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二-国命纵横下-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存怜悯之心,再求自己沽名钓誉,则强势崩溃,大业东流,徒为青史笑柄也。我王出于苦难,成于板荡,若不能理直气壮的无所不用其极,则王道滥觞,秦国锐气锋芒必将大减!此中后患,望我王深思了。” 秦惠王听得心头直跳,肃然起身一躬:“嬴驷谨受教。” “我王心坚,臣便意定了。”张仪拱手做礼:“楚国特使,我王只是不见便了” “好!便是如此。” 此后几日,楚国使者三次求见张仪,丞相府长史不是说丞相进宫去了,便是说丞相出咸阳视察去了,无奈只有求见秦王,可内侍却说秦王狩猎去了,要十日才回。楚使无计,也顾不得大臣体面,便只有日夜守候在丞相府门口等候。 这日三更时分,恰逢张仪车马辚辚的归来,楚使便拦住轺车大喊:“丞相何其健忘啦?房陵盟约已定,何日交割啦?”尖锐悠长的楚调竟使护卫甲士轰然大笑起来。 张仪下车笑道:“特使何其性急也?一则,我王狩猎未归,王印未用。二则嘛,楚国尚未履约,房陵如何交割?” 楚使急道:“楚国如何没有履约啦?” 张仪淡淡道:“楚王承诺退出合纵,并与齐国断交,退出了么?断交了么?” 楚使红着脸道:“楚王说:那是交割房陵之后的事情啦。” 张仪冷冷道:“盟约是双方订立,如何只凭楚王一面之词?回去问明,楚国若已经退出了合纵,且与齐国断了邦交,我自然会交割房陵之地。” 楚使一时愣怔,竟是无话可说。张仪大袖一拂,便径自去了。 万般无奈,楚使又等了十多日,总想见到秦王澄清此事,可无论如何也见不上。楚使无法,只好又守候在丞相府门前,好容易等着了张仪,张仪却反倒笑着问他:“如此快便回来了?想来楚国已经退出合纵,也与齐国断交了?”楚使结结巴巴道:“丞相大,大错啦。我没,没有回郢都啦!”张仪哈哈大笑:“那就是说,楚国不打算要房陵了。也好,我也没有那么多土地送人呢。”楚使愣怔间黑着脸喊起来:“你,你是丞相啦,说话不做数啦?”张仪揶揄笑道:“芈槐还是国王啦,他都不做数,我如何做数啦?”楚使还要搅闹,张仪大袖一拂,又径自去了。 绝望的楚使只好星夜离开咸阳,南下回郢都了。 楚使刚走,嬴华便来禀报:郢都商社飞鸽快讯,苏秦已经赶到楚国,说得楚怀王几乎就要反复了回去,立誓拿不回房陵便与秦国血战!末了嬴华嘟哝道:“我就不明白,你一说芈槐就转过来,苏秦一说芈槐就转过去,是芈槐颟顸糊涂,还是你俩嘴巴厉害?”张仪哈哈大笑:“如此看去,缺一不可也!”嬴华担心道:“假若楚国真转了,丞相大哥岂非劳而无功?”张仪笑道:“你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连横对合纵,绝非一两个回合能见分晓的。这是长期较量,从宫廷到战场,从邦交到内政,须得拼尽全力,持之以恒的周旋,方能最终战胜对方。合纵初立,若能一击即溃,那你也忒小瞧我那师兄了。”嬴华笑道:“哟,那我这行人可就做老了呢。”张仪呵呵笑道:“青衣小吏做白头,苦差使呢,后悔么?”“你才后悔呢。”嬴华骤然满面通红,粲然一笑,回身便走。 “哎,你这个行人,回来。” “有事么?”嬴华转了回来,脸颊上红晕犹在。 “请教了:王族中可有待嫁的公主?”张仪悠然的踱着步子。 “你要做甚?”嬴华猛然警觉起来,眼睛一转却又揶揄笑道:“若是丞相大哥想做王室快婿,我倒是可以帮忙。” “那好啊,说来我听听,几个?年齿?相貌?艺能?” “哼哼,你是买牲畜么?不知道!”嬴华黑着脸一跺脚便走了。 张仪愣怔片刻,径自哈哈大笑:“张仪张仪,你好蠢也。”便走进书房去了。 暮色时分,绯云前来送饭,却见幽暗的书房里晃悠着张仪长大的身影,竟是他一个人在默默的踱步沉思。绯云点亮了纱灯,在一张空案上摆好了饭菜:“吔,老爷大哥,用饭了。”恍惚坐到案前,张仪突然笑道:“你方才叫我什么来着?”绯云憋着嘴道:“吔,是老爷大哥嘛,饭来了,连看也不看人家一眼呢。”张仪拍着绯云的头哈哈大笑:“绯云啊绯云,我看这可人的小女人最厉害,否则,勾践怎么拿西施郑旦做灭敌利剑呢?”绯云娇嗔道:“呸呸呸,你老爷是夫差,我可不敢做西施呢。别瞎说了,吃饭吔。”张仪拿起玉著,却向书案一努嘴:“请长史来,将书简誊清存底,立即呈送秦王。” 绯云走过去一看,书案上摊着一长卷竹简,简上墨迹方干,显然是刚刚写成。绯云连忙去请来执掌机密的长史。长史问过张仪,便卷起竹简到缮写房去了。 晚饭后,张仪正在书房端详楚国地图,宫中内侍便匆匆来到,宣召张仪立即进宫。张仪没有片刻耽搁,上得轺车便从府门斜对面的宫墙偏门进了王宫。内侍没有领他去经常议事的偏殿,却径直将他领到了大书房。张仪自然清楚,到了这里,便是秦惠王要与他单独密谈了。 秦惠王正在用饭,眼睛却盯着面前的长卷竹简: 积羽沉舟 长破合纵 臣张仪顿首:臣从楚国归来,尝思楚芈槐之反复,以为连横破合纵乃 长期之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极而言之:六国不灭,秦国不统,纵横之 争将永为纠缠!有鉴于此,臣出八字对策:积羽沉舟,长破合纵。即不求 一次摧毁六国盟约,而以各种手法不间断示好分治,以求各个击破;即或 屡次反复,亦绝不休止。长此以往,六国间积怨日深,合纵则不攻自破也。 鸿毛虽轻,积多可沉舟,此所谓积羽沉舟也。以臣之见:燕国与秦无旧仇, 可嫁公主而结好;齐国偏远,可尊其虚号而结好;楚国贪婪,可以利诱之, 使其不断反复,从而自外于合纵;三晋与我接壤,可软硬兼施,胁迫之分 化之。若如此,则合纵必可流于无形矣! 看到张仪的上书,秦惠王第一个感觉就是惊讶。连横本来就已经是惊世奇策,且一次出使就动摇了楚国,张仪的斡旋才华与连横的威力,已经使秦国朝野刮目相看了。谁能想到张仪在一次出使之后,竟能举一反三,提出更为明晰可行的连横策略?一眼看完,竟是顾不上用饭,秦惠王立即便派内侍宣召张仪。 “我王如此勤政,秦国便大有可为了。”张仪笑着走进来深深一躬。 秦惠王一推鼎盘便站了起来:“勤政算甚来?没有长策大谋,还不是越忙越乱?来,丞相这厢坐了。”说罢便回头吩咐:“上茶。”待张仪坐定,秦惠王拿过案上长卷,不断轻弹着慨然赞叹:“读丞相上书,直如醍醐灌顶,快哉快哉!” “我王认同,张仪倍感欣慰。” “积羽沉舟,长破合纵。有此八个字,当真是点石成金也!”秦惠王不禁轻叩书案,击节吟哦:“六国不灭,秦国不统,纵横之争便永为纠缠……不求一次摧毁,而以各种手法不间断示好分治,以求各个击破,即或屡次反复,亦绝不休止——!丞相可谓一举廓清迷雾,字字力敌万钧哪!” “我王慧眼,臣倒是多了一番忧虑呢。” 秦惠王少见的大笑起来:“丞相啊,对六国的各种手法,今夜可是要仔细揣摩一番了,定策难,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啊。” 张仪不禁喟然一叹:“六国若有一王如此,苏秦幸何如之!” 秦惠王不意被触动心思,饶有兴致的问:“若苏秦当年为我所用,卿当如何?” “一如苏秦,六国合纵。”张仪没有丝毫犹豫。 “连横并积羽沉舟之策,苏秦可能提出?” “苏秦大才,张仪不疑。” “结局若何?” “我固当败。” “何以见得?” “时也势也。苏秦在秦,苏秦胜。张仪在秦,张仪胜。” “莫非苏秦不明此理?” “非苏秦不明也,乃知其不可而为之也。” “丞相之言,却令人费解。” “仁政井田不可复,孔孟毕生求之。六国旧制不可救,苏秦全力救之。事虽相异,其理同一。孔孟为天下求一‘仁’,苏秦为天下求一‘公’也。” “强力大争,焉得有公?” “给六国一个如同秦国一般重新崛起的时机,还天下大争以同一起点,此谓‘公’也。奈何六国不争,苏秦又能如何?” 秦惠王默然良久,终是喟然一叹。 五 媚上荒政杀无赦 这一夜,君臣二人密谈到五更刁斗方散。 张仪出得宫来,但见薄雾迷茫,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索性弃车徒步而行,片刻出得宫墙偏门,却见长街树下黑糊糊一片蠕动!张仪虽然吃了一惊,却是胆色极正,大步走近一看,竟然是一群肥牛当街倒卧,悠闲的喷着鼻息倒嚼,旁边一张大草席上,却是横七竖八的躺着几条呼噜鼾睡的汉子。张仪又好气又好笑,低声喝道:“嗨!醒醒了!当街卧牛犯法,知道么?”一个精瘦的身影一骨碌爬起连连打拱做礼:“军大人恕罪,我等少梁村汉,只草草住得一夜,明日献了寿牛便走,求大人法外施恩才是。”张仪见是个白发老人,便先软了心肠,温和问道:“寿牛?甚个寿牛?给谁献寿牛?”老人仍是打躬不迭:“军大人有所不知,我少梁县连年大熟,都是托王家圣明福气。今年少梁县要给秦王祝寿,每村献一头寿牛咧。” 张仪听得大是诧异——献耕牛祝寿,这可当真是天下头一份! 那时侯,耕牛比黄金还贵重,除了国家祭祀天地的大典,谁敢用活活的耕牛做寿?再说,张仪身为丞相,尚丝毫不知秦王有祝寿之举,山野庶民却如何这般清楚?心思闪烁间张仪笑道:“你等是王室贵戚,好福气呢。”一个粗壮汉子连忙摇手道:“不咧不咧,草民能有恁福分?”又一个汉子抢着道:“秦王寿诞呀,有人上心咧,四月初三么!不知说几多遍了,少梁谁不知道?”张仪笑问:“那这个人肯定是大贵人了?”汉子正要说,精瘦老人低声呵斥道:“一边去!胡咧咧个甚?”回身对张仪躬身笑道:“他是个半瓜,信不得,寿牛自是庶民诚心献纳了。”张仪笑着连连点头:“那这寿牛,就是全村人花钱买的了?”“错咧错咧!”一个汉子高声道:“出钱买牛,那能叫献牛祝寿?这牛可是咱家自个献上的!”张仪笑道:“一家一牛,都想献牛祝寿,不就没有耕牛了?”那汉子脸色憋得通红,想说话,却竟是硬生生回过身去了。老人叹息一声道:“军大人,看你也是个好人,就莫再问了。王家圣明,子民祝寿,左右不是坏事了。” 张仪思忖着笑道:“倒也是,不说了。老人家,秦国向来是法外不施恩。我看你还是赶紧将寿牛赶到南市去,那里有牛棚。哎,可不要说在这里碰见过人了。” “是是是,大人有理。”老人回身低声下令:“走!吆起自家牛快走!” 汉子们卷起了草席,一片“得儿起!得儿起!”的吆喝声中将耕牛赶了起来。突然,一个汉子“哎哟!”一声,脚下一滑,便摔了个仰面朝天。 “哈(坏)咧哈(坏)咧!牛拉屎咧!”一个汉子惊恐的叫了起来。 秦人都熟悉与日常衣食住行有关的律条,“弃灰于道者,鲸。”便是谁都刻在心头的。将柴火灰随意倒在路边,都要给脸上烙印刻字,何况牛屎?更何况在王宫与相府间的天街上?一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