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科技史 >

第32章

世界近代中期科技史-第32章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用,就会使动物性状发生相应的变化,若把后天获得的这种性状遗传给后 

代,便是获得性遗传,这是拉马克用以解释他的生物进化论的理论支点之一 

的获得性遗传学说,例如,长颈鹿为了吃高树上的树叶,这一生活习性慢慢 

地转化为遗传,最终形成了长颈;鼹鼠世世代代生活在地下,这一生活习性 

同样地慢慢转化为遗传,最终丧失了视力。这些性状的形成,都是环境即外 

力对生物进化所起的作用,即由获得性遗传造成的。 

     正是以上述理论为基础,拉马克建立起了近代生物学史上的第一个生物 

进化论学说,当然,他的生物进化论还有种种错误和缺陷,但是,他的进化 

论成功的方面无疑是主要的。他的进化论是近代生物学史上的第一个具有较 

为完整的理论形式的进化论学说,对当时的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在科学上,他以较为科学的动物分类系统为基础,提出了第一个生物进 

化系列及其进化系谱树,并由此对生物进化论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探讨,这就 

为动物学以及整个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为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拉马克的生物进化论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直接的理论 


… Page 97…

先驱。在哲学上,由于他的进化论第一次揭示出物种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 

次揭示出一个较完整的生物进化系列,这就为辩证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 

了生物学方面的最初的科学基础。自拉马克后,生物学即进入一个以进化论 

为旗帜的全新的发展阶段。 

     拉马克可以说是一个著作等身的生物学家,除了上述的 《法兰西植物 

志》、《植物学辞典》、《植物图鉴》等植物学名著外,他还从1803年起与 

法国另一植物学家米伯尔合写了《植物自然史》这一多达十五卷的巨著。在 

动物学方面,除了《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关于活体组织研究》、《动物 

学哲学》等名著之外,后来又在1815—1822年间完成了另一部无脊椎动物学 

巨著《无脊椎动物志》,这著作后来被日本权威生物学家小泉丹誉为“动物 

学上的金字塔”。拉马克对地质学、气象学、心理学也进行过研究,并作出 

过重要贡献。1802年,他出版了《水文地质学》一书,1799—1810年间曾写 

过不少气象学论著,并主编过许多期《气象年鉴》,晚年曾写过《人类意识 

活动的分析》,为心理学的早期重要著作之一。在古生物学中,拉马克也有 

许多重要著作,在巴黎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成立后新办的《学报》的最初八 

卷中,差不多每期上都有拉马克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报告,这些报告前后多达 

33篇,涉及到184种古生物,后来这些报告以 《古生物学》为题汇集出版, 

这一论文集也是古生物学早期名著之一。 

     拉马克在科学上功勋卓著,然而他一生的学术道路和生活道路却至为曲 

折,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就更为艰辛了。一方面,由于在科学思想上,拉马 

克是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而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代表人物,居维叶对拉马克产 

生了严重的敌对情绪。另一方面,居维叶当了拿破仑王朝的教育部长,后在 

波旁王朝复辟时,又出任过教育部全权代表,这便使他得以借拿破仑的声威 

来打击拉马克。但拉马克对此毫不理会,仍坚持他的科学研究,1821年,77 

岁的拉马克双目失明,当时他正在写作《无脊椎动物志》,他仍以惊人的毅 

力与惊人的记忆,在他一个同事的协助下,由他口述,由他的两个女儿笔录, 

坚持完成了这一巨著的最后两卷;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人类意识活动的分析》 

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完成的。 

     1829年12月25日,85岁高龄的拉马克在穷困中结束了他伟大的一生, 

当时他穷得买不起一块超过五年期限的墓地,当后人重新认识到他的伟大 

时,他的骨灰早已不知去向。但他不朽的科学业绩,却永远写在科学史册之 

中。 


… Page 98…

                                   九、技      术 



       科学的首要目标是发现事物和事件的本质与规律,以便能够理解与解释 

  它们;技术关心发明新的事物和流程或者改良旧技术。它们密切相关,但它 

  们的关系往往被误解,技术常常被描述为仅仅是“应用科学”。这种说法显 

  然认为,人们先从对某些现象的科学认识开始,然后把它应用于某种实际目 

  的。但在文明史上,实际发明的进步无疑先于有关现象的理论知识的进步。 

  甚至在近代最初的几个世纪里,虽然科学进步有时促进实际应用,但更经常 

  地还是预先存在的技术方法为科学发现提供资料。 

       在17、18世纪,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一方面,科学家对实际 

  问题的兴趣更浓厚;另一方面,实际工匠或技师对自己工作的科学方面表现 

  出新的兴趣。如,化学家马格拉夫把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甜草根制造糖;富 

  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又对家用炉进行了改进;地质学家赫顿发明了硇砂制 

  造;勒布朗用盐和硫制备苏打;贝尔托莱采用氯来漂白纺织品;马凯、贝尔 

  托莱和其他化学家发明了纺织品染色新方法;米欣布罗克、马里奥特、库仑 

  和其他科学家做了一些同建筑和工程有关的实验;地质学家德马雷斯任法国 

  工业总监时,提出了许多关于布匹、纸张、乳酪等制造的报告;夏普、罗伊 

  泽尔、萨尔瓦和其他人发明了电报系统。同时,这个时期的有些工匠,尤其 

  是瓦特则本着一种严格的科学精神进行了一些实验。 

       欧洲各国在18世纪时已先后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摆脱了阻碍生 

  产力发展的封建羁绊。资本的原始积累使资产者获得了大量金钱,使成千上 

  万的农民破产为“自由的”劳动者。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分工的扩大,造成 

  了一大批熟练工人,在技术改进上积累了经验,使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 

  能。十七八世纪的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在这种 

  情况下,在这些条件具备得更充分的英国和相继而起的其他一些国家,开始 

  了工业革命。 



                                    1。纺织技术 



       在18世纪的上半期,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勃兴时期。以 

  牛顿的力学为理论基础,以钟表的机械工艺为技术基础,各种最初的机械工 

  艺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各种工作机迅速涌现出来。但各种工作机的原动力 

  最初都还是以各种自然力,特别是以人力为动力的,这就有两个突出的技术 

  问题相继被提了出来:第一,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机本身的工作效率;第二, 

  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机所需要的原动力。第一个问题导致了工作机的革命, 

  第二个问题则导致了动力机的革命。 

       如果说,动力机的革命曾经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旋律的话,那么工作 

  机的革命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因为“工业革命首先涉及到的是机 

                                                                 ① 

  器上进行工作的那一部分。动力一开始在这里还是人本身” 。 

       在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化过程中,由于圈地运动的进一步发 

  展与海外贸易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棉织工业与毛纺工业成为当时英国的工场 

  手工业的带头行业。同时,由于纺织工业本身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 



①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5页。 


… Page 99…

等特点,因此使它成为当时工场手工业的中坚。这样,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风 

云便最先在纺织工场手工业中兴起。 

     1733年,一家棉织工场的机械师凯伊发明飞梭。凯伊曾当过钟表匠,掌 

握熟悉的机械工艺。他把钟表中的一些工艺原理和工艺技巧用于织布机中, 

终于发明了飞梭这种新的织布工具。带有飞梭的织机实际上是一种自动穿梭 

的织机,尽管它的原动力仍然是人力,但其工效却比原来的纺机提高一倍多。 

由于飞梭的发明,棉纱供不应求,因为当时的纺车基本上还是古老的手纺车。 

据当时工场纺织业十分发达的曼彻斯特统计,五六个纺工纺一天的纱,仅能 

供一个织工织一天,由于棉纱短缺,“纱荒”遍及英国,不少纺织场因此停 

工。 

     织机的革命必然推动纺机的革命。自飞梭发明之后,人们一直致力于新 

的纺机的研制,可是一直进展不大。1764年的一天,曼彻斯特有个兼做木工 

的织工哈格里沃斯(?—1778年),在一次偶然的发现中受到启发。有一天, 

他的妻子的纺车突然翻倒在地,但竖起来的纺绽和车轮仍在转动。他猛然想 

到,几个纱绽并立在一起,不是仍可以用一个轮子来带动吗?经过反复研制, 

他终于在1765年设计并制造出了一架可同时纺8个纱绽的新纺机。这样,把 

纺纱的工效一下提高了8倍。为了纪念这次偶然的发现,哈格里沃斯以他女 

儿珍妮的名字为这种新的纺机命了名。珍妮机一发明,便在纺纱行业中迅速 

推广开来。后来,珍妮机的纱绽由原来的八个增加到十几个,纺纱工效也随 

之提高到十几倍。遍及英国的纱荒,就基本上缓和了。 

     最初的珍妮机仍然是以人力为动力的。从工艺原理来看,珍妮机的纱绽 

可以继续增加,可是作为珍妮机的原动力的人力有限,这就使珍妮机的改进 

受到了限制。1769年,钟表匠阿克(1732—1792年)发明了一种以水力为动 

力的纺纱机。这是一种以水力来转动纺轮的新的纺纱机,它是继珍妮机后纺 

机的又一大进步。 

     1779年,一个童工出身的纺纱工克隆普顿(1753—1827年),对珍妮机 

和水力纺纱机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综合这两种纺机的优点的基础上研制出了 

一种被称为骡机的新纺纱机。骡机以水力为动力,一台螺机能带动近2千个 

纱绽,这就使纺纱机的工效大大提高。 

     织机的革命曾推动过纺机的革命,纺机的革命反过来又必然推动织机的 

革命。1785年,一个叫卡特赖特(1743—1823年)的机械师,在水力纺纱机 

和骡机的启发下,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新的水力织布机的工效要比原来带有 

飞梭的人力织布机的工效高40倍。由于水机织机的发明,又暂时缓和了织机 

落后的矛盾。 

     以纺织机的革命为先导,印刷工业、造纸工业、榨油工业以及其他工业 

的工作机的革命也相继发展起来。可是,无论什么行业的工作机的革命,当 

它发展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