦。如果对这些现象心生警觉,思惟离苦之道,开始试
着从八正道去学习、增上,相信很快的会得知、经验到八正道确实是离苦之道,
渐渐离苦、渐渐趣进离苦之后的喜悦,越加产生更大的信心和动力去经验人生最
281 圣弟子直见成就
282 正见缘起断生死
后一次的老、死。最后永断喜贪、断除了再生的因缘,老、死的现象就永灭了,
应如实知。
多闻圣弟子,对老死的现象,老死的产生、聚集,老死的灭,灭除老死的方
法,都如实知。这样的多闻圣弟子,就是具备完全正确的知见,能够直接照见实
相,对于生命能够完全净化觉醒确信不疑,因此将生命导入正法,领纳正法的法
义、法味,证悟正法而究竟解脱。
同样的,多闻圣弟子,对于以下现象也都如实知
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因为有身而显现的生命现象;
有:心意识内在一种想要继续存有下去的冲力;
取:对所贪爱的现象想要抓取的冲力;
爱:对现象认同、黏着;
受:对触境的反应、感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触:根、尘、识三者具足时的作用、状态;
六入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对外接收· 反馈讯息的管道;
名色:身、心现象,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受阴;
识:心意识、业识;
行:心意识内在的无明冲力。
什么是对于以上现象的产生、聚集都如实知?
‘生命现象’是因为‘有续的冲力’而产生的,业识当中有一种想要继续下
去的冲力,促成业识住胎、受生、得身,而有生命现象。如果有续的冲力一直存
在,生命现象就继续不断(聚集),一生又一生。
‘有续的冲力’是因为‘抓取’而产生的,业识一直处在抓取的状态就形成
有续的冲力,抓取不停,有续的冲力就聚集了。
‘抓取’是因为‘贪爱’而产生,有贪爱就会想要拥有,就产生想要取得的
冲力抓取。
‘贪爱’是因为‘感受’而产生,在感受时如果对感受产生认同、黏着,就
283 圣弟子直见成就
284 正见缘起断生死
形成贪爱。
‘感受’是因为有‘接触’而产生,感受是接触时的一种反应,所以有接触
才有感受。
‘接触’是因为有‘六入处’而产生,接触是六入处(根)、尘、识三种现象
和合时的状态,只要缺少其中一种就不会形成接触。
‘六入处’是由‘名色’产生的,譬如受精卵慢慢成长为胎儿,就有眼、耳、
鼻、舌、身、意六种和外境互动的管道。
‘名色’是因为有‘识’而产生,譬如受精卵,因为有无明业识的认同、住
着,才成长为名色。名色依四食而存在,其中包含识食。
‘识’是因为有‘行’而产生,此处所言识的产生是指现行。因为识内在有
一种无明冲力,识内蕴的种种业行才会现行。
什么是对于以上现象的灭如实知?
有灭则生灭:想要继续下去的冲力灭了,业识没有认同何物,就没有住胎、
受生,生就灭了。
取灭则有灭:不断抓取的冲力灭了,心意识是寂静的状态,自然没有想要继
续下去的冲力。
爱灭则取灭:贪爱灭了,就是没有认同、没有要拥有什么,所以没有抓取。
受灭则爱灭:没有感受或对感受没有认同,则贪爱不生。
触灭则受灭:没有接触或接触时是明触、无所取着,感受只是一种生灭变异
的现象,对心意识而言不生干扰,所以受灭。
六入处灭则触灭:没有六入处就没有接触,或者六入处都在没有取着的状态
(六根清净,安住明界),纵有接触也是无所取着的明触,所以触灭。
名色灭则六入处灭:没有身、心现象,自然不会有六入处。或者,名色在寂
灭状态虽有六入处,六入处也是无所取着,所以六入处灭。
识灭则名色灭:没有识的认同、住着,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名色。因为没有识
的名色,只有物质现象,是无法存活的。
285 圣弟子直见成就
286 正见缘起断生死
行灭则识灭:无论心意识当中有多少业行、业报未了,只要行(无明引生的
冲动)灭,心意识是寂灭、如如不动的状态,所有未报的业行都成无效业。因为
没有无明冲动、识不再有认同与取着,所以它们不会现行、不再产生作用,所以
行灭则识灭。
圣弟子对行如实知,对行的产生、聚集,行的灭,行灭的方法如实知。
什么是行如实知?行有身体的行为动作,口的行为语言,意思的行为
忆念。无论身、口、意都是内在先有一种冲动:想要、想要,……这就是行。有这
个冲动,就同时引动心意识当中相关的某些习性习气,或称为业,作认识、判断、
分别,才转化成当时的动作、语言、忆念,所以在没有自觉时,一切身、口、意
的行为都和业识相关,更根本的原因则是这一切都是无明冲动‘行’所引生
的,如实知。
什么是行集如实知?有无明所以有行,无明是对生命现象的无知不知生
命是何物,不知生命的因缘果报,不知生命的苦、苦集、苦灭、苦灭之道。因为
对这些现象都不如实知,心意识就如同在昏暗当中,呈现不安稳、躁动的状态。
所以说,有无明就会产生无明冲动,如实知。
什么是行灭如实知?无明消失,成为明觉,无明冲动就灭。如果知道生命现
象是因为无明产生贪爱、抓取,造作种种身、口、意行所产生的果报;如果知道
有身就有种种苦、苦产生的因、苦灭的状态、苦灭的方法;如果愿意在有这些正
知见之后,坚定的走在灭苦之道断除一切贪爱、抓取,因为有正知见又永断贪爱
的心意识,就是已破除无明成为明觉,一切因为无明引生的冲动也就灭了,如实
知。
什么是苦灭的方法如实知?是八正道。一般凡夫遇到苦只会逃避、对抗,接
着贪爱、抓取其他的人、事、物企图转移目标,结果是一再的失败、受苦,这就
是无明。而八正道的正见,则是破除无明的首要条件,没有正知见,所有的离苦
之道都是空谈,甚至不知有离苦的可能。确知生命的实相因缘果报、苦、集、
灭、道的人,很自然会将生命导向离苦之道。在学习当中最大的阻碍,在于对抗
287 圣弟子直见成就
288 正见缘起断生死
业识习性的贪爱,所以于身、受、心、法四处,精勤方便,正知、正念,是非常
重要的课题,这样的人正语、正业、正命就变得自然而然。在八正道上,戒、定、
慧是同时并修的,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增益。只要有坚固的正志,八正道绝对是
一条轻松的、愉快的离苦、灭苦之道。如实知。
摩诃拘絺罗!这样的圣弟子,对行如实知,行集、行灭、行灭的方法如实知,
就是具备完全正确的知见,能够直接照见实相,对于生命能够完全净化觉醒确信
不疑,因此将生命导入正法,领纳正法的法义、法味,证悟正法而究竟解脱。”
尊者摩诃拘絺罗再问尊者舍利弗:“确有此法,还有其他的吗?”
尊者舍利弗答:“摩诃拘絺罗!你究竟在追求什么?你总不可能穷究所有的
论点。如果圣弟子断除无明成为完全明觉的生命状态,还需要追求什么吗?”
此时,二位修学正道的修行人,在共同讨论各种法义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
禅修处。
'提要'
在佛法的修行上,所谓“见具足,直见成就,成就于佛不坏净,来入正法,
得此正法,悟此正法”,可以代换为“具足知见四圣谛,如实知见四圣谛,于四圣谛
不坏净信,入四圣谛、得四圣谛、悟此四圣谛”。也就是
在身行、口行、意行中,如实知见四圣谛;
在粗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中,如实知见四圣谛;
在欲爱、有续的冲动、无明烦恼中,如实知见四圣谛;
在十二缘支的每一缘支中,如实知见四圣谛;
在六根触境生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六想身、六思身的每次根、尘、识
的聚散中,如实知见四圣谛;
在色、受、想、行、识五阴及其相续流转中,如实知见四圣谛;
亦即,在行、住、坐、卧,在每个境界的起心动念中,如实“知苦、断集、
289 圣弟子直见成就
290 正见缘起断生死
证灭、修道”,乃至于四圣谛念念无间断,自知自证心解脱、慧解脱而不受后有。
听闻佛法,了解法义,是修行的第一步。但是佛法修行的重点,不在穷究经
论,而是于身、受、心、法四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正思惟四圣谛,离断,
无明,成为完全觉醒的生命状态。在生活中坚定实践八正道,才能断集、灭苦。
【第廿一篇】
法次法向
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
如是生……乃至行,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
291 法次法向
292 正见缘起断生死
'经文' 印顺本因缘相应五四经、大正本三六四经、佛光版三六三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谓法次法向。诸比丘!云何名为法次法向?”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惟愿为说!诸比丘闻
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
生……乃至行,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诸比丘!是名如来施设法
次法向。”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如来所教授的解脱道,有依法修行的次第及导向。
比丘们!什么是法的次第及法的导向呢?”
诸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亲自发现、了悟一切现象的因、缘、果、报、苦、
集、灭、道,是法的根本;世尊自修自证成为完全明觉的生命状态,是法的见证;
世尊为众生开示、宣说解脱道,是法的依止。善哉世尊!请为我等说法,诸比丘
闻法之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诸比丘:“如果比丘在老死的现象当中,思惟观察:人生一定有老病
死,老病死都是苦,因此对老病死产生厌离,希望脱离老病死之苦。再思惟观察:
产生老病死的原因,是因为有生命现象、有身,之所以会受生、得身,是因为对
293 法次法向
294 正见缘起断生死
生命有贪爱,造作了种种相应于人界的业行所引生的,所以离断所有的贪爱,就
可以不再受生、得身,断除老病死之苦。
(生厌、离欲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