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科技史-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速。他在实验时使观察者与平面镜相距8。633公里,齿轮转速为12。6转/秒,
齿数为720,测得光速为313,300公里/秒。
1850年,傅科(1819—1868年,法国)对菲索的装置作了改进,他用高
速转动的8角棱镜代替了转动的齿轮,由棱镜的转速和光线传播的路程可求
得光速,他的结果是299,7960±4(公里/秒)。后来傅科在装置里充入水,
测出了光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得到的光速仅是空气中光速的3/4,恰好等于
水对空气的折射率。这一事实也证明惠更斯关于光的波动说的论断是正确
的。
… Page 16…
19世纪后半期,光速的测量往往用来证实以太的漂移。人们认为既然光
和电磁波是靠以太传播的,那么在不同坐标系和不同方向上测到的光速应是
不同的。这些实验工作在19世纪末导致了光速不变的结论,从而否定了“以
太漂移”假说。
… Page 17…
三、近代后期化学
1。原子——分子学说的确立
化学的新时代是随原子论开始的,1803年,道尔顿(1766—1844年,英
国)首次宣读了关于原子论和原子量计算的论文,其要点是:元素的最终组
成是简单原子,简单原子不可分割,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保持性质不变;各元
素的原子在形状、质量和性质上是不同的,每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最基
本特征;不同的元素的原子按比例结合,形成化合现象,化合物的原子叫复
杂原子。他规定氢原子量为1,据此他计算了其它元素的原子量。5年后他发
表了20种元素的原子量表,并创造了相应的原子符号。
道尔顿的原子论很好他说明各种化学现象和化学定律间的内在联系,很
快为多数学者接受,成为当时解释各种化学现象和探索物质结构的统一理
论。特别是他提出元素以其质量为基本特征的思想,对导致元素周期律的发
现起了重要的作用。
1811年,阿佛加德罗(1776—1856年,意大利)提出分子的概念。他认
为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质点,而分子是单质或化合物能独立存在的最
小质点。分子具有物质的特性,它是由的原子组成的。化学变化是不同物质
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原理:一切气体在相同体
积中含相等数目的分子。他由此创造出一种用来测定物质相对质量的实验方
法。很明显,阿佛加德罗的分子说是道尔顿原子论的合理发展,可惜没有得
到当时化学界多数人的理解,被冷落了近半个世纪之久。
原子论得到普遍承认后,许多化学家积极投身于原子量的测定和研究。
贝采里乌斯(1779—1848,瑞典)自1810至1830年致力于原子量的测定,
他曾准确地分析了2000多种单质和化合物,为计算原子量提供了丰富的实验
依据。贝采里乌斯假定由A、B两种元素生成的化合物,其分子式是AB,m
mn
和n分别代表两种元素的原子数,那么m与n之比等于生成该化合物时A、B
两种单质气体体积的最简比。这一原则贯彻在他的原子量测定中。1814年,
他发表了第一个原子量表,其中列有41种元素的原子量;1821年发表的原
子量表中除个别元素外与现代原子量表大体相符。他的另一贡献是采用元素
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作为该元素的化学符号,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贝采里乌斯的学生米希尔里希(1794—1863年,德国)于1819年发现
了同晶定律。定律指出“同数目的原子若以相同的格局相结合,其结晶形状
相同。原子的化学性质对结晶形状不起决定作用,但晶形却为原子数目和结
合的样式 (布局)所支配”。米希尔里希与老师合作利用同晶定律修正原子
量的测定工作。他们曾利用硫酸盐和铬酸盐的同晶现象成功地修正了多数金
属氧化物的化学式,进而使原子量也得到校正。
原子量的测定研究使大量无机化合物的组成逐步得到澄清,人们逐渐认
识到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一种元素和它种元素相结合,原子数存在一定的比
例关系。弗兰克兰 (1825—1899年,英国)在1852年研究金属与烷烃基的
化合物时,发现每种金属的原子只能和一定数目的有机团结合。这启发他去
研究其它无机化合物的分子式,最终形成了“化合力”的概念。他写道:“一
切化学元素当生成化合物时,尽管和相化合的原子在性质上相差很大,但它
吸引这些元素的 ‘化合力’却总是要求结合一定数目的原子。”他还只能用
… Page 18…
“单原子”元素和“多原子”元素的提法来表达“化合力”的差别。
1857年,凯库勒 (1829—1896年,德国)和库帕 (1831—1892年,英
国)发展了弗兰克兰的思想,他们把各种元素的化合力用“原子数”或“亲
和力单位”来表示。他们指出“不同元素原子相化合时总是倾向于遵循亲合
力单位数等价的原则”。这样由凯库勒和库帕共同奠定了原子价理论的基础。
1864年,迈尔 (1830—1895,德国)提出了“原子价”的术语。
原子价学说阐明了各元素在化合时所遵循的量的规律,它不仅为后来元
素周期律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且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以至整个
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 19世纪前半叶始终没有找到一种更合理的方法来确定原子的组成比
例,以至使这一研究陷入混乱,个别人甚至怀疑原子论是否正确。在这种背
景下,欧洲的化学界于1860年9月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召开国际会议,专门
讨论原子价、化学式和元素符号的统一问题。康尼查罗(1826—1910年,意
大利)在会议中散发了《化学哲理课程大纲》一书,书中针对这些专题中的
错误理论作了逐一澄清,对如何确定原子量指出了令人信服的途径。他写道:
“等体积的气体中含有数目相同的分子,而绝不是数目相同的原子。”这就
是说首先应当测定物质的分子量,在此基础上再精确测定原子量。康尼查罗
统一了各种分歧,澄清了错误思想,赢得了化学界的承认。这样,原子——
分子理论形成了协调的体系。
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从18世纪中到19世纪中的近百年里新元素不断被发现,截止1869年共
发现新元素计63种。化学家们对这些元素的性质做了大量研究,但是所得资
料纷杂,不成系统。人们自然会问:“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元素?各元素之
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1829年,贝莱纳 (1780—1849年,德国)整理研究了当时已知的54种
元素的有关资料,并把元素按性质分组。结果他发现了几个所谓“相似元素
组”,每组都包括3个元素,位于中间的元素不仅化学性质介乎前后元素之
间,而且原子量约为前后两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
1850年,培顿科佛(1818—1901,德国)认为相似组的元素不限于3个,
他还发现在同一相似组中,原子量值相差为8的倍数。进入60年代,人们对
原子量和化合价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对元素性质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1862
年,尚古多(1820—1886,法国)创作了一张《螺旋图》,他将已发现的62
种元素按原子量大小顺序排列在绕圆柱上升的螺旋线上,结果显示出在圆柱
同一母线上,纵向排列的各元素性质相近,如Li、Na、K、S、Te;Cl、Br、
I等。于是他在论文中首先提出元素的性质周期性重复出现的观点。但是法
国化学界很难接受这一观点,巴黎科学院甚至拒绝了他的报告。
1864年,J·L·迈尔也按原子量大小顺序列出了一张《六元素表》,并
详细讨论了表中元素的性质。迈尔对元素的分族作了较好的安排,在表中还
留出了未发现元素的空位。但他的工作不够彻底,他排列过的元素还不足当
时已知元素的半数。次年,纽兰兹(1837—1898,英国)将元素按原子量排
列时,发现每隔7个元素,元素的性质就会周期性重现。他说:“相似元素
常相隔7个或7的倍数重现,他把这一规律称为“八音律”。他列出的前2
… Page 19…
直列几乎与现代周期表的第2、3周期对应,但自第3列往后显得混乱,这一
方面是由于当时原子量的测定不准确,造成了错误;另一方面他没有考虑为
未来发现的原子留出必要的空位。人们嘲笑他的“八音律”,英国化学会也
拒绝发表他的论文。
J·L·迈尔并没有灰心,他继续从事周期律的研究。1868年,他修改了
《六元素周期表》,发表了原子体积——原子量图,这时他的思考已趋于成
熟,终于在1869年独立地编制出元素化学周期表。几乎同时,俄国化学家门
捷列夫 (1834—1907,俄国)也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门捷列夫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博尔斯克市,23岁任彼得堡大学化学教授,
34岁当选俄罗斯物理化学协会主席。他分析了大量资料,在对元素的原子量
仔细核对、比较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原子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它与元
素性质的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他深入研究元素的原子价时,他又发现各
种元素的原子量可以相差很大,而原子价的变化却是有限的。他对同价元素
作了对比,发现同价元素的性质非常相似,例如所有1价元素都是典型的金
属,而4价元素的性质在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所有7价元素都是典型的非金
属等。他也试着把元素按原子量排列起来,发现氯和钾的性质不同但原子量
相近,钾和纳的性质相近但原子量差别却很大,这些初看很奇怪的现象却促
使他更深入地去思考元素性质周期变化的特点。
1869年,门捷列夫独立地编制并发表了元素周期表。表中包括63个已
知元素,但表中还留有4个空位,只标明原子量而没有元素名称,以此预示
待发现的元素。不仅如此,门捷列夫还进而预言了这些未知元素的化学性质;
根据周期律他对表中标示的钍、碲、金、铋4个元素的原子量值也表示怀疑。
同年3月,他在俄罗斯化学会上宣读了《元素属性和原子量关系》,系统阐
述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观点。
这些观点主要是:
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周期性。”
②“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③“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元素的存在”,“元素的某些同类元素将按它
们的原子量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