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

第81章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81章

小说: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析]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第7页,“二、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这一节中,毛泽东写了好几处批语。
  虽然商品经济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几千年了,但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却是一个至今还没有彻底揭破的谜。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对私有制条件下,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作了科学的精辟的分析和阐述,并对人的个体发展的阶段性与商品经济的联系作了深刻的富有远见的揭示和论述。关于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命运问题,他们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预测说,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所有或大多数生产高度发展的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因此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可以把全部生产资料直接归全社会占有,这样,商品生产就不复存在了。过去,人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论述,一般都把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作为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和条件。与此相联系,也都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商品生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一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如拉法格、倍倍尔、列列汉诺矢等,大都持这样的观点。直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列宁、斯大林也一直持类似的观点。
  社会主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并不高的国度首先实现后,紧迫地把商品生产的命运问题直接提到了人们面前。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还基本是是循着原来的思路,他曾设想,用产品的直接分配来代替商品交换。后来,列宁发现这个办法行不通,就又想用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来代替产品的直接分配。实践的结果,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商品买卖。尊重现实、善于从实践中修正和发展理论的列宁,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保留和发展商品生产对于俄国这样一个存在着大量农民小生产者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作用和意义。他认为,在一个小农国家不能立即消灭商品生产,只有通过商业这条更加迂回的道路,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提出了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立即实行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新经济政策。倾听现实的呼声,遵循实践的要求,列宁改变了原有的思路,解决了过渡时期还必须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问题。虽然在他的思想中已经蕴含着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建立后还要存在的思维趋势和思想萌芽,但由于时间和实践的限制,有些问题,列宁还没有来得及解决就谢世了。后来在很长时间内,苏联理论界相当多的人仍然对商品生产持一种贬斥的态度,否定它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许多人都简单、笼统、不加分析地看待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商品生产消亡的论断,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一建立,商品生产就不存在了,根本没有去分析已经实现的公有制的具体情况。斯大林仔细推敲了恩格斯的论断的准确含义,指出恩格斯的“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这种用语表述的意思还不是很明确的,因为并没有指出,究竟是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还是只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随后,斯大林又指出,恩格斯在另一个地方,讲到是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全部生产资料,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工农业生产都已经社会化的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情况。因此,他讲的商品生产不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但是,恩格斯的论断并没有回答如果社会占有的不是全部生产资料,商品生产能否消灭的问题。斯大林根据列宁的思想,在总结了30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批判了否定商品生产的错误主张,提出,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在有大量的农民小生产者的情况下,对衣民不能剥夺,只能通过集体所有制这种形式来吸引他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要还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形式,为了保证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经济结合,就要保持商品生产这个为农民唯一可以接受的经济形式,就不能废除商品生产。
  毛泽东对斯大林提出的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的观点,是赞同的。但是他认为斯大林的阐述仍然是不完整的。当时,毛泽东对商品生产问题很重视,对商品生产的悠久历史、现实作用和未来命运也作过些思考。他在批语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指出“我们也有[这]样的人”,即无视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想消灭商品生产的人,他还说:“我们现在还只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言下之意,同苏联的情况一样,这也是商品生产存在的社会基础。在另一处批语中,他还说:“看来还得商品生产”。废除商业的前提,是“产品充分发达”。在由经济建设的实践引起的理论反思中,毛泽东认识到,商品生产的存在最终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关。因此,他认为,即使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某些范围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这个思路抓住了商品生产产生和存在的更深一层次的原因,由此出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明商品经济不等同和不依赖于某一特定生产方式的“中性”特征,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它的历史作用。
  无产阶级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资本主义还不够发达的国家夺取政权的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应不应该立即夺取政权?夺取政权后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在书中把列宁关于这个问题的思想概括为五条。
  毛泽东很赞赏列宁的五条,说,“列宁的五条,我们都做了”。在批语中,毛泽东还把列宁的五条的一个中心意思提了出来,即“全力发展商业”。因为,城乡、工农之间,必须保持商品交换,否则,就会侵犯农民的利益,所以,毛泽东说,“问题还是一个农民问题,必须谨[慎]小心。”看来,衣民问题,即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形式,是商品生产存在的特别重要的社会经济原因。列宁是一位非常注重现实、决不拘泥于书本的理论家和革命家。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当商品生产的命运问题直接提到他面前的时候,虽然走过了一段弯路,但他很快根据对现实的观察,不断进行着纠正。开始,列宁曾设想,用产品的直接分配来代替商品交换,后来发现不行,又想用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代替产品的直接分配,但他从现实中发现,这种办法仍然不行,还必须实行商品买卖。列宁就这样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还要保留商品生产。列宁也是非常关心和重视农民问题的,因为要不要商品生产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首先表现为一个如何对待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关系到建设成败的大问题。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能剥夺农民和小生产者,对个体农民不能剥夺,只能引导他们走合作化的道路,对集体农民更不能剥夺,只能采取商品交换这个为农民唯一可以接受的与城市进行经济联系的形式。毛泽东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思路来探索的。他对列宁在这里强调的要全力发展商业和贸易,补其不足说、我们应当说全力发展工农业、商业。
  那么,发展商品生产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呢?或者说,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是不是一回事呢?斯大林是不同意这样的说法的,他批评了苏联经济学界存在的这种观点。对此,毛泽东是肯定斯大林的观点的,说:“不要怕资本主义”。
  首先,他指出了一些人把商品生产完全混同于资本主义的错误观点和糊涂认识。其次,指出了中国是商品经济还很落后的国家,比巴西、印度还落后,因而还需要大大发展商品经济。再次,商品生产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它不是孤立的,看它和什么联系,与资本主义联系,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决定商品生产性质的是它周围的经济条件。因此,商品生产是可以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有用工具的,它可以乖乖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实际上已经从理论上提示人们,并已经从逻辑上接近了,商品生产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即抽去与之联系的特定生产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种中性的东西,虽然它在现实中不可能是一种孤立的东西,总是与某种特定生产方式相联系而存在的。 
8。商品生产不限于个人消费品(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可见,我国的商品生产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的商品生产,是没有资本家参加的商品生产,这种商品生产基本上是与联合的社会主义生产者(国家、集体农庄、合作社)的商品有关的。它的活动范围限于个人消费品,显然,它决不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而且它注定了要和它的“货币经济”一起共同为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的事业服务。
  ——摘自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特别商品。限于个人消费品吗?不,在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也是商品。是否会导致资本主义呢?不。——摘自毛泽东1958年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批语
  [解析]
  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商品生产,它不会导致资本主义,价值规律在流通领域里起调节作用,在生产领域里只起影响作用。因而消费品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斯大林的这些观点,推进了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关系的认识,但这一理论的不彻底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他不承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不承认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也起调节作用,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经济看成带有商品经济外壳的产品经济。
  毛泽东不同意斯大林把商品生产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的观点,对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进行了质疑,并且明确提出了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属于商品的见解。在当时,这确实是理论上的一个突破,并且在实践中也具有重大意义。
  毛泽东对这个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来思考的。这又体现了他思考问题的特色。他指出,农业产品是商品,工业产品不是商品,那如何实行交换呢?因此,他认为,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不仅限于消费品,还有农业生产资料要供应。在1958年的郑州会议上,毛泽东又指出,斯大林讲的“生产资料不是商品”,我们不同,又是又不是,生产资料在我们还有一部分商品,我们把农业机械卖给合作社。
  承认部分生产资料是商品,当然在理论上仍然不彻底。毛泽东不迷信书本、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却是可贵的。如果彻底坚持这一思路,那就能够逐步承认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属性。而且承认部分生产资料是商品,实际上已经从理论上打开了缺口。循此前进,往根源的深处挖,坚持罗辑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