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科技史 >

第4章

世界近代后期科技史-第4章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91—1867年,英国)约稿,请他综述电磁学发展概况。这一工作促使法 

拉弟转向电磁学的研究,最终导致电磁感应现象的伟大发现。 

     是年9月,他在重复奥斯特的实验时想到电流可能使磁体做连续的转 

动。到年底他发明了这样一种装置,他把一根一端可绕轴转动的磁针放在水 

银中,当电流通过水银时,磁针就连续地转动起来。这实质是第一台电动机。 

    从1821年至1822年,受静电感应和静磁感应的启发,安培和菲涅耳等 

人都致力于探索用磁感应出电的途径,但没有成功。法拉弟在1822年的日记 

中写道“从普通的磁中获得电的希望,时时激励着我从实验上去探求电流感 

应现象。”他苦干了10年,直到1831年8月才获得突破。他用一个外径6 

时的软铁圆环,其上各绕两个线圈,当其中一个线圈在通电或断电的瞬间, 

在另一个中就感应出电流来,使放在附近的磁针偏转。后来他用磁棒插入空 

心线圈中也得到了感生电流,这使他领悟到“作用不是持久的,而纯属瞬时 

的推或拉。”是年12月,他表演了一个实验,他把铜盘装在水平的轴上,使 

铜盘转动时其边缘通过一个碲形磁铁,当盘转动起来,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由 

轴上引出,通过电线再回到铜盘边缘,这实质上是第一台发电机,一位在场 

的夫人讥笑地问“您的发明有什么用?”法拉弟回答:“夫人,新生的婴儿 

又有什么用呢?”11月,法拉弟在一篇论文中总结了五大类产生感生电流的 

情况,并把这一现象定名叫“电磁感应”。 

     1851年,他对电流的磁感应定律作了较完善的表述:“形成电流的力量 

正比于切割的磁力线数”。 

     与法拉弟同时进行有关电磁感应研究的还有亨利 (1799—1878年,美 


… Page 13…

国),他在1832年发表论文,叙述了在听到法拉弟的工作之前和以后的研究 

成果。同年,他发表了自感现象的研究论文。1833年,物理学家楞茨(1804 

—1863年,俄国)提出判断感生电流方向的方法,现在称之为楞茨定律。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些著名的学者如法国的库仑、安培等人倾 

向于用超距观点研究电磁现象。然而法拉弟却继承了笛卡尔的近距作用观 

念,思索着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借助于什么传递的。1837年,他发现电容 

器中加入介质,电容器能容纳更多的电荷。与此类似,在线圈中放入铁芯, 

从而增强了电磁铁的磁性。这些事实使法拉弟深信电力与磁力是通过中间的 

某种介质传递的。他设想这是一种由电和磁激发的物质,它像以太那样连续 

分布在空间中,在带电体和磁体的周围,传递着电力和磁力。他想象这种连 

续分布的物质应与流体场相似,是由力线或力管组成,它们连结着相反的电 

荷和相反的磁极。这样他创造了电力线和磁力线的新概念。法拉弟把力线看 

作是一种实际存在,并用细铁屑显示出磁场的力线。他指出力线的图形实际 

上描述了电场和磁场,力线的疏密表征磁场与电场强度的变化,力线上任一 

点切线方向就是该点场强的方向等等。 

     法拉弟关于力线和场的概念,对传统的质点概念是一大突破,它不仅对 

电磁学的发展且对整个物理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自此超距观念日渐衰败, 

近距观念不断发展和完善。 

     电磁学在19世纪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逐渐构成了完善的体系。已经确立 

了库仑定律、高斯定律、安培定律、法拉弟定律;提出了场和力线的概念。 

在理论上,1828年格林 (1793—1841)年,英国)提出了势的概念,对电磁 

学的数学理论作出重大贡献;1845年诺依曼(1798—1895年)借助于势的理 

论,导出了电磁感应定律的数学形式。1846年韦伯 (1804—1891年,德国) 

指出,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仅取决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而且还与它们的 

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有关。1847年至1853年,w·汤姆逊(开尔文)提出 

了铁磁质内磁场强度H和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导出了H=μB以及磁能密度 

和载流导线的磁能公式。这一切为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创立准备了必要的 

条件。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学生时代就研读了法拉弟的著作,后来受W·汤 

姆逊的启发决心深入研究“力线”、“力管”和“场”,他说:“主要是抱 

着给这些观念提供数学方法基础的希望”。1855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研究电 

磁场理论的论文。他用稳定流体的涡流线与电磁场的力线对比,用数学中的 

矢量运算来描述力线在空间各点的连续变化。在论文末尾,提出了6条定律, 

这些为他后来的研究开拓了道路。但是电磁场毕竟不是流体的运动,它有自 

身特有的性质,因此,类比方法带来的缺陷是不可避免的。麦克斯韦认识到 

这一点,开始从物理的角度重新考察电和磁的力线。 

     1861年,麦克斯韦在对感应电动势作深入分析时,意识到变化的磁场会 

在空间激发出“涡旋电场”。这一年的年底他提出了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假定, 

即“位移电流”的概念。这两条假定成为麦克斯韦创造新理论的核心和基石。 

     1862年麦克斯韦发表了《论物理的力线》,在这篇论文中他引进一种媒 

质的力学模型,即电磁以太模型。他假定在以太中存在以力线为轴可绕轴旋 

转的以太管,管子转动的速度代表力强,沿轴的方向代表力强的方向。以太 

管旋转的离心作用产生了横向压力,在纵向同时存在收缩,因此横向表现为 

排斥,纵向表现为引力。这一假说体现了清晰的近距作用思想。 


… Page 14…

     电磁以太模型可以解释电荷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说明电场变化 

与磁场变化的关系,同样还可以说明电流的磁效应,但它不是电磁现象的本 

质,而仅是一种辅助性质的假设。随后这个模型就被抛弃了。 

     关于“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指出它是出现在有变化电场存在时的介质 

中,其大小与电场随时间的变化率成正比。这样在有介质的条件下位移电流 

和传导电流就构成了连续的全电流,在全电流的周围产生磁场。并由此得到: 

交变的电场产生磁场,交变的磁场产生电场的结论。 

     1864年,麦克斯韦在皇家学会宣读了著名的论文《电磁场的动力理论》。 

这时他抛弃了以太管的假设而转向“场”的观点。他说:“我之所以把我提 

出的这个学说叫做电磁场的学说,是因为它与带电体或磁体周围的空间有 

关,这个学说也可以叫做场的动力理论,因为它假定在这个空间中存在着一 

种物质在运动,由此而产生了可观察到的各种电磁现象。” 

     为了定量地描写电磁现象,他列出了含有20个变量的20个方程式,几 

乎包含了当时电磁理论的一切成果。由此推出了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波 

动方程,这表明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将以横波的方式传播,二者相互垂直。麦 

克斯韦认为“根据我们的新理论,能量存在于电磁场中,存在于带电体和磁 

体的周围空间和这些物体的内部”。他计算出电磁波的能流密度公式并定义 

                                              1 

 为坡印适矢量。他求出电磁波传播速度为v =         ,μ和ε分别是介质的 



                                              
… Page 15…

1853年,法国)仔细地研究了光的偏振现象。1816年前后,他们发现两束偏 

振光当它们的偏振面平行时可以发生干涉,当它们的偏振面互相垂直时不能 

发生干涉。1817年,托玛斯·杨也领悟到如果放弃光的纵波理论而改为横波 

理论,就可以解释光的双折射现象。其时菲涅耳已产生这一思想,他立即发 

表研究报告,用光的横波理论解释光的干涉定律、偏振面转动理论、反射与 

折射理论。一般认为这些工作是光的横向振动理论的最终证明。但是这一理 

论并不能解释光的横向振动是如何产生的,因为按照机械波的弹性理论,只 

有密度较大的固体媒质才能产生横波,在稀薄的以太媒质中不可能有横波。 

     1818年,菲涅耳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竞赛应征论文。他以横波理论解释 

了光的偏振;用半波带方法计算出圆孔与圆板衍射。评委中的著名学者泊松 

是粒子说的拥护者,他用菲涅耳的方法计算出在小圆盘衍射阴影的中央会有 

一亮斑出现,他认为这一“荒谬”的结论足以驳倒波动论。菲涅耳和阿拉果 

立即用实验证实在阴影的中央确实存在亮斑,这亮斑后来就叫泊松亮斑。自 

此,光的粒子说日渐衰落。菲涅耳被人们誉为“物理光学的缔造者”。 

     光的横波理论引起了对机械以太媒质的讨论,例如泊松提出以太是一种 

类固体的物质,柯西设想以太是一种易压缩易滑动的物质等,但是格林指出 

这些假设都是不稳定的。 

     1845年,法拉弟发现在强磁场中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证明光和电磁现 

象存在联系。1856年,韦伯(1804—1891,德国)等人发现电荷的电磁单位 

和静电单位的比值等于光速。1865年,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证明电磁波以 

光速传播,他立即断言,“光和磁乃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属性的表现,光是一 

种按照电磁定律在场内传播的电磁扰动”。 

     1868年,麦克斯韦发表了《关于光的电磁理论》一文,他将电、磁和光 

结合起来,创立了光的电磁波学说。传播光的电磁场当时被理解成一种“电 

磁以太”,而以往的“机械以太”假说逐渐被人们抛弃。 

     光速的测量是具有特殊的意义的。伽利略最早提出测量光速的实验方 

案,他认为光以有限大小的速度传播。1676年,天文学家罗默(1644—1710 

年,丹麦)和惠更斯利用木星卫星食周期的不规则性进行光速测量,罗默认 

为这一现象是因为光穿过地球轨道要经过22分钟,惠更斯利用这一数据首次 



                   8 

计算出光速为2×l0米/秒。 

     1849年,菲索(1819—1896年,法国)首先开创在地面条件下测量光速, 

他设计了一个转动的齿轮装置,当光线从齿轮的凹部通过并聚焦在一只平面 

镜上,然后光线经反射再一次通过齿轮的凹部射入观察者的眼中。如果返回 

的光线恰好被一个转动着的齿挡住,观察者就看下见光线,此时齿轮的转速 

若增加一倍,光线又能穿过下一个齿缝,使观察者重新看见。这样光在往返 

一次所用的时间就可以利用转速和轮的齿数计算出来,从而可以计算出光 

速。他在实验时使观察者与平面镜相距8。633公里,齿轮转速为12。6转/秒, 

齿数为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