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文学史-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为了追求真实的爱情,不惜甘冒封建礼法的大不韪,终于招致悲惨的结局。这部作品的积极意义要较他写的其他“好色物”为高。
西鹤的真正本领,在于他写了一系列以町人经济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日本永代藏》与《世间胸算用》。《日本永代藏》(1688,书名亦可意译为《日本致富故事集》),由三十个故事组成。作品描写了町人发家致富的过程。作者通过许多短篇故事集锦,非常精细地描绘了町人生活的细节,其中大部分是写町人依靠聪明才智(有时是靠狡狯诡诈)白手起家,成为大町人的过程。也有少数是写町人如何挥霍浪费以致倾家荡产的,作者深刻地刻画了町人与金钱的关系,有时对町人的爱惜金钱,表示赞叹;有时又对町人视财如命、如痴如狂的丑恶灵魂,加以嘲笑与批判。这部作品如实地记录了本时期处于上升阶段的町人阶级的内面史,有很大的认识价值。《世间胸算用》(1692,书名也可意译为《年关故事集》),由二十个故事组成,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把对现实的观察,从大町人的发家致富史,移向了表现中、小商人的悲惨处境上来。作者构思了一个对小商人来说致命的“年关结算”这一典型环境,展示了金钱带给下层町人的种种悲喜剧。因此这部作品的批判精神要比前一部作品更为强烈。
西鹤的创作,在描写方法及艺术语言表达方面均有独到之处,他观察精辟,状物写情刻画入微,于写实之中时常杂有幽默、谐谑。在这点上,本时期的群小作家均难望其项背。
这时期戏剧创作的代表作家近松门左卫门,出身于武士阶级,但他甘愿放弃武士的地位,成为在当时说来地位低贱的戏剧专业作者。他一生写了一百多部剧本,他先是为歌舞伎写剧本,后来转为古典木偶戏净琉璃写剧本。他的代表作品大都属于后者。他写的古典木偶戏的脚本题材很广,有写历史题材的,有写武士生活的,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他写的以町人生活为题材的“心中物”(情死剧)。这方面著名作品有《曾根崎心中》、《心中天网岛》、《心中宵庚辛》等。这些作品都是以当时社会实际发生的悲剧事件为题材的。作者笔下的这些町人社会的底层人物(小商人、小伙计),身受封建专制礼法、封建身分制的束缚,又受到商业资本的压迫,在武士社会及町人社会的巨大机构中,想要通过男女恋爱,实现一点象样子的生活而不可得。这些素朴而善良的小人物,在现实重压面前,一方面感到封建的伦理规范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方面又抱有向往美好生活的炽烈愿望,两者的矛盾无法克服,最后被迫陷入男女双双情死的悲剧结局。西鹤在写这方面的人物时,大多写他们盲目地受本能支配,甘犯封建的禁令至死而不悔;近松笔下的人物,则着重揭示他们低徊瞻顾,内心里充满的痛苦。因此近松作品中的人物写得更为复杂入微,对武士阶级与町人阶级本质的揭露与批判也比较深刻。
这时期在韵文方面,承继了前一时期的连歌,发展成为俳句,并将这种俳句推向了很高的艺术境地。
俳句的代表作家有松尾芭蕉(1644…1694)、与谢芜村(1716…1785)小林一茶(1763…1827)。
松尾芭蕉,是由下级武士地位脱落出来的知识分子。他在连句中以俗语入诗,反映农民、町人的日常生活。在俳句中,他将以前以滑稽突梯为主的、带有游戏成分的俳句,提高到严肃的、以追求诗的意境美为主的作风上去。芭蕉一生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采取鄙夷与逃避的态度,他寄情风雅,不断离开大都市的利禄世界,到各地去旅行,以便接触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与醇朴的地方风物,从中寻找创作连歌与俳句的素材。这使他的连歌、俳句及俳文达到很高的艺术境地。但另一面这种对现实消极逃避的生活态度,也不免使他放弃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试看他逝世之前的最后之作:
旅中卧病
梦里
奔驰在荒凉的原野
象征着作者在封建社会中甘处寂寞,一生追求艺术境界的孤独心情。芭蕉的俳句必须放在作者生存的历史条件中去看。他的这种不满现实逃避到艺术境界中去的倾向,给日本后世许多知识分子以很大的影响。
另一个著名的俳句作者与谢芫村,他的俳句,擅长对自然景物做细致的观察,作写生式的描写。作风以绚烂华美见长。但多数作品只限于描写形式美。
小林一茶,出身于农民家庭,一生坎坷不遇。他的俳句,时时流露出对现实的愤懑不平,有时又流露出他特有的那种天真、质朴的特色。
故乡啊,
我靠近你,我接触你,
到处开满了荆棘的花!
俳句是中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民众诗,它以极其短小形式(只有十七个音)集体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受。由于俳句在发展中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所以这种创作活动又带有很大的社交性,学作俳句的人往往要跟随某一“宗师”,结成师弟关系,在同门内部举行创作与品评集会。这在闭锁的封建社会里,就成为民众的一种带有社交性的文学活动。由于它植根于民众当中,所以很受群众的喜爱。但它由于本身受形式短小的制约,不适于表达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又由于它长期以来受创作手法上种种制约,写来写去,容易堕为千篇一律的陈词旧套,这又是它的所短。
俳句的语言以隽永、警策、含蓄见长(早期的俳句还以滑稽取胜),由于它经常要采取象征、暗示的手法,有时不免陷于晦涩费解。在译为外文时,很难传出原文的妙味。
本时期的后半,即从十八世纪初起,日本封建社会的内部矛盾逐渐激化,武士阶级及寄生于武士阶级的町人阶级,一齐走上腐朽的道路。做为中央政权的幕府,财政紊乱不堪,上层武士们穷极奢欲,下级武士日益贫困化,町人则沉醉在享乐的旋涡里。对农民的苛敛诛求,激起了激烈的反抗。整个封建社会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形势下,文学也走上了腐败堕落的道路,产生了称之为“戏作者文学”的总倾向。
这时,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及町人阶级享乐倾向的加剧,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娱乐性质的小说,种类繁多。如“赤本”、“青本”之类,是以装订的封面来划分的;如“读本”(长篇说部)、“洒落本”(以写嫖妓为主的小说)、“人情本”(以艳情为主的小说)、“滑稽本”等,则是用题材来称呼的。在作者方面,著名的有曲亭马琴(1767…1848)、式亭三马(1776…1823)、十返舍一九(1765…1831)等人,至于那些等而下之的作家,则多得不可胜数。
在作品方面,有马琴的《南叫里见八犬传》,内容写得见家的小姐伏姬生下了八犬士,从而自尽。这八个犬士分别具备仁、义、礼、智、忠、信、孝、悌等品德,他们最初流落四方,行侠作义,助善抑恶,备尝艰苦,最后八犬士团聚在一起,辅佐里见家,使里见家家门兴盛。这部小说共九十八卷,作者随写随印行,前后共用了二十多年。据说作者的构思是从我国的《水浒传》得到启示的。但从内容来看,作者是以宣传封建道德为骨子,并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和惊险场面取悦于读者的。
三马是滑稽小说的代表作者,著有《浮世澡堂》、《浮世待诏店》等作品。这两部小说利用当时的底层民众的活动场所——澡堂与理发馆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精细地再现了众多市井人物的言谈行动。虽然作品的目的在于写出滑稽可笑的事,但在描写当时各种职业身分的民众生活情态及时代风俗上,取得一定的成功。十返舍一九也是写滑稽小说的作者,他写的《东海道中旅行记》,写两个下层的“江户儿”(注:指土生土长于江户(东京)的人。“江户儿”的形象,在好的方面,他们具有侠义心;在坏的方面,具有轻浮、急躁及轻信、好胜的弱点。)弥次郎与喜多八在旅行中演出的种种滑稽的言行。这两个既鲁钝又自负,既狡猾又天真的人物形象,博得了当时读者的欢迎。
本时期大量流行的这类娱乐小说,除了具有上述倾向外,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娱乐小说,这里不一一赘述。总之,江户末期文学总的倾向,是日趋颓废与烂熟,它是封建末期商业资本日益腐朽的产物。当时的这些作者自称为戏作者,说明他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到只为读者提供游戏笔墨的位置上来。从而也就放弃了作家负有揭示人生意义的严肃使命。在明治维新以后,戏作者文学的影响仍若隐若现,直接间接地影响到现代文学中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节 紫式部
紫式部并非作者的真姓名。她是藤原为时的女儿,由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一般有姓无名。紫式部是当时人们送给她的绰号。大概是由于她是“紫物语”(即《源氏物语》)的作者,她父亲官居式部丞,所以人们这样称呼她。紫式部的生平,还有一些不明之点,据考证,她大概生于公元978年,卒于1015年。她虽出身于藤原氏,但自祖上已降为中等贵族。她的父亲擅长汉诗文,曾做过两任地方官。她二十二岁时,和一个做过地方官的中等贵族结婚(但她并非她丈夫的正妻),婚后两年,她的丈夫就死去了。1006年,她入宫做了一条天皇的皇后藤原彰子(藤原道长的女儿)的女官。
紫式部的中等贵族出身,及她的不幸的结婚生活,对她创作这部作品,有重要的影响。中等贵族,是个不安定的贵族阶层,这使她既有接触上层贵族生活的可能,又使她与上层贵族保持一定的距离,养成她静地、理智地观察上层贵族生活的能力。她的不幸的婚姻体验,使她懂得一夫多妻制下贵族妇女的痛苦,使得她能以同情的态度来观察贵族妇女在男女关系上的种种不幸遭遇。
紫式部对文学的理解,也有独到之处。在《源氏物语》中,她借作中人物之口,表明了如下的见解:“《日本纪》不过只是记录事实的一面而已。只有这种物语,才精细地记录了许许多多有用的事实”。又说:“物语虽说是写某个人,但并非将那个人的事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好事也罢,坏事也罢,都是从世上实有的人的行动当中,将那些百看不厌、百听不烦的事,将那些希望传之于后世的情节,通过作者有动于衰、情不获己的感受,把它写出来的。”从这些见解看出作者的创作态度是非常严肃的。她认为物语担负着正史所不能担负的使命,在创作方法上,她认为不能原封不动地写真事,而是应该将那些足以引起作者创作激情的典型事例写下来,才能达到艺术上的真实。
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是古代后期贵族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整个日本古典文学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品。这部作品成书于十一世纪初,当时正是日本古代贵族阶级开始走上没落的时期。当时的摄政藤原道长,拥有从全国各地的庄园搜刮来的巨大财富,过着穷极奢欲的生活,历史上称之为“藤原氏荣华绝顶”时期。而究其实际,则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天皇一族与藤原氏的矛盾,藤原氏内部各支派为取得摄关地位进行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