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元朝十五帝-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因此,北京城11座城门的设计含有天地相合之意。从地理方位上看,南方为阳为天,故而南面城门为三,取象阳数;北方为阴为地,故而北门为二,取象阴数。其意也是与天地相合。
西绦胡同元代居住遗址(选自《图说北京史》)
龙的世界,君权神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子孙号称“龙的传人”,而皇帝则被说成是“真龙天子”。龙是皇权的象征,因此皇宫就建成了龙的世界,龙无处不在,天子的威仪也无所不在。据统计,仅太和殿一处,就有龙12654条,若是把整个皇宫内的龙加起来,那可就是天文数字了。皇宫内的屋顶用黄琉璃瓦,三大殿台基高达8米以上,甚至大门门钉的数目也是最多的,这些都是皇宫最高地位的体现,是帝王“九五”之尊的表现。大都城是封建宗法礼制的象征,代表着帝王的权威,成为我国古代一处既具实用性,又有极强象征意义的礼制建筑群。
阴阳五行,象形化生阴阳五行学说在北京城和紫禁城宫殿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紫禁城宫殿整体上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为阳,在布局上有三朝五门,多用奇数;内廷为阴,在布局上有两宫六寝,多用偶数。两宫为乾清宫和坤宁宫(交泰殿为之后增建),六寝为东西六宫。外朝中路的三大殿坐落于土字形的汉白玉台基之上,土为阴阳五行之一,居于中央。把三台建成土字形,表示这里是天下的中央,同时,土也代表江山社稷,表明希望江山永固,社稷安定。“南三所”为皇子的宫室,由于幼年属于五行中的“木”,生化过程属于“生”,南三所的方位又是在东方,故都施以绿色琉璃瓦屋面。绿色为春天树木萌芽之色,象征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皇帝对其后代所寄予的希望。而后宫中的太后、太妃的生化过程属于“收”,从五行上说,属于“金”,方位在西,所以太后的住所如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都分布在西路。
元大都海运与运河图(选自《图说北京史》)城门宫殿,取意乾坤《日下旧闻考》记载:“元建国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也。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意也。殿曰大明、曰咸宁,门曰文明、曰健德、曰云从、曰顺承、曰厚载,皆取诸乾坤二卦之辞也。”大都城南端的正门原来称为“丽正门”,合于“离”卦的卦辞“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之意。北面的东门称为安贞门,则合于“坤”卦的卦辞“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北面的西门称为健德门,取意于“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哉乾乎,刚健中正”。厚载门,则取意于“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东门称为“崇仁门”,正西门称为“和义门”,则是体现了“立天道曰阴曰阳,立地道曰柔曰刚,立仁道曰仁曰义”的说法,含有“东仁”、“西义”之意。
元世祖忽必烈南下灭宋,统一中国
在贾似道一伙的把持下,南宋日益走向腐败和衰落。泸州骁将刘整率军民30万投降忽必烈,并向忽必烈提出了进军襄阳,从中间突破,攻占临安的灭宋方案。忽必烈接受了这一方案,任命刘整为都元帅,与大将兀良合台围困襄樊。阿合马以7万水军,配合史天泽攻陷樊城,合围襄阳。宋军守将吕文焕开城投降。为庆祝对宋战争的胜利,忽必烈采纳群臣建议,颁布了建国号诏,改国号为“大元”,正式建立元朝,准备对宋朝进行全面战争。在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的联席会议上,大家共同推举伯颜为灭宋战争统帅。这时,宋度宗去世,贾似道立其幼子赵为小皇帝。贾似道率领的13万宋军被伯颜歼灭,震动朝野,贾似道被削职为民,后被押送的军官所杀。太皇太后下哀痛诏,动员各路军民勤王。江西的文天祥散尽家财召集了5万义勇军,向临安开拔。而当政的南宋朝臣却以文天祥的义勇军是乌合之众为借口,将其拒于临安城外。宋蒙焦山之战,南宋大将张世杰的10万水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南宋元气大伤。
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令伯颜发动对宋朝的总攻,三路大军很快进至临安城下。南宋丞相陈宜中等逃离临安,不知去向。文天祥被太皇太后任命为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大营议和。他要求伯颜存其社稷,并从临安撤军。伯颜扣押了文天祥,南宋太皇太后等不敢继续抵抗,将传国玉玺与降表送至元营。伯颜决定将南宋皇室及众臣送往大都。文天祥中途逃跑。至元十六年(1279),南宋的最后一支军队在崖山被歼,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自杀,文天祥被俘,被押解回大都。忽必烈亲自出马,劝说文天祥出任元朝的宰相或枢密使,但文天祥誓死不投降元朝,后被处死。元朝统一中国,符合了各民族人民要求祖国统一的愿望。
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师,总领释教
颁布珍珠诏书,开通万里驿路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为巩固蒙元帝国对吐蕃的统治,将萨迦五祖八思巴封为国师、总领天下释教。派八思巴与白兰王一起返回吐蕃,一是开辟一条从吐蕃至燕京的驿路,二是正式建立吐蕃地方政权。八思巴建议仿照内地的驿站制度,从青海起直至萨迦,清查沿途人口、物产、道路情况,开辟驿路,设置驿站。忽必烈答应了这一要求,命枢密院派一位将军率3000人马协助白兰王修建驿路。这年五月一日,忽必烈颁发了著名的珍珠诏书。
八思巴、白兰王一行从上都出发,带着大汗诏书、国师法旨,以及从御库领出的大量赏赐品和筑路所需物品,前往吐蕃。他们依次来到朵八思巴铜像
思麻的丹底水晶佛殿、朵甘思、卓多桑珠、后藏,直至萨迦等地。沿途召集民众,颁发堆积如山的赏赐品,宣读朝廷诏书和国师法旨,组建筑路大军。白兰王在蒙古将军的协助下,先后修建了27个驿站,其中包括朵思麻7个大驿站,朵甘思9个大驿站,乌思藏11个大驿站,并规定了各个万户支应驿站的事项。
建立萨迦政权八思巴回到萨迦后,吐蕃各地的政教首领纷纷前来求见。经过与各地政教首领商谈,八思巴开始筹建吐蕃行政体制。至元三年(1266)春,在新落成的大金顶殿,八思巴召集吐蕃各派僧俗首领大会。除花教外,红教、白教、噶当派以及黑教都派人出席。八思巴宣布:依赖佛祖释迦牟尼的恩德和圣祖成吉思汗的威力,吐蕃正式成为忽必烈大汗治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大汗“四海一家,因俗而治”的主张,吐蕃实行政教合一的行政体制:在中央设立总制院,由国师兼任总制院使,其副手由国师推荐,统领天下释教和吐蕃事务。皇上的珍珠诏书与国师的法旨并行于西土。国师兼任萨迦派法王,乃吐蕃地区的最高政教首长。其下设本钦官,负责全藏俗民事务。将全藏居民划分为俗人民户——米德和寺属民户——拉德。米德即世俗领主所属的民户,他们不仅需向自己的主人交纳贡赋和承担劳役,还要承担朝廷派遣的劳役如驿站差遣,以及其他贡赋。拉德则是各教派所属的民户,他们像僧侣一样可以免除朝廷的兵役劳役和各种贡赋,但必须承担寺院的贡赋和劳役。全藏人口,大概米德占十分之四,拉德占十分之六。全藏分为13万户,在万户的户口册上只登记米德人口。每万户设万户长进行管理,万户下分设千户、百户,由千户长、百户长管理。将全藏分为三个宗教管辖区:即乌思藏、朵甘思、朵思麻地区,分别由花教、红教、白教、黑教管辖。
八思巴文铜钱(选自《图说北京史》)创“八思巴文”,受封大元帝师八思巴一行在前藏、后藏及西藏各地巡视,进一步协调与各个教派的关系,在各地修建萨迦派寺庙,扩大萨迦派影响。在巡视西藏各地的同时,八思巴通过研究藏文和畏兀字书,在精通各种文字的桑哥帮助下,在藏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出一套方型竖写的拼音字母的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其字共1000多个,包括字母41个。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韵之法;其要点是以谐音为宗。
八思巴谒见忽必烈(选自《图说北京史》)至元五年(1268)春节前,八思巴抵达大都。真金太子率文武百官和京城士庶离城一舍(30里)迎接。二月,忽必烈下诏,颁行八思巴文于全国。为了推行八思巴文,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七月,立诸路蒙古字学。次年四月,设诸路蒙古字学教授。至元七年(1270),忽必烈封八思巴为“皇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辅治国政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至元八年,正式建立元朝,于是八思巴成为第一任大元帝师。同年十二月,诏天下兴建国字学。至元九年(1272)七月,和礼和孙奏:蒙古字设国子学,而汉官子弟未有入学者。诏自今凡诏令并以蒙古字行,仍遣百官子弟入学。至元十二年(1275),分置翰林院,专掌蒙古文字。至元十五年,诏虎符易以国字。
元朝实行了别具一格的帝师制度:从八思巴起,元朝皇帝从萨迦派高僧中遴选一人为帝师,主持皇廷的重大佛事活动。皇帝即位前需受佛戒9次,后妃也需接受灌顶;帝师乃全国佛教最高领袖,在中央设宣政院(原总制院),由帝师兼任宣政院使,与中书省等平行,帝师可自任官属。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和吐蕃事务;诸路府州县皆设僧录司、僧正司、都纲司,管理各地佛寺僧徒。在江南设行宣政院;在吐蕃设乌思藏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下辖13个万户府。
八思巴负责主持皇室的佛事活动,称为“内廷佛事”,即将藏传佛教超度亡灵的做法用到祭祖上来。至元六年(1269)十二月十八日,命国师荐佛事于太庙7昼夜。造木质金表牌位16个,设大榻金椅奉安石室前,此为太庙荐佛事之始。次年十月,忽必烈又令宗庙祝文书以国字(八思巴文)。除此之外,八思巴还组织皇帝、后妃、官民、百姓、军匠、僧人参加大规模佛事活动:游皇城。每年二月十五日开始,至十六日结束。不亚于汉族的元宵社火。其弟子胆巴被派往五台山学习佛法,后一度成为五台山住持。
至元七年(1270)十二月,建大护国仁王寺于高梁河边。由阿尼哥负责工程建设,后由八思巴弟子胆巴任护国寺住持。
忽必烈利用藏传佛教顺利实现了对全吐蕃的统一。藏传佛教在蒙古帝王的崇信和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战胜蒙古人原始信仰萨满教的阻力,使藏传佛教的思想文化,逐渐与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蒙古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八思巴佐世祖辅治吐蕃,实现了元朝对吐蕃地区有效的政治统治,奠定了藏族统一于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基础。
元世祖忽必烈诸王纷争,平定叛乱
海都、昔里吉之乱诸王之乱是困扰元朝的几大难题之一,这是蒙古汗国的诸王分封制度、幼子守灶制度、库里台选汗制度遗留的恶果。每个黄金家族的男子,只要有一定能力,都以为可以被推举为大汗,至少可以多得到一些权力。而分封制又使之得到了部分土地、百姓、财富和军队,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