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

第102章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02章

小说: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武力镇压示威群众,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把持的苏维埃中央委员会也决定禁止游行示威。临时政府的反动军队当场打死、打伤工人和士兵400多人,解除了彼得格勒工人的武装,解散了参加示威的军队,捣毁了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所在地和《真理报》编辑部,封闭了布尔什维克报纸,大肆逮捕布尔什维屯和革命工人。7月7日,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列宁被迫转入地下斗争。接着临时政府任命反动将军科尔尼洛夫为俄军最高司令,成立以克伦斯基为首的新的联合政府。盂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把持的苏维埃中央委员会则通过决议,宣布克伦斯基政府为“拯救革命的政府”,并自愿把全部政权交给它。七月事变表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已告结束。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权力都归苏维埃”的口号已经过时,成为不正确的东西了。因为,在这种新情况下,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武装起义来夺取政权。不久,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就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正确方针,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个例子告诉人们,列宁是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而不断提出新的认识和革命口号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对认识辩证法这一重要思想的阐释,引起毛泽东的重视。他在“客观的现实是发展的,并且认识也是发展的”下面,划了一条杠线和两条浪线,可能是多次阅读所留下的。并在“应当理解变化了的现实怎样使人们认识新的矛盾、新的联结”下面划了杠线,有的地方是双杠线。认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思想,既被毛泽东从理论上加以掌握和阐发(例如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述中有对这一道理全面准确的论述),又被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加以运用。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条件下(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西欧、相对于列宁所处的俄国,客观实际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发生了变化)而对马列主义科学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在中国革命的具体过程中,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包括民族矛盾)的具体变化,不断修改旧的方针政策和口号,提出新的方针政策和口号的事例不胜枚举。 
25。认识能改造世界(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现实变化着、发展着。我们关于现实的认识,也随着现实一同变化。但是,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受动的反映现实,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像照相镜那样,无条件地摄映在自己眼界中的一切对象。人类的认识,是当作一个动因被包含在多方面的社会的实践之中的能动的过程。在生产和阶级斗争中,人类的认识,表现为能动的起作用的动因,参加于世界的改造。
  例如伊里奇提起一切权力都归苏维埃这口号怎样变化了的问题,不把这个口号当作受动的反映革命的现实的东西去观察,而把它当作在革命的实践上决定大众可以前进的方向,并团结他们的力量去观察。如伊里奇所说,变化了的现实,如何地引导到新的口号、新的认识;并且这新的认识,能动地反映出现实的新矛盾,它本身是向着现实的变革的一条道路。“看前面勿看后面。勿用陈旧的阶级和政党的范畴,要用新的,七月革命以后的范畴”。
  ——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反映论不是被动的摄取对象,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在生产和阶级斗争中,认识是能动的因素,起着改造世界的作用。
  新的形势引导到新的口号,新的口号反映了形势的新矛盾。并指导群众团结起来为改变此形势而斗争。
  ——摘自毛泽东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4日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比注集》第15。16页〕
  '解析]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版)在这里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道理:即人们的认识不是对对象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认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可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该书引证列宁有关“一切权力都归苏维埃”口号如何随形势而变化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认为,列宁不是把“一切权力都归苏维埃”的口号(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个口号是一种认识成果)简单地看作是对现实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作为可以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在革命实践中前进,团结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在革命实践中奋斗的口号;而当客观现实发生新的变化之后,无产阶级的政党及其领袖应该能动地认识新的现实和矛盾,获得新的认识,提出新的口号,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从在革命实践中取得新的重复。毛泽东在读这二段文字时,在“能动的过程”下面划了两道杠线;在“参加于世界的改造”下面划了两道杠线和两道浪线。可见他对这一思想的重视。注生认识可以指导实践从而对世界产生能动的改造作用,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以改造世界为目的,并认为认识的这次飞跃的意义更深刻、更伟大,这是对他在评注中露出的思想火花的全面升华和理论阐发。 
26。改变外界,又改变自己(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阐明了这种认识过程中的辩证法,阐明了现实与认识的充满矛盾的运动的人,首先是马克思。马克思指示了:现实与认识——客体与主体——之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于社会的实践之历史的发展中。不只认识客体,并且认识主体,也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起变化。人类作用于外部自然,一面变革它,同时又变革自己的性质——马克思说。与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一样,费尔巴哈也不把认识看做历史的过程。在费尔巴哈说来,认识是不变的自然之不变的反映。在他说来,认识主体,也和认识客体相同,是不变的,不发展的东西,而是在实践过程之外被把握的。他以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不是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上发生的东西。他没有看到社会的实践变化了认识的客体。他并不理解:物质的=感性的人类,连同他的五官,都是世界史的产物。他不知道;人类的感官,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在人类的实践之历史的发展中,都不是不变的东西而是发展的分化的东西。费尔巴哈心目中的人类,不是由于社会的活动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主体,而是直观的实体。马克思批评他说:“他不离开抽象的理论之范围,他不在使人类变成现在这样的一定社会关系中、不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人类,所以他决不能到达于现实的存在着活动的人类,而停止于所谓‘人类’的抽象物的境界,只能感觉上稍微认识‘实在的,个别的,肉体的人类’。”
  ——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在实践中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的统一。
  改变外界,同时又改变自己。
  费尔巴哈:主体与客体都不是历史上发生与发展的东西,认识是不变的自然的不变的反映。二者的统一,是不蛮状态的统
  人类的感官是在劳动过程中发展的与分化的。
  ——摘自毛泽东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4日读西
  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7、18页)
  '解析'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木第3版)在这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另一个基本道理:认识的客休是发展变化的,认识的主体也是在改造客观世界(客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或者说,认识主体与客休在实践中实现其辩证统一。把社会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从而引起旧的认识论发生革命性变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大理论贡献。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实践中,人类一方面改变着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使之适应或满足于人类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的主体也得到改变和发展,这既表现为人的感官的进化、分化与发达,又表现为人的大脑的发达与完善等等。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来说明认识客休与主休的辩证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以往旧认识论的根本特征。费尔巴哈(1804—1872)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他从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当时德国思想界起到了一种思想解放的巨大作用。他的唯物主义的合理内容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化来源。但是,他在认识论上还没有超出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他的认识论还是一种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对认识主体——人的理解是生物学的。他认为人只是自然的存在物。他不知道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改造客观外界的、由广大的劳动群众为主体而进行的社会实践中来认识世界,并且改变自身和认识自身的。这样他就不可能看到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不可能科学他说明认识的来源、发展和标准,不可能科学他说明认识的目的,不可能说明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抓住了“社会实践”这个科学解决认识论各种基本问题的关键,非常注意思考和理解《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版)在这里对社会实践作用的阐述,把书中的基本观点加以凝练,写下了上述批语。毛泽东后来在《实践论》中写道:“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6页)这就成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关主体与客休关系的一个经典表达。 
27。认识主体是社会的阶级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原文'
  当作认识物质的现实之主体而出现的东西,如前节所说,不是从社会游离了的个人,而是社会的人类,社会的阶级。在阶级社会中,周围世界的认识,带有阶级的性质。在阶级斗争上,从“自主的阶级”转化为“自力的阶级”的普罗列达里亚的认识之发展,成为阶级的认识之运动的标本。
  ——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认识主体是社会的阶级。
  无产阶级的认识发展过程,是阶级认识运动的标本。——摘自毛泽东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4日读西洛可夫、爱奔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22页〕
  [解析]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版)在论述认识主体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就是认识的主体不是同社会相脱离的孤立的个人,而是社会的人;在阶级社会中,认识的主体是社会的阶级,而这种阶级是其个人与集体的统一。这一基本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的统一。
  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