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文学史-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哇人民的爱憎感情。此外,一种叫班基故事的爪哇民间传奇小说也在这个时期大行于世,表明本土文学的日益发展。班基故事完全是爪哇故事,描写戎牙路王子伊努和达哈公主赞德拉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两人本已订下婚约,可是遭到邪恶王妃的破坏,赞德拉被迫女扮男装出走,伊努为寻回未婚妻走遍天涯,历经艰辛,最后终于战胜邪恶,两人结成美满的婚姻。班基故事有许多传本,情节各有出入,但主题和主人公大同小异。班基故事不仅在爪哇脍炙人口,还流传到马来亚、泰国、柬埔寨和缅甸一带(那里称之为伊瑙故事),对那些国家的文学也有不小的影响。麻喏巴歇王朝时期还兴起一种叫“哇扬”的皮影戏,这种具有爪哇特色的民族戏曲把许多古典名著和民间传奇故事改编为传统剧目,深受人民的喜爱。爪哇的许多古典文学作品所以能广泛流传至今是与哇扬戏的普及分不开的。
三、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时期的古典文学
随着伊斯兰教于十三世纪末传入印度尼西亚,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逐步取代了几世纪以来印度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最初在沿海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得到传播,在那里先后出现了几个伊斯兰王朝,十四世纪末崛起的马六甲王朝便是信奉伊斯兰教较早的最大的马来族王朝,故伊斯兰文化对马来古典文学的影响尤为深广。在伊斯兰教传入以前,马来古典文学也受印度梵文文学的影响,象《伟大的般度族传》、《罗摩的故事》、《五卷书》等早已流行,但现存的传本大都属后来从爪哇古典文学中转译过来的。
伊斯兰文学的最初传入是与传教活动分不开的,伊斯兰传教士和商人最初把有关伊斯兰教的先知故事(在爪哇叫默纳故事)如《穆罕默德传》、《阿密尔?哈姆扎传》等介绍过来。后来,阿拉伯和波斯的神话故事和传奇小说也深受欢迎。在伊斯兰文学的影响下,马来古典文学中开始出现两种新的文学体裁:一种是传奇小说,叫“希卡雅特”;一种是长篇叙事诗,叫“沙依尔”。这两种体裁后来成为马来古典文学的基本形式。此外,专为消闲解闷的讲唱文学在民间也风行起来,许多有名的民间故事,如《马林?德曼传》、《穷人传》等,都是通过讲唱文学流传下来的。
在早期马来古典文学作品中,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最高的首推《马来由史话》。这部写于1615年的名著共分三十四章,全面地叙述马来王朝的兴盛经过,炫耀和颂扬马来王朝过去显赫的历史,但它并非一部真正的史书。作者为了美化帝王,把各种神话传说、民间传奇、宗教故事等都拿来作为马来王朝的史实根据,因此书中所述不足为凭,有的甚至很荒诞。但作者敦?斯里?拉囊曾是柔佛马来王朝的宰相,熟悉宫廷生活,了解朝政大事,他对宫廷的情况和统治阶级的内幕所作的描述颇为详实;这对后人了解和研究当时马来社会的人情世故和政治文化很有参考价值。《马来由史话》的语言文字也被认为是马来古典文学中的典范,对后来的文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早期的传奇小说以写帝王传记为主,记述马来王族的世系和立国的经过,内容多以神话传说为依据,不足信。最早的作品是《巴赛列王传》,写于十五世纪中叶。后来的王朝也纷纷仿效,写了不少帝王传记,如《亚齐王列传》、《布吉斯王谱》等,对国王进行百般美化。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传奇小说在马来古典文学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传奇小说后来多取材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往往把神话和历史结合起来,带有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的性质,浪漫主义色彩甚浓。不少传奇小说是从印度、阿拉伯和波斯移植过来的,有的则从爪哇班基故事中汲取题材。在传奇小说中,最有马来民族特色的和最脍炙人口的当推《杭?杜亚传》(详见本章第二节),它代表马来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
马来古典诗歌中,长叙事诗体“沙依尔”一直十分流行。它是由许多节诗组成的,每节四行,长可达数千行,每行的末音节押韵,格律与板顿诗相似。长叙事诗的内容除叙述民间故事来自印度、阿拉伯、波斯的神话故事外,也有叙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著名的叙事诗有《庚?丹布罕》,取材于班基故事;《贝达沙丽》和《耶丁?纳斯达巴》,都是有关宫廷王族的故事;《猫头鹰之歌》,是以神话故事的形式描述一对不同出身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对封建等级制进行鞭挞和控诉;而《希姆布》则以历史上著名的“红溪事件”(注:1740年雅加达(昔称吧达维亚)市内的华人举行抗暴武装起义,遭到荷兰殖民统治者的血腥镇压,万余华人惨遭屠杀,血流成河,染红了红溪之水,故称“红溪事件”。)为题材,描述华人和当地人民并肩抗荷的斗争经过。这些诗的作者都不详,可能是由民间口头创作提炼出来的。
十六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的魔爪伸进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逐步沦为荷兰的殖民地,马来亚也成了英国的属地。马克思说:“荷兰——它是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0页。)。荷兰殖民主义者不仅肆无忌惮地掠夺印度尼西亚的物质财富,而且严重地摧残了她的民族文化,使印度尼西亚文学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
马六甲王朝覆灭后,马来古典文学的中心转移到亚齐地区。十七世纪初,亚齐王朝的苏丹伊斯坎达?穆达爱好文学,在他周围聚集不少著名的文人。他曾叫他们仿波斯的某些作品写有关伦理道德以及宗教文化等内容广泛的讽喻诗。著名的作品有布哈利写的《众王冠》(1603),努鲁丁写的《御苑》(1638)等,但这已是夕阳余辉了。在西方殖民侵略的摧残下,马来古典文学每况愈下,走向尾声。
十八世纪末爪哇马达兰王朝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吞食下,被迫把王宫迁到梭罗地区(昔称苏拉卡达)。在巴固?布沃诺三世统治时期,爪哇古典文学有过一度复兴,他命约索迪布洛父子用新爪哇语重新改写过去的古典名著,同时也撰写不少有关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的著作,史称这以后的爪哇古典文学为新爪哇语文学。不少作品开始面对社会现实,如约索迪布洛第二写的《怒言》敢针砭时弊;而他的孙子朗哥瓦西多(1802…1873)更是著名的文学革新者,在他的名著《忧虑岁月》、《至理名言》中,批判的锋芒更加显露,悲愤抑郁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开创的爪哇新散文体对后来的文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新爪哇语文学时期,伊斯兰文化对爪哇文学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但古印度文化的传统影响,特别是通过爪哇民族传统的“哇扬”皮影戏的传播,仍根深蒂固。
到十九世纪,马来古典文学还出现最后一位著名作家阿卜杜拉?宾?阿卜杜卡迪?门希(1797…1854)。阿卜杜拉是阿拉伯也门人的后裔,在马六甲长大,父亲是伊斯兰教传教士和语言教师,从小对他管教甚严。阿卜杜拉除精通马来语外,还掌握较丰富的马来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受到英国殖民主义的头子莱佛士的赏识,聘请他当文书和马来语教师。他还经常与西欧商人、传教士等来往,对英国十分崇拜,对莱佛士更是推崇备至。他往往站在英国殖民统治者的一边对土族贵族的愚顽腐败进行抨击和嘲讽,因此有人称他为“亲英派”。阿卜杜拉的代表作是《阿卜杜拉传》,这是一部自传体的长篇著作,记述作者自幼成长的生活经历和见闻,是一幅十九世纪马来社会的大型风俗画。这部作品在题材上摆脱了以神话传说或宫廷生活为内容的旧传统,直接描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带有写实的色彩。在语言上,它也有较大的革新,采用了比较接近生活的语言,因此有人尊他为“马来新文学的先驱”。其实,阿卜杜拉只能说是个过渡性的作家,他生活在由封建社会转变为殖民地社会的交替时代,在他身上既有传统的马来封建文化的影响,又有殖民主义者带给他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矛盾复杂的作家。他有崇洋媚外的一面,但也有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面。他大力提倡马来语,并亲自整理不少马来古典名著,对马来语言和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所以,对他必须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不过,就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而言,他仍应属旧文学的范畴,他只是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真正的新文学是在他逝世半个多世纪以后才问世的。
二十世纪民族觉醒以前的马来古典文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都把它看作是本国文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过去马来文化区的范围包括了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今天分属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版图的地区。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后,马来文学逐渐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在马来西亚范围内的马来语文学不再是印度尼西亚文学的组成部分,而在印度尼西亚范围内的马来语文学则发展成为印度尼西亚的现代文学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节 《杭·杜亚传》
《杭·杜亚传》是马来古典文学中的一枝独秀。这部描写十四、五世纪马来民族传奇英雄杭?杜亚一生光辉业绩的长篇名著,曾被誉为马来文学的《奥德赛》。几世纪以来,杭?杜亚这个名字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家喻户晓,一直被当作最完美的民族英雄的典型而受到崇拜。
《杭?杜亚传》是一部历史人物传奇小说,但在马来民族历史上,究竟有无杭?杜亚其人,仍是个疑问。他在《马来由史话》这部更早的作品里就已经出现。据书中所载,他是与麻喏巴歇名宰相卡查?玛达(卒于1364年)同一时代的人物,但直至1641年荷兰与葡萄牙争夺马六甲时,他仍活着。他竟然活了二、三百年之久,这未免过于荒诞。因此,与其说他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毋宁说是马来民族给自己塑造出来的一个民族英雄典型更为合适。
《杭·杜亚传》产生的年代也无法查考,估计不会早于十七世纪,至少是在葡萄牙和荷兰殖民主义入侵并灭马六甲王朝之后。西方的殖民侵略给马来民族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国破家亡的厄运使他们格外怀念民族的光荣历史,并盼望着能有盖世英雄出来拯救民族于危难,恢复民族的地位和尊严。杭?杜亚就是作为这样一位理想的民族英雄而被塑造出来的,在他身上体现着马来民族的光荣和希望。我们有理由认为杭?杜亚的故事最初不会是出自封建文人之手,从他出身卑微和来自社会最底层来看,很可能是属于民间创作,后来不知经那一个文人的整理和加工才成为今天的样子。可以看出,后来的加工者在着力渲染封建的忠君思想,力图把杭?杜亚塑造成一生不事二君的忠臣典型。但杭?杜亚所以深受马来民族的喜爱和崇敬,仍然是因为他能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威镇四海的英雄气概捍卫马来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唤起马来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下面简单介绍《杭·杜亚》的主要内容:
杭·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