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亚非文学史 >

第49章

亚非文学史-第49章

小说: 亚非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九世纪下半叶,伊朗产生了一位著名的民主主义思想家密尔扎·法塔赫·阿里、阿洪德扎德(阿洪多夫,1812…1878)。阿洪德扎德是伊朗近代最先提出文学改革的人,他提出,“《蔷薇园》和《聚会花絮》(注:《聚会花絮》是伊朗十八世纪的一部散文故事集,作者是贾姆杜丁·穆罕默德·哈桑·姆哲迪。)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今天,这类作品已经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现在有益于人民并适合人民口味的作品是戏剧和小说”。他自己实践了这一文学主张,他写过剧本和一些散文作品。 
  密尔扎·玛利库姆汗(1833…1908)也是一位著名作家,曾任伊朗驻英大使。1889年在英国出版波斯文报纸《法律》,宣传民主主义思想。《法律》秘密运回伊朗,在知识分子中传阅,成了知识分子阶层中一面反帝反封建的旗帜。玛利库姆汗还写过抨击时弊、揭露社会黑暗的剧本。 
  1905…1911年伊朗爆发了席卷全国的立宪运动,这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主要是商人)、开明的宗教人士和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运动的基本要求是实行君主立宪,召开国会,进行民主改革。人民群众普遍参加了这一运动,高潮时期爆发了全国性的示威游行、商人罢市,社会经济活动陷于停顿。 
  革命形势高涨促使新闻出版事业空前发展。在立宪运动时期,全国的报刊杂志达百种以上。文学创作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伊朗近代著名诗人巴哈尔谈到这一时期的文学时说,“这是一个革命的时期,顾名思义,标志着这一时期特点的是革命思想和革命文学。散文作品和诗歌作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新的诗风,即以朴实的语言和深挚的感情创作出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政治诗,涌现出各种流派的诗人和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同时,传统形式也继续加以利用,在颂诗和抒情诗方面也有所创新”。 
  巴哈尔(详见本章第二节)的这段论述是对立宪运动时期文学发展的全面概括,他本人就是这一时期新文学的代表。 
  立宪运动时期成长的另一位具有特色的诗人是阿甫勒·卡赛姆·拉胡蒂(1887…1957)。他生于西部城市克耳曼沙,父亲是鞋匠。拉胡蒂十六岁时去德黑兰,投靠亲友,继续求学。在德黑兰他接触到进步人士,积极参加立宪运动并开始创作诗歌。立宪运动失败后,他被判死刑,两度流亡土耳其。1922年在大不里士领导宪兵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到苏联定居。在苏联他继续创作了大量诗歌。拉胡蒂早年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拉胡蒂在早期的一篇诗《人的意义》(1910)里热情地歌颂创造世界的劳动者,指出正是劳动者才体现了人的意义: 
  呵,能干的受苦人, 
  你是人类家族的骄傲, 
  你应该生活得欢乐, 
  是你使世界繁荣兴旺, 
  没有你,世界变得一片荒凉。 
  帝王的勋业是你辛劳的业绩, 
  富豪的享受是你劳动的成果, 
  只要你两天不去工作, 
  世界就面临毁灭。 
  是你使世界如此繁荣壮丽, 
  是你才体现了人的意义。 
  1908年大不里士人民举行了反对中央政权的武装起义。拉胡蒂是起义的参加者。在起义者经过激战打退政府军的围攻后,拉胡蒂写了《践约》一诗。在这首诗里他塑造了一位革命母亲的形象,这位母亲与自己的儿子并肩战斗,胜利后她来到光荣牺牲的儿子墓前: 
  坟旁伫立一位为自由而战的妇女, 
  她怀揣着面包,热泪噙在眼里。 
  她的双脚赤裸,眼睛凝视坟头, 
  象一尊纯钢的塑像默然屹立。 
  她取出怀里的面包,摆在坟上 
  这时,她突然变得象一头怒狮: 
  “孩子,不要责备我不忠于誓言, 
  我曾在你血洒的战壕里苦苦寻找, 
  以你的生命发誓,我曾把战壕寻遍, 
  让你的灵魂作证,一片面包也寻找不见。 
  你身负重伤,饥肠辘辘辞别人间, 
  我当时就立下誓言: 
  找到面包,我立即给你, 
  献到亲爱的儿子墓前, 
  起来吧,让我把面包和我的心一并奉献。 
  ………… 
  孩子呵,现在再也不用担忧,我们已经胜利, 
  我给你带来了面包和自由的信息。 
  你曾在我胸前吮吸母亲的乳汁, 
  那是对你,宁死不屈的战士的奖励。” 
  立宪运动时期新出现的报刊杂志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是宣传新思想的阵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刊物是《天使号角》和《北风》。 
  《天使号角》是周刊,1907年创刊于德黑兰。该刊主编是贾杭吉尔汗,主要撰稿人是著名作家和学者阿里·阿克巴尔·德胡达(1879…1956)。德胡达经常为《天使号角》的专栏《无稽之谈》供稿。德胡达的文章清新活泼,生动泼辣,别具一格。文章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揭露和谴责封建宗法制度的腐败落后,反对帝国主义对伊朗的侵略,鞭挞宗教界上层人士的伪善愚昧,对人民则充满同情,但其中也有怒其不争的激愤言词。 
  德胡达生于德黑兰,年轻时入德黑兰政治学院学习。1903年去欧洲,在那里接触伊朗进步人士,受到民主主义思想影响,回国后为《天使号角》撰稿。1908年,反动势力镇压革命人士的时候,《天使号角》首先被取缔。主编贾杭吉尔汗被处死,德胡达被迫流亡。流亡期间,他在瑞士继续出版三期《三使号角》,表示对战友的怀念。 
  德胡达的讽刺短文往往以一种轻松的笔调,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写起,然后转入正题。如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嘲笑某些宗教人士愚昧落后,连自己的生活小事都料理不好,但却要作教长,指导民众如何生活: 
  要是对一个伊朗的穆斯林说:信徒,请您把鼻涕擦一擦吧,信徒,请洗一洗您耳朵后边的泥吧,姆阿维耶(注:伊期兰教第四代哈里发阿里的敌人。)的对头,请您把脚脖子上的袜子往高里提一提吧,这类轻而易举的小事对这个可怜的家伙不啻是一场大灾大难!可是你要是对他说赛义德先生您作先知吧,谢赦阁下,您作教长吧,霍加特·埃斯拉姆(注:对宗教人士的称呼,地位低于伊玛姆。),您作伊玛姆的助手吧,他的双眼马上闪耀出惊喜和热诚的光芒,脸上透露出悲戚的神色,连声音也压低下来。于是他便不顾那些愚昧虚伪和不忠于信守的人们的谴责而当仁不让地应承下来。他全神贯注地等待天启降临。开初的几天只是耳边约略闻到蜂鸣蚁动的微细的声响,数日之后,天使就真的在眼前威严地出现了。 
  作者以这种貌似轻松、实则尖锐的笔调深刻揭露了某些宗教界上层人士的愚昧无知、装腔作势的两面嘴脸,指出他们借神的意志欺世盗名、愚弄群众的卑劣行径,明白地告诉人们那些天启神授的说教纯系一场骗局。 
  《北风》报的主编是勒什特诗人赛义德·阿什拉芙尔丁(1870…1933)。《北风》报虽在勒什特市发行,但具有全国性的影响。这份报以刊载政治讽刺诗为主,全部讽刺诗都是赛义德·阿什拉芙尔丁的作品。阿什拉芙尔丁生于喀兹文,自幼过着贫困生活。二十岁时到大不里士,经过一段学习后,开始诗歌创作。他在一首诗里说: 
  一千三百二十四年(注:回历,相当公元1906年。), 
  我国兴起了宪政运动, 
  我也吹起这徐徐微风, 
  散发阵阵清香,使人们头脑清醒。 
  阿什拉芙尔丁说过他办报的宗旨是试图“以朴实而优美的语言和民众交谈”。他发表的两万余行诗是这一文学主张的具体体现。 
  1909年革命高潮时《北风》报上发表了一首揭露宗教首领谢赫·法兹罗拉·努利的诗: 
  哈吉,市面之上生意兴隆, 
  来买吧,减价出售,血本牺牲, 
  拍卖的是整个伊朗, 
  连同穆斯林的尊严和名声。 
  勒什特、喀兹文、库姆和卡善 
  〓来买呀,整国拍卖,售价低廉。 
  耶兹得,杭萨尔一概甩卖, 
  哪个来买,哪个来买! 
  《北风》是立宪运动中的一支音响独特的号角,作者的犀利的文笔和尖刻的讽刺中了反动统治阶级的心。因此,这家刊物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具有广泛的政治影响。 
  1905…1911年立宪运动时期的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人民的斗争中一扫过去红酒与侍女、溪流和夜莺的传统主题与形象,产生了感时忧国与祖国命运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崭新的文学。尤其可贵的是有些作品还热情歌颂了革命斗争中的英雄。这一时期的文学为伊朗近代史上的光辉篇章留下了真实的纪录。 
  散文作品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特色。波斯文学以诗歌为主,虽然文学史上也有些散文作品,但总的衡量起来,散文毕竟居于次要地位。但是到了立宪运动时期,立志改革的先觉者进行文学创作旨在宣传先进思想,启发群众觉悟,而散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比诗歌效果好,因而散文这种形式被广泛采用。新出版的百种以上的报章杂志就是接近人民大众口头语的散文蓬勃发展的明证。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家就是德胡达。 
  以《北风》的政治讽刺诗为代表的讽刺文学的出现,也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讽刺作品的作者寓激愤于戏谑,以表面轻松的文字表达他们心中的严肃的主题,在斗争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伊朗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虽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立宪运动时期的文学创作对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内容决定形式,文学作品内容的变化,打破了吟花弄月的程式化的语言的桎梏。诗人和作家自觉地从人民大众的生动的语言中吸取营养,创造了一种朴实有力、富于表现力的新的文学语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节 巴哈尔   
  密尔扎·穆罕默德·塔吉·巴哈尔(1886…1951)生于伊朗东部城市马什哈德。他的父亲穆罕默德·卡赛姆·萨布里是著名的诗人,曾获得国王授予的“诗人之王”的封号。巴哈尔幼年随他父亲学诗,表现了过人的才能,从十四岁开始随父亲出席进步人士的集会,并在会上朗诵自己的习作。1903年在他不满十七岁时父亲去世。这时,巴哈尔已经是一个崭露才华的青年诗人。国王下令由他承袭父亲的“诗人之王”的称号。他早年虽然写过一些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诗,但是宫廷诗人的前程并没有吸引他。他受到1905年立宪运动前夕革命形势的鼓舞,积极投身到这次革命中去。同时,他的世界观也经历了一个由保守到激进的变化过程,这正是巴哈尔成为伊朗近代第一位大诗人的起点。 
  在巴哈尔的早期创作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转变的痕迹。他当时曾幻想通过规劝和请求使封建统治阶级幡然悔悟、励精图治。1907年他在一首诗里写道: 
  君主啊!请睁开你那睿智的双眼, 
   看一看来日的结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