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亚非文学史 >

第45章

亚非文学史-第45章

小说: 亚非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节 吴邦雅   
  缅甸著名诗人、剧作家吴邦雅(1812…1866)出生于缅甸中部实戾镇一村长家庭。其父兄妙特瓦在沙耶瓦底王未获王位以前曾为王之太师。据说诗人的乳名貌波西(意为击鼓小儿)就是沙耶瓦底王亲授之名。吴邦雅六岁时开始在寺中读书,八岁时剃度当了沙弥。法号为僧邦雅比达扎,二十岁正式受戒为僧。1837年沙耶瓦底王登基后,因吴邦雅之父已去世,王拟请其还俗,将原许封给其父的实戾、帕坎西镇赐封给吴邦雅。吴邦雅不愿,仍返回实戾住寺中方丈,后又在王都八莫寺挂褡。由于女施主经常出入庙中,诗人为她们的赋诗、讲道、看病,引起当地镇守怀疑,流言蜚语颇多,于是诗人不得不脱掉袈裟,1841年沙耶瓦底王巡幸大光(即今日仰光)。吴邦雅也随往,在巴罕寺再度出家,后又返回上缅甸,居阿摩罗补罗或实戾寺中。1852年敏东王登基,诗人时年四十岁,还俗在王储加襄亲王门下任内廷诗人。敏东王非常喜爱他的诗文,遂令御弟加襄亲王割爱,召进宫内令其任待茶官,御赐“敏拉丁卡耶”勋衔(意为温文尔雅无以比拟者),并赐育西村食邑。1866年因被控参与敏贡、敏空岱王子叛乱事件而被害,年仅五十五岁。又有一说,当时他被人暗中营救脱险,后隐居于毛淡棉一带,1875年才亡故。 
  诗人的右臂是先天性残废,左手却写得一手好字。他聪慧过人,博读经书,文学造诣深。所著诗文往往构思新颖,用词优美,诙谐幽默,令人有入木三分之感。他写作经常是一气呵成,著名的《巴杜玛》剧本便是一夜之间写成的。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多产作家,体裁也多种多样。 
  他先后写过“茂贡”诗(记事诗)四篇,其中以《珍宝河志》(1862)最为有名,诗歌记载了曼德勒——运河之开凿。讲道故事诗三十篇,多取材于佛本生故事,以讲解佛教教义为目的,但也多有寓意。这些作品经过作者精心的再创造,比喻生动,描写细腻,笔调风趣,寓意深刻,深受读者喜爱。其中代表作首推《六彩牙象王》。象王之妃误认为象王偏爱他象,妒忌成疾郁郁而死,再世投胎成为一王后。为报前世之仇,撒娇求国王重金聘猎手捕象王,以便截六彩象牙作自己耳饰。应选猎手跋山涉水历七年七月七日至象王住处,搭毒箭暗射象王。象王中箭后询猎手为何加害,猎人告以实情。象王听后,决定牺牲自己,舍给象牙,并指引道路令其返回。诗人对王后的妒忌,国王的昏庸,猎人的粗野、自私、卑劣,象王的仁慈宽厚作了绝妙的描写。整个故事一环紧扣一环,引人入胜,确实是缅甸文学史上难得的一部杰作。“密达萨”约六十篇,虽然大都系诗人的来往书信,所涉内容繁多,但读起来并不枯燥,且为我们了解作者生活的年代以至作者的思想主张提供了很多旁证材料。其中《回复》、《香艾草油》、《没有追求女性》数篇最为突出;文白相间,以诗为主,书写流畅,感情奔放。所著剧本部数其说不一,最多说为八部,少则说五部,其中有的取材于佛本生经的故事,有的则取材于传说。但都是他为晓喻世事而作,有所影射,有所隐喻。《巴东玛》相传系诗人应加襄亲王所求而写。敏东王沉溺女色,宫内生活十分糜烂,其中有两名皇妃淫乱丑闻广传宫外。为了进谏国王,写了此剧。《卖水郎》则为劝国王勿与加襄亲王不和而作,描写了一个赤贫如洗的卖水人与同命运的卖水女结成秦晋之好,为了取回藏在城墙缝中的血汗钱——四个铜板,不顾赤日炎炎在荒郊奔走。国王见此情景,召来询问,赐八个铜板劝其勿再去取,卖水人不愿。国王再加倍赏赐,卖水人仍不愿意。最后国王立他为王储。卖水人当了王储还是取回了那四个铜板。一次国王与王储在御花园游玩,国王枕王储腿部鼾睡。王储竟萌篡位恶念,三次想动手弑君,终因良心发现未曾行动。国王醒后,王储实言奏明,国王不予追究反决定逊位隐居,王储参悟决心出家。作者对卖水人的贫困寒酸、贪婪,对国王的慈悲宽容,以及对该剧情节的安排都做了精心的描写和构思。所以,著名学者吴佩貌丁在《缅甸文学史》中曾评价说:“看来《卖水郎》一剧系吴邦雅倾注全部精力写成的。大家公认此剧是吴邦雅最佳之剧作。”此外,他先后还写过数百首其他各种体裁的诗歌。 
  吴邦雅所著诗文从表现上看多属佛教文学或宫廷文学,但仔细剖析,即可发现在他许多作品中充满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社会恶习、腐败现象以至对宗教内部、宫廷内部的黑暗面的无情揭露和鞭笞,甚至还隐约表露了他对当代政治以至对敏东王的不满。 
  当时,英帝国主义入侵,割去半壁江山,敏东王为首的缅甸王国政府偏安于上缅甸。敏东王又公布了新的税收制度,很多农民为生活所迫逃亡英属下缅甸。人民生活困苦,诗人亲有所闻,所以他的诗文充满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卖水郎》一剧就有多处关于人民贫困生活的描写。在《化缘租船金》(密达萨)中则有更为深刻的描述: 
  鳄鱼背积灰土,田螺壳内无肉。 
  腰系一层单布,饭食隔日入肚, 
  每日清水充饥,举世无比穷苦。 
  向穷汉们化缘,讲遍佛经劫数, 
  既使口干舌断,倒毙讲坛成佛, 
  一碗雪白大米,亦难真正收获。 
  虽然吴邦雅本人笃信佛教,但对宗教界存在的恶习深恶痛绝。例如有一女施主米瑞弟明明送给他一桶煤油却假说是一桶贵重的香艾草油。在他致函女施主米瑞弟时没有直接怪罪,也没有暴燥发火,而是采用了幽默的手法,予以讽刺。这便是著名的《香艾草油》一诗的由来。诗人写道: 
  香艾草油,在世不长。 
  死后轮回,费人思量。 
  投胎煤油,初生世上。 
  吾师不知,亦未提防。 
  佛陀一尊,心中敬仰。 
  善心施舍,香油供上, 
  斜捧油桶,直浇佛像。 
  可怜吾佛,其味难当, 
  只好缩头,无法评讲, 
  紧锁双眉,强忍此赃。 
  当时一些人为佛像贴金也是如此,并非对佛虔诚相敬,而是只图自己贴金的部位比他人显著。一位叫做吴兼披的施主在给佛像贴金时,竟将佛像一侧耳朵踩掉。诗人幽默地以佛祖的口气写道: 
  只缘贴金一小张, 
  踩断洒家金耳长。 
  奉劝施主吴兼披, 
  速还吾耳免惆怅。 
  对那些不循佛门教规胡作非为的僧侣,他更是厌恶之极,竟痛骂他们是牛。在一首“雅甘”诗中,大胆地讽刺道: 
  佛历未始阿罗汉, 
  脱身尘世参禅人。 
  饥肠漉漉餐野果, 
  袈裟僧衣裹真身。 
  成串念珠颈间挂, 
  牛头系铃比喻真。 
  从这几句诗中我们也可看出吴邦雅机智过人。为了不致被人责难他攻击佛教,巧妙地在这首诗中写上“佛历未始”几个字,似乎是讲很久以前的事,又好象是讲现在的某些僧侣。同样,他对宫廷黑暗面也写过不少名句进行影射和讽刺。 
  诗人看到半壁河山受洋人百般蹂躏,当政者却只图安乐,不思中兴,国力日趋衰微,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诗人在《回复》(密达萨)中也曾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心情: 
  国事官场,变化无常, 
  凡此种种,前途渺茫。 
  吾似天神,慧眼智囊, 
  人间俗事,尽悉端详。 
  世运将终,不再久长。 
  投生世间,男子儿郎, 
  追逐官场,无边奢望。 
  吾师有意,退避一旁。 
  他敢于面对社会,用自己的笔站在人民方面战斗。他虽然是位僧人,后期又当了宫廷诗人,但他的作品并没有局限在佛教文学或宫廷文学范畴之内,而有广阔的社会视野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时,他的诗文已经很有名声,与他同期的文人塞耶佩曾写过这样的诗句: 
  真不想再撰写诗文,痛心万分。 
  这个年代里,死去才称心。 
  可能他有前世功德陪衬, 
  只有哥邦雅才能写出奇文。 
  举国惊叹第一人。 
  正因为他的文章辛辣尖刻,所以得罪了统治阶层,这也是他最后死于非命的真正原因。敏贡、敏空岱王子叛乱,吴邦雅被指责为两王子策划谋叛。敏东王下令大臣吴达欧负责将其软禁,后吴达欧将其处死。事实上犯罪证据并不确凿。连后来编成的《贡榜王朝大史》中记载的为王子策划谋叛的名单中也未见吴邦雅之名。可见,他的死是封建统治者对他的加害。 
  在1900年左右,缅甸文学界就开始有人称吴邦雅为缅甸的莎士比亚。认为吴邦雅与莎士比亚有不少共同之点,他们都是剧作家、诗人,而且他们在观察社会、暴露社会、语言优美生动等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可见,吴邦雅在缅甸文坛享有崇高的声誉。 
  1963年诗人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吴邦雅列入应予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列。现在诗人的名字已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三编 近代亚非文学   
  亚非国家进入近代社会的时间比较晚。由于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和外来势力的入侵,从十六世纪开始,亚非各地社会前进的速度更趋缓慢。除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外,其他国家封建社会的解体均晚于西欧各国,大体到十九世纪前后,有的甚至到十九世纪末才跨入近代历史的发展阶段。 
  十七、十八世纪时,在一些亚非国家的封建社会内部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后来,由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受到挫折或被迫中断。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等分别沦为西班牙、荷兰、英国的殖民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越南、朝鲜先后沦为法国和日本的殖民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伊朗、埃及和中国等也先后沦为半殖民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亚洲一些国家中逐渐形成了民族资产阶级。他们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改革,但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所领导的改良主义运动大都以失败告终。 
  亚洲一些国家的封建王朝对西方侵略势力从妥协投降发展到与他们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人民。亚非各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这个地区的人民不断反对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过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及帝国主义者对亚非地区的重新瓜分和对人民剥削的加重,亚非各国人民继承过去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斗争的光荣传统,进一步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1848年至1852年的波斯巴布教徒起义,1850年至1864年的中国太平天国运动,1894年至1895年的朝鲜甲午农民战争和二十世纪初的反日义兵运动,1887年至1913年的越南安世农民游击战争,1825年至1830年印度尼西亚的蒂波尼哥罗抗荷起义,1857年至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1905年至1908年的人民运动,等等,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