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具有较深刻先进思想的人有林则徐、魏源等。林则徐主张翻译西书,他
在广州领导禁烟期间,手下聚集不少译员。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了 《四
洲志》和《华事夷言》等。魏源曾为林则徐幕僚,清末著名的思想家、
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林则徐禁烟遭贬后,他继承林氏未就之业,在《四
洲志》的基础上编纂成了《海国图志》,1844年出版,1848年又加以增
修。这部著作成为当时东方国家了解西方和抵抗西方的宝贵典籍,对日
本的明治维新也产生过影响。林、魏翻译出版西书表现了一种开放意识,
从此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学习了解西方,进而抵御西方的侵略,力图
“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学家范文澜称林则徐是近世中国“睁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曾一度兴起洋务运动,并兴起“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之说。这一潮流也影响到翻译出版事业。这一时期建起了一
批翻译出版机构,如官办的外语学校兼翻译出版机构,洋务派官僚经办
的翻译出版机构以及教会办的翻译出版机构等。
1860年洋务派奕訢奏请设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人才。1862年,
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以后在上海、广州都设立了同文馆。同文馆成立
后培养了不少外交人员,并且学生在学期间就开始进行翻译外国书籍的
练习,使同文馆兼有学校和翻译机构两种职能。
洋务派官僚经办的翻译机构,要首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此外还有
福州的船政学堂、北京海关税务司、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机器局、金陵
制造局等。
教会洋人经办的翻译机构有墨海书馆 (1843年建于上海)、美华书
馆 (1844年建于澳门)等。在洋人创办的翻译机构中最有影响的是广学
会,原名同文学会,1887年由英国教士韦廉臣创建于上海。广学会翻译
出版了许多有影响的书籍,如《泰西新史揽要》(李提摩太译)、《列
国变通兴盛记》和《日本政变考》等书,曾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广
泛流传,康有为还向光绪皇帝介绍过,并把它们作为变法维新的思想工
具。
(3)新闻报业的兴起和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首先是由外国人办起来的。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比欧
洲资本主义国家要晚200年。中国近代报刊的存在和发展是与外国资本
主义国家的宗教宣传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来华创办了
最初的报刊。从1815年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近200种中、
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我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
播基本上被外来势力所控制。
最早被派到中国传教办报的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 (1782
—1834年)。他于1807年9月来到广州。由于清政府实行禁止外国人入
内和传教的政策,他在广州的传教活动遇到障碍。 1813年,伦敦布道
会又派出另一名传教士米怜 (1785—1822年)来华。他先在南洋群岛华
… Page 137…
侨聚居地散发马礼逊翻译出版的 《新约》,获得了很大成功。以后,他
向马礼逊建议在马六甲设置对华传教活动的总机关。
1815年8月5日,在米怜的帮助下,马礼逊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
记传》在马六甲问世,这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在1815
—1821年的7年中,共出7卷84期。创刊号封面上刻有“嘉庆丙子年”,
并刊有孔子语录:“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编者还在创刊号上
解释了刊名的来源和函义,序文说:“既然万处万人,皆由神而原被造
化,自然学者不可止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乃需勤问
及万事万处万人,方可比较辨明是非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
①
俗人道,至可能分是非善恶也。”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同时介绍各种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介绍世界各国
的情况,起到了传播新闻的作用。尽管这一报刊具有宗教性质,但与中
国的封建报刊大不相同,它有消息,有言论,面向社会,面向广大民众,
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由古代进入了近代的发展阶段。
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之后,《蜜蜂华报》于1822年在澳门创刊,
葡萄牙执政党领导成员和澳门的教会领导人安东尼奥任主编,用葡文出
版,系我国第一家外文报纸。《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于1823年在巴达
维亚 (雅加达)创刊,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的教会报刊,是近代中
国第二家中文报刊。1827年《广州纪录报》在广州由英商马地臣和美商
伍德创办,它是一种商业报纸,也是在华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纸。1828
年,英国传教士吉得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教会报刊《天下新闻》(月刊)。
《中国丛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各国消息》的创刊,尤令
世人瞩目。
《中国丛报》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年)于1832年5
月在广州创办与主编。这是一份英文报刊,主要向在华的外国人发行,
同时也销往美国和英国。该刊大量向西方提供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情报资料,并为帝国主义
侵华制造许多舆论。例如要求英国政府向中国增兵,提出使用武力迫使
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望厦条约》的某些条款就是《中国丛报》提
出的。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于1833年在广州创立,它是中国境内第一
家近代中文报刊,创办人是郭士立(1803—1851年)。该刊已设有新闻
专栏,这是近代报刊的重要标志之一。新闻栏主要刊载国际新闻;也报
道中国的情况,并开创了报道社会新闻和商业消息的先例。如曾报道过
酒徒打人致死及105岁老翁与22岁姑娘结婚并生子的消息,报道过中外
贸易进口货物价目表等。郭士立是一个殖民主义者,他创办的这一报刊
也表现出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服务的倾向。
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麦都思于1838年10月在广州创办并主编的《各
国消息》,是中国境内第二份近代中文报刊,主要传播各国新闻,介绍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政治情况等,并大量刊载商业贸易、航运、台
风消息。这些都与当时英国本身的需要有关,起到了为英国侵华政策服
务的作用。
① 见《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第1 卷,第1 期。
… Page 138…
到19世纪70年代初,外国人所办报刊在中国报界处于全面垄断地
位;到19世纪末,其数量与中国人自办报刊相比,仍占明显优势。外国
人在中国办报,是中国新闻史中的特殊现象,是帝国主义进行文化渗透
的一种手段。
19世纪70年代,有了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香港的《循环日报》和
上海的《汇报》是主要代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民族危
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举起变法维新旗帜,
创办了 《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湘报》等报刊,形
成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个高潮。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走进新闻界,大量
撰写文章,宣传新观念、新知识,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循环日报》由王韬和黄平伯于1874年1月在香港创办。这是中国
人自己最早创办的近代报纸之一。王韬自任主编,宗旨为“强中以抑外,
诹远以师长”。全报共分三栏,首栏选录京报,次栏为羊城新闻,最后
一栏为中外新闻。报首常刊论说文,论说洋务方略和时政大事,颇能吸
引读者,其中许多论文出自王韬亲笔。
《中外纪闻》由《万国公报》改名所得,系京师强学会的正式机关
报 (强学会1895年成立),由梁启超担任主笔,康有为题报名。该刊成
为宣传维新思想的一个阵地,但只出版4个多月就被迫停刊了。
《中外纪闻》被查封后,康有为与黄遵宪立即筹备创办维新派的正
式机关报《时务报》,1896年正式出版,每月3期,每期三、四万字,
发行对象主要是同情变法的官吏和知识分子。《时务报》全面提出了变
法维新的要求和主张,并提出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梁启超
以《时务报》为中心,推动了全国新闻报刊的发展。维新党纷纷在各地
创办报刊,如 《知新报》、《湘报》、《湘学报》、《国闻报》等。
在中国人的办报热潮中,女性也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中国妇女办报
第一人是江苏无锡才女裘毓芳。她于1898年5月创办并主编了《无锡白
话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裘女士熟知中外历史,
精通英文,思想敏锐,文笔优美,立志办通俗报刊,以开民智。她经常
亲自采写或改写新闻稿,《无锡白话报》几乎每期都有她的编译之作。
(4)新闻学理论的研究和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新闻学研究起源于德国。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出版了《德国新闻
事业史》,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史专著。 20世纪的美国把新闻学作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总体理论研究中,
影响最大的是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它发端于17世纪末,盛行于19世
纪。到20世纪40年代,广为流行的是客观主义报道理论。
外国传教士也给中国带来了新闻学。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士开
始向中国读者零星介绍报纸的观念和知识。 1834年第一篇新闻学专论
《新闻纸略论》,简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西方报刊出版现状等
问题。1854年,洪仁凇蹲收缕分刑岢稣装毂ǚ桨福髡磐ü�
报纸发挥“收民心公议”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最早发表的有关报纸的论
述。从19世纪70年代起,关于报纸作用的探讨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
关心。王韬、郑观应、陈炽、何启、胡礼垣、陈虬等一批改良主义思想
家,纷纷撰文,阐述了报纸在开风气、通民隐、达民情和促进工商业发
… Page 139…
展的作用,倡导把报纸办成推动国家富强的工具。同时,对外报在华占
据垄断地位表示了强烈不满。在维新运动的办报热潮中,梁启超等改良
派强调了报纸的“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