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文学史-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炼,他的描写象水墨画一样,以寥寥的几笔勾画出生动的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脂。因此,他在近代日本文学中是一位颇具特色颇有影响的作家。
有岛武郎(1887…1923)是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对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具有敏锐的洞察力。191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一个女性》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描写一个年轻的女子早月叶子不满于封建家庭的束缚,勇敢地冲出家庭的牢笼,在社会上寻求个性解放的出路。她只凭自己的个性和本能反抗所憎恶的不平世道,反而被畸形的日本资本主义社会所吞噬,最后抱病而终,表现出日本知识妇女寻求个性解放的悲剧。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日本资本主义道德文明的虚伪,为日本妇女不幸的遭遇鸣出不平。它是一部日本近代现实主义杰出之作。有岛武郎著名作品还有《该隐的后裔》和《诞生的苦恼》。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一位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早期创作取材于历史故事,在绚丽的艺术至上主义外衣下,对近代社会的利己主义卑下风尚作了冷静的剖析。晚年作品转向了对现实的描写,用反语和幽默来调整“大逆事件”以后的日本社会的黑暗。童话小说《河童》(1927)表现出芥川龙之介的出色的讽刺才能。它以虚拟的半妖半人的河童的社会影射当时日本的现实。
大正末年社会矛盾深化,阶级斗争日趋尖锐。有岛武郎和芥川龙之介都对现实社会异常敏感,他们面临阶级矛盾深化、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来临的社会趋势,感到茫然和恐惧;他们怀着内心深刻的矛盾和对未来不安的情绪相继自杀。他们的死标志着近代文学的结束。
与此同时,一些新进的青年作家,探求着新的社会道路和创作道路,他们以激进的思想和出色的作品走向人民,为现代日本革命文学的产生作了准备。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节 夏目漱石
一、生平与创作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明治时期,他创作了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作家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对日本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夏目漱石原名金之助,漱石是他的号。他在明治前一年二月九日出生于江户(东京)。他父亲是没落的世袭名主(注:名主就是管理城镇的地方小官吏。),子女较多。漱石出生后就送到盐田家作养子,他的童年就是在养父家里度过的,很不愉快。他求学时期,深受汉文学的陶冶,十四岁时曾在东京二松学舍学习汉文。此后,他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广泛涉猎。1888年夏,他在第一高等中学预科毕业,升入本科英文科学习。这个时期,他用汉文练习写作,写了不少诗文,收在《本屑录》一书里。他在该书序文中写道:“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文章。……遂有意于以文立身。”
1893年夏目漱石在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并且积极参加正冈子规(注:正冈子规(1867…1902)日本近代诗人、俳句作家,夏目漱石的好友。)的俳句革新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注意向西方学习。1900年夏目漱石被政府文部省派往英国伦敦官费留学。他由于经济困难、入地生疏备受冷遇和歧视。在冷漠、虚伪、无聊的英国社会里,他感到自己就象“在狼群中一只长毛犬一般”,深深体察到以金钱为主宰的“西方文明”社会的虚饰庸俗、尔虞我诈。他无法进入大学,寄居客舍,用读书和钻研英国文学送走孤独的日子。他喜好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尤其倾心斯威夫特、奥斯汀、梅瑞狄斯等作家的作品。同时,他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和科学、内容和形式等问题。以上研究的成果,后来编成《文学评论》(1909)和《文学论》(1907)两部专著。在伦敦“不愉快的两年”的留学生活,对夏目漱石的世界观和文艺观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1903年夏目漱石回国之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任教授兼帝国大学的英文科讲师,从事教学工作,并进行创作。
夏目漱石是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他在诗歌、小说、散文和评论等方面都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其中以小说成就最佳、影响最大。他在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十多部长篇巨著和为数众多的中短篇小说,以锋利的笔触,广泛地再现了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文明社会的丑恶,细致地剖视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利己主义精神世界的卑劣,倾吐了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和深沉的悲愤。
夏目漱石走上文坛时期正值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成为主流的时期,他一反文坛的趋势,抛弃自然主义消积地、纯客观地对现实的描写,在创作中表达理想,伸明道德、伦理的是非观念,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巨大的勇气从事文学创作,在文坛上另辟新径,“用维新志士那种拚个你死我活、虽牺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炽烈精神来从事文学”(《致铃木三重吉书》)。1905年夏目漱石发表的第一部成功作品——长篇小说《我是猫》,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讽刺精神,揭露了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显示出夏目漱石高超的创作才能和艺术造诣,使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1906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哥儿》,它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为基础,描写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哥儿”半年的教学生活,批判了教育界的腐败、恶劣的风气。主人公“哥儿”是个憨厚笃实、颇有正义感的“江户儿”。他妒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由于对学校种种腐败现象进行了斗争,遭到奸诈、狡猾的校长、教务长及其一伙的捉弄和欺侮,最后他联合正直教员堀田,痛打可恶的教务长和图画教员,发泄了自己的愤恨。“哥儿”表现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敢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精神。他虽然勇敢、正直,但对社会缺乏认识,所以,他的反抗带有盲目、幼稚的特点,是一种见义勇为的侠义行为。“哥儿”性格鲜明可爱,深得日本广大读者的喜爱。《哥儿》标志着夏目漱石创作的新发展。以后,他又写出了《一百二十天》和《疾风》等佳作,进一步发展了《我是猫》、《哥儿》对现实批判的精神,对明治以来的“文明开化”作了猛烈的抨击。《一百二十天》描写在山色宜人的阿苏山的山麓上漫步而行的圭君和碌君,他们一面欣赏悦目的景色,一面痛击日本近代文明,要“打倒文明野兽,消灭金钱势力”,要在人们头脑中进行一次“文明革命”。《疾风》塑造了一位怀着极大热情致力于社会改革的志士白井道也先生。他反对“华族”(贵族),痛骂财主,认为日本明治文明“是不见血的地狱”;他在社会上提倡尊重人格、尊重知识的社会理想。作品洋溢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感情和炽热的改革社会的愿望,表现了夏目漱石大胆干预社会生活的勇敢精神。
然而,出身没落的町人家庭的夏目漱石,由于受到东方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受到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唯美主义文学的熏陶,他在痛击时弊的同时,又在创作上表现出一种寻求超脱现世的唯美主义文学倾向。在《幻影之盾》(1905)、《一夜》(1905)等随笔中,表现了一种梦幻、浪漫的美。在1906年所写的《旅宿》里,更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的美的世界。一个脱离社会各种利害关系的画师,来到山青水秀的风景区,寻求没有世俗的“非人情”世界,以“无心和稚心”来尽一个艺术家的“天职”。作品中极力渲染这个风景绮丽的世外桃源,用汉诗、和歌、象征性的警句装点这个美的世界。画师是人生的旅客,他以超然一切的立场写诗作画,用一种“非人情”的感情欣赏一切。这篇作品充分表露了夏目漱石的唯美主义的艺术观点。
现实和梦幻的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交织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之中。但是,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能无视现实的黑暗,不能停止战斗。他说:“只睡在这种小天地里,毕竟无法撼动这个辽阔的人世。”(《致铃木三重吉书》)
1907年夏目漱石离去教职,接受了日本《朝日新闻》的邀请,成为该报的特约作家。他满怀壮志,开始了他的新的创作时期。这一时期第一部作品就是长篇小说《虞美人草》(1907)。日俄战争之后,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社会风尚日趋败坏,当时拜金主义风行,利己主义思想澎胀。作品从道义上有力地谴责了女主人公籐尾的思想和行为;她爱慕虚荣,抛弃义理,追求浮世的荣华,失去了纯贞的爱情,最后以失败和自杀而结束。作品还歌颂了以诚实和真挚为立身准则的甲野和宗近,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作者的道德理想。
1908年到1910年,夏目漱石又接连写了长篇之作《三四郎》、《其后》和《门》,构成探索明治时期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的三部曲。《三四郎》描写一个生在山村僻地的青年三四郎,对生活和爱情怀着美丽的幻想来到东京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活,使他领悟到生活的辛酸和不幸,尤其遭到所追逐的女子美弥子的遗弃,使他感到幻想的破灭。通过三四郎从追求到幻灭的过程,细致地、广泛地再现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烦恼,以及他们对日本现实社会的憎恶。《其后》塑造了一个有叛逆精神的代助,他出身于富家,父亲是当时一个政商的典型,思想顽固守旧,封建伦理观念很强。代助虽然生活优裕,但是无所事事,与社会、家庭格格不入。他遇到嫁给朋友平冈的旧日情人三千子,两人的感情又复燃起来。代助为了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婚姻的幸福,不顾社会的压力和家庭的反对,要与三千子结婚。但是他又无力离开家庭自寻生计,他的落落寡合的性格和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不能与当时社会相适应。他觉醒了,却抵抗不了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法则。代助的愿望是强烈的,行动是软弱的,他深陷在不可自拔的矛盾之中。他激烈地抨击日本近代社会,挖苦日本是“一只与牛竞争的青蛙”,早晚会“破腹”的;并且指出,日本现实是一片黑暗,“连一寸见方的光明之处都看不到”。《门》描写一个小官吏宗助,他得到朋友妻子御米的爱情,在穷街陋巷居住,过着小市民的生活。宗助并没有感到家庭生活的美满和爱情的幸福,也不觉得自己已是获得个性自由的人,相反家庭生活的困苦和爱情引起的道义上的自责折磨他的精神,使他失望、苦闷、孤独。他寻求精神的解脱,去到镰仓参拜佛门,却遭到寺院方丈的严词拒绝。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站在门旁等待日落的不幸的人”。《三四郎》、《其后》和《门》尽管人物各异、情节不同,但是贯穿一个中心主题,就是表现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和成长的过程。作品通过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反抗和对立,写出他们的“梦幻”、“追求”和“失败”的三个步骤。三部作品对知识分子内心活动作了细腻、深刻的描写,表现他们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显示出夏目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