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吃人王,不惊不怕,面色与平常一样。
吃人王说:“我要捕捉五百个国王,用来祭祀梵天,已经得到四百九十九人,今天又得到你,数已凑齐,杀了你就可以祭祀梵天了。你知道这件事,怎么不害怕呢?”国王对他说:“人有生死,物有成败,有合就有分,来临的事情都是分所应得,不敢发愁、怨恨。早上出宫时,路上遇到一个出家人,为我说偈,当时答应布施他一些财物。现在尚未实践诺言,所以深感遗憾。现在,大王宽宏仁慈,给我几天时间,让我布施了,再回来,决不食言。”吃人王答应了,对他说:“我限你七日之内回来,若不回来,我去捉拿你并不困难。”
国王即回宫,都城内外,没有不高兴的。于是开仓,布施四方。他立太子为新国王,并慰劳百姓,然后辞别。
吃人王远远看见他回来,心想:这不是个奇人吗?死里逃生,却又回来赴死。就问他:“身体生命是世人所珍爱的,而你为守诺言而舍弃它,世间难得。不知你为什么坚守诺言,请你说一说想法。”国王就说:“我行慈善布施,坚守誓约,能悟道成佛,济度十方众生。”吃人王问:“佛法的主旨是什么?”国王就为他详细讲了五戒、十善、四等、六度等佛法。吃人王顿悟,听了国王的话接受五戒,成为清信士。释放了四百九十九个国王,让他们回去。
诸位国王追随这位国王,来到他的国家。被他信守约定的事情所感动,又承蒙救命之恩,都不肯回自己的国家,于是留在这个国家。国王为他们每人建造一处住所,雕梁画栋,装饰齐整和王宫一样,饮食、服饰、车马与国王没有区别。四面八方的来客问道:“怎么会有王宫一样的建筑遍布城中?”大家回答:“这些都是诸位国王的王宫。”名声因此远播。从此以后,把这个城市叫做王舍城。
第42节:杂譬喻经(9)
佛得道以后,讲说此事本末:“守信用的国王就是我。吃人王就是殃崛摩。守信用的国王在王舍城说法,所济度的人无以计数,都是前世作王时有因缘的人。”佛说这话时,听他说法的人无不欢喜,得到福分或被济度的人不计其数。
'点评'
苦海悠深,船筏安寄?
寄之善良,寄之诚信,寄之信仰,寄之忏悔,寄之宽恕,寄之自力(依凭自己力量,以达解脱之境),寄之“自他不二”(人我一体,以爱护自己为出发点,以施爱于人为手段),庶几可达彼岸。
(九)象王小夫人喻
昔雪山有白象王,身有六牙,主①二万象。象王有二夫人,一人年长,一人年少。每出游戏时,夫人挟左右。时王出戏,道过一大树,树花茂好,欲取二夫人身上,以为光饰,鼻绞树而摇捎②之。风吹树花,独落大夫人上。小夫人在下风,不得华,谓王为有偏意,内生毒心。后王池中生一金色千叶莲花,小象见之,取持上王。王得以与大夫人,使着头上。小夫人遂益妒忿,念欲害王。
雪山中多有道士。于是小夫人采取美果,每供养百辟支佛③。以后山上临一崄处,而自誓愿:“持是前后施辟支佛福报④生于人中,有豪势,自识宿命,害杀此象王。”即便放身,自投山下而死。
神来生人间,为长者女,明慧远识,端正无比。其女长大,国王聘为夫人,爱重之。夫人念言:“今真得报宿怨矣。”便以栀子黄面,委卧称病。王入问之,答曰:“夜梦见象,头有六牙。欲得其牙,持作钗耳。王若不得此象牙者,病日笃矣。”王素重之,不敢违意,即召国中诸射猎者,得数百人,而告之言:“汝等山中颇见有白象身有六牙者不?”皆言:“未曾见也”。王意不乐,使夫人呼猎者,共道此意。夫人言:“此间近处实无此象。汝众中谁有能耐苦大胆者乎?”有一人长跪曰:“我最可矣。”于是夫人与万两金,与其铁钩、斧凿及法衣一具,告之:“汝径诣雪山,中道当有大树,左右有蟒,身长数百丈,不可得近。斧凿穿树,从中过去。前行当见大水,有树木临水上,取铁钩钩上树,寻枝进而前,度至象所住,视其常可顿止处,当下作深坑,薄覆其上。在中伺象来时,以箭射之,即着袈裟如沙门法。象奉三尊,终不害汝。”
猎者受教,即涉道去。七年七月七日,到象所止处,作坑入其中。须臾,象王还,猎者以毒箭射之。象被此箭不从远来,便以鼻捞其边地,见坑中人,即问何人。其人大怖惧,自首言:“我是应募人。”象王即知是夫人所为。自截其牙,用与猎者,语人言:“汝还去,诸象见汝,即当害卿。”教却行⑤去:“群象必当寻迹追汝。”象王以威神将护,七日之中,得出部界。还至本国,以象牙与夫人。夫人得之,反覆视之,且喜且悔,未几吐血死。
近释迦文佛在世时,天、龙、鬼、神四辈弟子⑥大会说法。坐中有大比丘尼,遥瞻视佛,便大声笑;须臾复举声哭。众坐中无不怪者。阿难问佛:“云何此比丘尼得阿罗汉?何因且悲且喜不能自胜?愿闻其事。”佛告阿难:“尔时白象王者我身是;夫⑦人者,今瞿夷⑧是;小夫人者,今比丘尼是。以得神通,识往昔事。所以悲者,不事心;所喜笑者,贼害善人,更从得道。”众会闻皆念曰:与世尊作恶因缘犹尚得度,况有道德之因缘乎?一切众会,皆发无上正真道意,愿及十方,广度一切。
'注释'
①主:原本作“生”。
②捎:原本作“逍”。
③辟支佛:有二义,出生于无佛之世,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而自行悟道;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参阅本书第一经第十九篇注释③。
④福报:(术语)福利之果报。如六趣(六道)中人天之福报。《大乘义章九》:“依智起福,依福起报。”
⑤却行:倒着走。这样,群象追寻足迹前行,就找不到猎人。
⑥四辈弟子:人、天、龙、鬼。
⑦夫:原本作“天”。
第43节:杂譬喻经(10)
⑧瞿夷:悉达太子第一夫人。
'今译'
从前雪山上有一个白象王,长有六牙,统治两万只大象。象王有两位夫人,一位年长,一位年少。每次出游时,夫人都陪同左右。一天象王出游,路过一棵大树,树上的花茂盛好看,想摘取下来佩带在二位夫人身上,以为装饰,就用鼻子绕住树而摇撼。风吹花落,只落在大夫人身上。小夫人在下风口,没有得到花,以为象王偏袒,内心生出恶毒的念头。后来,象王的池中生出一朵金色千叶莲花,小象见到,就摘取献给象王。象王得到便转送给大夫人,让她戴在头上。小夫人愈发妒忿,想害象王。
雪山中有许多道士。于是小夫人采摘美果,时常供养一百多位辟支佛。她来到后山一险要处,立下誓愿:“愿靠多次施舍辟支佛的福报转生于人间,有权势,且自己能记识前世因缘,杀死象王。”发过誓,坠崖而死。
小夫人的灵魂果然转到人间,成为一位长者的女儿,明慧远识,端正无比。女子长大,国王聘娶为夫人,宠爱有加。夫人思忖道:“今日真的得报前世怨仇了。”便以栀子汁把脸涂黄,卧床装病。国王询问,她回答:“夜间梦见大象,长有六牙。我想得到大象的牙,用来作头钗。国王若弄不来这样的象牙,我的病将一天比一天重。”国王一向崇爱她,不敢违拗其意,就召集国中诸位猎人,找到数百人,对他们说:“你们在山中见过长有六颗牙的白象吗?”都说未曾见过。国王不高兴,让使夫人召集猎人,共商此事。夫人说:“此近处确实没有此象。你们中谁有能耐,能吃苦而且胆子大?”有一人长跪在地,说:“我最合适。”于是夫人给他一万两黄金,让他带上铁钩、斧头、凿子以及一件僧衣,告诉他:“你直奔雪山,中途有一棵大树当道,左右有蟒,身长数百丈,不可以靠近它。你用斧头、凿子穿透大树,从树洞钻过去。往前行走就会看见大水,水边有树木,你用铁钩钩上大树,沿着树木前行,估计就到大象住处了,再视察并确定大象时常停留的地方,挖一个深坑,上面薄薄的覆盖。你蹲在坑里,等大象来时用箭射它,然后穿上僧衣,扮作沙门。大象尊奉佛、法、僧,终究不会害你的。”
猎人接受指教,即上路。走了七年七个月零七日,终于来到大象那里,猎人挖坑,自己藏在坑中。不一会儿,象王来了,猎人用毒箭射它。大象被毒箭射中,知道射箭的人就在近处,便用鼻子扒身边的土,见到坑中的人,问他是何人。猎人十分惧怕,坦白说:“我是应招募而来的。”大象王立即知道是小夫人所为。便自己截取象牙,交给猎人,对他说:“你回去时,象群见到你,会害你的。”象王教他倒着走,说:“这样,群象定会寻着你的足迹前行,向与你相反的方向追你。”象王以威德神力保护猎人,七日之内,出了象王控制的地界。回到本国,猎人把象牙交给夫人。夫人得到象牙,反覆地看,且喜且悔,没多久,吐血而死。
到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天、龙、鬼、神四辈弟子正召集大会说法。在座的有大比丘尼,远远看着佛,放声大笑;过了一会儿,又放声大哭。在场的众人,没有不奇怪的。阿难问佛:“为什么这个比丘尼得到阿罗汉果位?什么原因让她悲喜交加。不能自控?愿知道这事的缘由。”佛告诉阿难:“那时的白象王就是我的前身;象王大夫人就是现在的瞿夷;象王的小夫人就是这个比丘尼。她已经得到神通,知道前生之事。她之所以悲,是因为不修心性;她之所以笑,是因为坑害善良之人,却因此而悟得道法。”众人闻此都意识到:前世与佛结下恶因缘尚且可以得到济度,何况结下善因缘呢?所有与会者,都发无上正真道心,发誓普及天下,普度众生。
'点评'
一千五百年前,中国僧人僧祐以设问体讲述了释迦牟尼出生时的情景:
“佛出生何处?有没有自己的先祖及国家?生出来的时候做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生于天竺,借助于白净王夫人转世。白净王夫人白天做梦梦见乘白象,白象有六个牙。她很高兴,于是感到身体有孕。四月八日,释迦牟尼从亲母右胁出生,堕地之后行走了七步,举起右手说:‘天下没有能超过我的!’当时天地震动,照亮宫殿。那一天,国王家的仆人也生产一儿;厩中的一匹白马也产下一匹白驹。那个仆人奴名字叫车匿,那匹马名字叫犍陟,国王常让跟随太子。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长丈六,身体金黄色,头顶有一个肉髻,下牙床骨像狮子,舌头很长能覆盖面孔,手里拿着千辐轮,光照万里……”
第44节:杂譬喻经(11)
与本文何其相似乃尔!中国僧人僧祐的对话很可能出自《杂譬喻经》。可见,中国早在梁武帝的时代(更多更新盡在蜗牛小説下載w ww。F vaL。 c n)已经流传了这个故事。
(十)佛说本末喻
昔佛诣裸国①,受须竭②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