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精华资料(更新)-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guanyin123 佛学资料下载主页
整个佛陀教法,若要论其大意,则亦可以三句括尽,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却是说佛法的作用。
所谓〃诸恶莫作〃,是说凡妨害众生,事无大小,皆不可去干;而〃众善奉行〃,则是说凡利益众生,事无大小,皆当为之。这两句合起来,也就是戒学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至于〃自净其意〃一句,则是要使意业清净无染(修清净心);而禅定正是清净意业的功夫,智慧却是清净意业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体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槃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见这是一切诸佛通行的教化。
传记中有载:唐白香山居士曾经往参鸟窠禅师,请问佛法大意,师即答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香山笑谓: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师遂喝云:三岁孩童虽能道得,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这段公案,对于学佛之人,实在可堪玩味!
佛法总纲
佛陀法药,广说虽有八万四千,简约之则不外三大纲领,曰戒、定、慧,此名三无漏学;以能断烦恼,能了生死,故称无漏(漏喻烦恼)。这可说是佛法的本体,若离此三,则非真正佛法。
一、戒即戒律。譬如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修学佛法,则需持佛戒律,这是学佛的根本。因为持戒,才能防非止恶,清净三业。三藏经典中,律藏属于戒学,故曰'律规三业',规范三业,非戒而何。然戒有禁止与勒令,禁止是消极的去恶,勒令是积极的为善,所以戒也包括一切的善法。
二、定即禅定。禅是梵语'禅那'省称,定是梵语'三昧'译名。禅定要义,在于息虑静缘,内须不打妄想,外要不乱攀缘,(外不取相,内不动心),这却是入道的枢纽。三藏经典中,经藏属于定学,故曰'经诠一心',一心即是定。若能入定,自可引发本性的功德;譬如盆水,扰动则混浊不清,静寂则光明映照,众生的心水亦然,所以定也包括一切的神通功德。
三、慧即智慧。智是决断,慧是简择。这是学佛最终目的,开发智慧,就能去惑证理,所谓破诸烦恼,证真实理。三藏经典中,论藏属于慧学,故曰'论辨邪正',辨析邪正,最能开发智慧。然智有实智、权智,达真实理是实智,用之权巧摄众是权智,所以慧也包括一切的权智。
须知,三学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后有定,若能入定自然开慧。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摘选自 《佛学入门》 jiexieyu/books/0239。htm
附:
普贤(菩萨)十愿:敬礼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菩萨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十善,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 中的 〃南无〃 读 〃拿 na/ 〃〃摩 mo/ 〃 归命、敬礼、归依、救我、度我等意思,是众生向佛、菩萨至心皈依信顺的话。
如 听闻、忆念、观想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无量无边功德。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结尾部分):〃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
《修行百颂》
54
。。。。。。心的本质空性,即是〃法身〃。心的自然显现明晰,即是〃报身〃。从心所散发出来的遍在慈悲,即是〃化身〃。这三身的合一,即是〃自性身〃这佛之四身或四个面向一直存在於你的心中。。。。。。。
dilgo/article/zt/13。htm 《修行百颂 》全文 顶果钦哲法王 备用链接 新电子书版下载 淘宝网购买
you。video。sina/wujin96 首页含 六字大明咒(六字真言) 大宝法王亲诵
莲花生大士心咒: 嗡阿吽 班杂咕噜 贝玛悉地吽
56/u50/v_MTk3MTIxMjc。html 莲花生大师心咒 (贝玛千贝仁波切)
莲花生大士心咒注音:ōng ā hōng,bān zhā er(轻声) gǔ lǔ,bēi mǎ xī dì hōng。
dizang/zy/lhsds。htm
念诵莲花生大士心咒的功德利益
dizang/zy/lhsds1。htm
佛教徒都愿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吗
【注:解脱生死即不再六道轮回,而往生佛净土生活,如阿弥陀佛的名叫极乐的净土;六道包含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和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著述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不会希望以生天为最终的目的,这是很明确的,因为除了五净居天及弥勒的兜率内院,生天尚在轮回生死的凡界。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都愿解脱生死,这也是很明确的,因为唯有脱离了生死的轮回,才会得到永恒的安乐。
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佛国净土,但在十方法界之内,有著十方的诸佛净土,西方的极乐世界,只是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一个。所以,佛教徒之中也有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愿往生其他世界的,比如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唐代的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以及近代的太虚大师,都愿往生本界(大千世界)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
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的佛土,而愿生生世世在人间度化的。
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区域的佛教徒,根本不知道有极乐世界的存在,那里的出家人,最高的期望是即生修证阿罗汉果而解脱生死,如果一生不成,期待转生继续修证,他们不知极乐世界,也不相信极乐世界,如果大乘佛教告诉他们有个极乐世界,他们或可相信,但相信是在天上。(见海潮音四五卷四月号二一页)
不过,极乐世界的存在,对于真常唯心一系的大乘佛教而言,乃是深信不疑的。由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极乐净土的莲池之中,莲华分为九品,即使造了五逆十恶的人,若能于临命终时,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令声不绝而具足十念者,便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莲华之中,过了十二大劫之后,莲华开放,得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为之说法,开示诸法实相即缘生性空的道理(观无量寿经)。一旦悟透了诸法实相,实证了诸法实相──诸法缘生,体性本空,便可破除一切的善恶观念,一切的善业恶业也就一时抖落。那就叫做业障消除,那就不再受到业力的牵制,不再糊涂地沉沦生死,唯有乘著各自的悲愿,再来人间,自主生死,行菩萨道,称为'不违安养入娑婆'。所以,弥陀净土的安立,确是最最安全最最方便也最最可靠的一种信仰,这也正是许多没有自主把握者的最佳安慰与最大恩德。
可是,弥陀经说,不可能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及微少的福德之缘,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弥陀的愿力虽大,仍要依靠各自在平日的修善积福。否则,到了临命终时,恐怕连念佛的能力都没有了,那时候,阿弥陀佛虽愿伸手救济,也是爱莫能助了。
谈及中阴和佛极乐净土
星云法师: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
部分重点:
因此我只能抱持中道的立场,告诉大家:〃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无论是用哪里一种业力受生,大部份的人死后都要通过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然后自有人前来接引。有的人是靠一条船引渡,带他渡过生死海到达彼岸;有的是牛头、马面鬼卒来拘拿,前往地狱受苦;而念佛的人,会有阿弥陀佛、仙佛、菩萨等圣众来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慑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
515888/my/ShowNews。asp?ThreadID=6410 全文
圣严法师 观点:
重点:至于上善与极恶之人其所以没有中阴身的原因,是在于他们没有等待因缘的必要。就好像有人在大学还没毕业时,已经办好出国留学的手续,或已被公司、行号、机关预聘,毕业之后,不需要等待工作机会,或到处找工作,这也许是他们的家庭背景或学业成绩优于一般学生所致。相反的,如果出生便为猪、牛、羊等的家畜,表示出生以后,已经决定了他们被人宰杀,做为食物的命运。因此,如果积极修行、努力为善、信心深厚、愿力坚固,就没有堕落三途的恐惧。只要以信愿和修行的力量自利利人,上求下化,便会依信心往生净土,依愿心修菩萨道,不论生于佛国,或生于娑婆,都是直来直往,毫无彷徨、等待的现象,所以,对信愿具足的佛教徒而言,并没有中阴身的过程,也不必要他人以中阴身救度法来超度。。。。。。。
fjdh/fjask/HTML/fjask_13694。html 佛教导航 全文
印光法师开示-谈中阴身
重点:(白话翻译版)要知道众生的业力是不可思议的:譬如净土之业已经修成的人,色身尚未亡故,而神识就已经出现在净土;而恶业深重的人,身体虽卧病在床,神识则已经在地府中受到罪罚了;有人的寿命虽然尚未尽,而神识确已经投生了,因此当他将要出生时,全部的心神才会附到胎体中。这种情形也并非完全没有,不过代为受胎的情形是比较多的。三界的诸法,都是心所变现出来的,众生虽然在昏迷之中,然而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之处,正是心力不可思议之处,也是诸佛神通道力不可思议之处。。。。。。。
blog。sina/s/blog_539c565f01000cdh。html 全文
极乐净土三辈九品的修持方法
(注:本文论述的就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的三辈九品众生 详见《观无量寿经》)
佛教请问往生极乐世界,得生三辈九品,须具备修持何法?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三辈即是上辈、中辈、下辈。每一辈再分为上中下三品,三辈共分九品。现在依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三辈九品,欲往生极乐国土,若按照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的修持法门,精进勤修,必得往生无碍,往生需要有往生的条件,为让诸方善信大德得此法门,特别一一引录如下: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梵语parinama)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意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自见坐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