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科技史 >

第35章

世界近代中期科技史-第35章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按《河防述言》所述是“用土方法,以水纵横一丈、高一丈为一方,计 

此河能引水几方”,使筑堤的宽度和高度以及其它工程设计能更合乎要求, 

洪流通过时既能起到攻沙的作用,又不致因容纳不下而泛滥成灾。他对黄河 

的治理问题,不局限在下游,而且认识到对黄河中游地区治理的重要。他从 

实地考察中,认识到黄河的泥沙是从中游黄土高原流失下来的,从而指出治 


… Page 106…

理黄河必须“彻首尾而治之”,不然“终归无益”。这种从全面考虑根治黄 

河的思想,可以说是我国治河理论上的一大进步。可惜他的远大理想,在当 

时的社会条件下无法实现,反而蒙受了不白之冤,他的科学才能没有得到充 

分发挥,便抑郁而死。 



                                 4。医学 



     (1)温病学说的创立 

    温病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长期与各种传染性热性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 

结。明代以前,医学家对于治疗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热病的认识,实际上都没 

有超越《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许多医药学家在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 

传染病与热性病发病原因、特点和医治的方法。他们不满足伤寒六经辩证论 

治的方法,一些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疗法 

和预防措施,写出了不少专门著作,形成了温病学说,总结出卫、气、营、 

血及三焦辩证论治的医疗理论,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医学体系。 

     崇祯十四年(1641年),吴有性(1592—1672年,江苏吴县人,字又可) 

见到疫病在山东、江苏和浙江等省猖獗流行,通过观察研究,对温病的病因、 

传染途径以及平日用过的验方等详加记述,从而写成 《温疫论》二卷,补遗 

一卷,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代中叶,温病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著名医学家叶桂、吴瑭和王士雄 

等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 

     叶桂(1667—1746年),字天士,江苏苏州人,被认为是温病学派的创 

始人,著有《温热论》。他的贡献主要是从理论上概括了外感温病的发病途 

径和传变,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说法;并且根据温病 

病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以便更好地辩证 

论治。对于温病的诊断,他进一步发展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和白痞的方 

法。 

     吴瑭(1736—1820年,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和王士雄 (1808—1867 

年,字孟英,浙江海宁人),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分别著有《温病条 

辨》(1798年)和《温热经纬》(1852年),使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在 

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样,我国医学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 

中,形成了学术思想对立的伤寒和温病两个学派并驾齐驱的局面。 



     (2)人痘接种法的发明 

     天花这种传染病,大约在汉代由战争的俘虏传入我国,所以又叫“虏疮”。 

古代医书中的“豆疮”、“天行斑疮”、“登豆疮”和“疱疮”等都是天花 

的别名。我国种痘法起于何时,尚未有定论,但据确信的记载,至迟在 16 

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术已经发明。人痘接种术的发明,是早期免疫学的重大成 

就,为天花的预防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 

     清代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1737年)中记载说:“闻种痘法起 

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太平)……由此蔓 

延天下。”至于具体的方法,在张璐的《医通》(1695年)中记有痘衣、痘 

浆、旱苗等法,并指出种痘法的推广是“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者遍行南 


… Page 107…

北。”痘衣法是把天花患者的衬衣,留给被接种的人穿用,使受感染。痘浆 

法是用蘸有痘浆的棉花塞入被接种人的鼻孔里,使受感染。旱苗法是将光圆 

红润的痘痂阴干研细,用小管吹入被接种的儿童的鼻孔里。也有先用水把研 

成粉未状的痘痂调匀后,再用棉花蘸了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孔里,称为水苗法。 

那些被接种的人多数是儿童。旱苗法和水苗法都是用痘痂作为痘苗,虽然方 

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浆法有所改进,但仍旧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还有一定的 

危险性。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这时发现若改用经过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要 

安全得多。清代朱奕梁在他的《种痘心法》中说:“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 

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 

这种对入痘苗的选育方法,完全符合现代制备疫苗的科学原理。 

     人痘接种法发明后,很快就传播到世界各地,首先来学习的是俄国医生, 

俞正燮《癸已存稿》中记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俄国遣人“至中国学痘 

医”;不久又从俄国传入士耳其;1717年,英国驻土耳其大使蒙塔古夫人在 

君士坦丁堡学得种痘法,随即传入英国和欧洲各地;18世纪中叶,人痘接种 

法已传遍欧亚大陆;该法也从我国传入日本。1796年英国人琴纳(1749—1823 

年)发明牛痘接种法。1805年,由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因牛痘法更安全, 

就逐渐取代了人痘接种法。科学成就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财富,各国、各民族 

间的科技交流促进了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3)赵学敏和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字吉衣、号怒轩,浙江钱塘人,擅长医术。曾亲种药用植物, 

又访求各地单方,选其中之屡验者,于1754年编成《医林集腋》十六卷、《素 

养园传信方》六卷。又于1760年编成《升降秘要》二卷、《药性之解》四卷, 

这是制药方面的专著。此外,还有辨别药物别名、俗名、真伪、产地的著作, 

如《花药小名录》、《本草话》等,可惜均失传。现存《本草纲目拾遗》、 

 《串雅》两种,而以前者最为著名。 

    赵学敏治学态度极其认真严肃,花了38年工夫编撰《本草纲目拾遗》。 

在编写过程中,他广泛搜集边防外纪诸书,访问去过边远省份的亲友,以及 

西方传教士所述,以至药房、药方、商号广告。他不仅询之于农夫、渔民, 

而且还验之以目,亲手栽植和观察。他不断删补、修改手槁,至死犹无清稿 

本。因此,该书是清代在本草学上最有贡献的一部。 

     此书专为《本草纲目》之遗而作,全书十卷,收载药物共908种。其中 

有些是《本草纲目》所没有收录进去的,在药物种类方面比《本草纲目》增 

加了716种;在药物分类方面还增加了“藤”和“花”两部,删去了“人部”, 

 “金石”部分为“金”和“石”两部,共18部。在治法、形状等方面,赵学 

敏订正和补充了《本草纲目》中没有描述清楚或是错误的部分。因此,此书 

可说是《本草纲目》的续编。在此书中,赵学敏对生物界的演变和物种的变 

异,做过细致的观察,认识到植物与环境的统一性,具有一定的生物进化的 

观点。 



     (4)王清任和 《医林改错》 

     王清任(1768—1831年),字勋臣,河北玉田人。二十岁左右开始学医, 

发现古代医书中有关人体结构和脏腑功能的记载有不少矛盾和错误的地方。 


… Page 108…

于是,决心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次,他来到滦州(今河北滦 

县)稻地镇,当地正流传着传染病,义冢中多有被野狗扒出的儿童尸体。他 

不辞艰辛,不避污秽,甚至不顾可能被感染的危险,一连十天,每天去义冢 

仔细观察了30多具较完整的尸体的内脏,此后,他又多次到刑场去观察,向 

亲眼见过人体内脏的人请教,并作了一些动物解剖实验。 

     王清任根据自己的观察,对于人体内脏的认识,比前人有很大的提高。 

他正确地区分了胸腔和腹腔,指出在横隔膜上只有心脏和肺脏,其余的内脏 

器官都在横隔膜之下。他记述了气管和内气管分至肺两叶的支气管和细支气 

管,纠正了前人所说肺有“行气之二十四孔”的错误。他根据对“脑髓”的 

研究,认为“灵机在性,不在心在脑”,而“医书论病言灵机发于心”,也 

是错误的。他还观察到了视神经,指出了那是发于脑髓如同线一样的物质与 

眼联系着,眼的视觉“归于脑”。他把自己观察到的人体内脏的情况绘成“亲 

见诸脏腑”图,并与“古人所绘脏腑”图,一并附于《医林改错》卷首,以 

便比较研究。 

     王清任的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人体解剖的基础上的。他认为“著书不明脏 

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他对气血学说的 

认识,就是根据自己的观察,论述了血气在体内运行的情况。在书中,他列 

举了20种气虚症和50种血瘀症,还创制方剂30个。其中有不少方剂,对某 

些病症,确有较好疗效。 



                              5。其他科学技术 



     (1)瓷器 

     这一时期,是古代中国制瓷业高度发展的时期,全国有半数省份能烧制 

瓷器,景德镇更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仅官窑就有300多座。制瓷技术,特 

别是官窑,因为资本充分,不惜成本,集中技术人才,成品质量更优,代表 

了当时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从瓷质来看,由于对瓷土的淘练加工技术不断改进而得到提高。清初, 

有的官窑采用“过箩,绢袋淘练法”,即把泥浆用细箩绢袋澄洗过,再用布 

紧包稠泥浆,挤出其中水分,然后反复踩练成瓷土。这样淘练出来的瓷土中 

的石英颗粒比以前更细小,而且分布均匀。瓷土的配方也有改进,如景德镇 

早期可能只用一种原料一瓷石,这时已发展为二种以上原料的配方。加上烧 

制的温度和时间控制合适,因而烧成的瓷胎、白度和透光性已达到现代硬质 

瓷的技术水平,雍正年间的彩盘胎白度超过了75度,烧成温度达到1310℃。 

     这时制瓷工艺最大的成就是精致白釉的烧成,釉色纯白如牛奶,而且晶 

莹透彻。白釉质量的提高,为一道釉和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清代在一道 

釉方面烧制最好的有天蓝、翠青、苹果绿、娇黄、吹红、吹紫、吹绿、胭脂 

水、油绿、天青等。红釉中的鲜红、郎窑红和霁红、矾红、釉里红都是继承 

并发展了明代制瓷技术之后所取得的新成果。乾隆时景德镇的“唐窑”仅岁 

贡御用瓷色就有57种之多。此外,清代还能对历代名窑进行仿制,如仿汝、 

仿官、仿钩、仿龙泉古瓷器,配料准确,并能恰如其分地掌握好火候,使烧 

成的瓷器与所仿古瓷器真假难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