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下的帝国-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驰骋、尽情巡幸。
1977年7月,发现珍禽异兽坑
早在商周时代,古代诸侯就有了自己的苑囿来作为玩乐和狩猎场所。《诗经》中“王在灵囿,鹿麂攸伏,麂鹿濯濯,白鸟皓皓”的描述,很生动地刻画了周天子文王苑囿内的情形。作为一个在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民族,秦人酷爱打猎,统一天下的始皇帝当然更是乐此不疲。《三辅黄图》记载“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内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说明秦始皇当年经常在上林苑骑马打猎。现在已经发现了用来陪葬的马匹,那么秦始皇陵的“上林苑”又在何处呢?
1977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园内外城之间发现一组规模较大的陪葬坑。它位于封土西侧内外城垣之间的南区,东距内城西墙20米,西距外城西墙150米,分布在南北长80米、东西宽25米,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
1977年7月—1978年3月,秦陵考古队经过钻探,发现这里共有陪葬坑31座。这31座陪葬坑按南北三行排列,东边6座,西边8座,中间一行17座,
考古工作者首先对中间一行陪葬坑中的2座进行了试挖掘,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2座坑内分别埋有瓦棺1具。瓦棺的外形像一个长方形盒子,上有棺盖,下有棺身,连为一体。棺身高40厘米,宽42厘米,棺盖口径略大,以便于开合。棺内各有动物骨骼1具,还有饲养动物的小陶盆1件。这里的陶盆与陵墓东侧上焦村马厩坑出土的小陶盆完全相同。
动物骨骼经过专家们鉴定,1具为鹿、麂类的食草动物,另1具为杂食动物,另外钻探还发现坑内有禽类骸骨,可惜过于细小,难以分辨种类,但可以确定是鸟类无疑。动物的颈部有铜环,说明原来颈部系有绳索。
随后考古工作者对东西两边陪葬坑也进行了局部试发掘,发现坑内各有1件跽坐俑。陶俑面朝东,身旁也放有陶盆,俑的造型、神态与上焦村马厩坑出土的跽坐俑十分相似。如果说马厩坑出土的跽坐俑是象征天子宫厩内的养马人,而这里的跽坐俑则是宫廷内珍禽异兽的饲养者。根据试掘情况判断,中间17座应该为宠物坑,两边的两行均为跽坐俑坑。
原来这31座陪葬坑就是供秦始皇灵魂游猎的场所。除此之外,始皇帝还有别的去处么?
一眨眼20年的时间过去了,这20年里,每一个钻洞都让人期待,每一次发现都让人惊叹。秦始皇陵就像一个蒙着面纱的美人,正一点一点向我们展露着她绝代的风华。
1996年春节刚过,考古队员们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钻探。在一个极偶然的机会里,又一处陪葬坑被发现了。
秦始皇陵从1962年开始探测,这些年来出土的陪葬坑均位于封土东西两侧的内外城桓之间以及陵园东侧。封土北侧则分布着一组组大型陵寝建筑群。因此,专家曾经分析,在陵园北侧出土陪葬坑的可能性很小。没想到,让众人跌破眼镜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秦始皇陵园的北侧也出土了动物陪葬坑。
这个坑位于陵园东北角的北边750米处,经过探测,专家发现这里虽然也是土木结构的地下建筑,但是修建的十分精巧。它由主室与斜坡门道两部分构成,主室南北长23。5米,东西宽10米,北端的斜坡道长6米,宽4米,总面积大约300平方米。主室南端发现一道长2米的南北隔墙,其余8道东西方向的隔墙均匀分布在主室中部。9道隔墙将这间主室分割成16个东西对称的隔间。每个隔间内都铺有光滑的木板,质地为柏木或者松木。隔间的隔梁上首先是搭盖的棚木,棚木之上又以做工细密的竹席覆盖,然后才用夯土将坑回填。
做工这样细致的陪葬坑,在秦陵的发现中尚属首例。可惜的是,这个坑也曾经遭到过焚烧。不过根据坑内残留的动物骸骨,专家判断,“鸟类有近似于鹤的大鸟,有鸡,还有三四种其它种类的鸟;哺乳动物有猪、羊、狗;爬行动物有鳖;其余可能还有獾(或水獭),有鱼。”总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甚至水里游的,这个坑里全都有了,这在秦陵发掘和先秦考古史上都属首次。
与众不同的位置,丰富异常的埋藏,这个动物坑的出现推翻了专家们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认知。秦始皇这个让人捉摸不透的陵园主人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1980年10月,发现铜车马
天下在手的嬴政并没有选择在咸阳当一个安安稳稳的始皇帝,他修驰道,筑长城……忙着打扮自己的帝国。
在生前,他曾5次巡游天下,每一次的队伍都是浩浩荡荡,极尽奢侈之能事,甚至连他的去世,也是在巡游途中。由此可见“车”对始皇帝来说是多么必不可少的工具。
从秦始皇陵园开始考古发掘以来,每一次的考古发现都是古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有力佐证。“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记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想必始皇帝至死,也一样怀着这样的美好愿望,所以有了8000兵马的严阵以待,有了宫廷苑囿、珍禽异兽,既然如此,始皇帝巡游天下所用的马车怎么能够少的了呢?他们一定也在秦陵的某个角落静静躺着,可是,它们究竟在哪里呢?
1980年10月3日,在距离秦始皇陵封土西侧不远的一块地上,洛阳铲正在发出单调的钻探声,距离兵马俑的发现已经过去了6年,尽管这期间也有不少有价值的发现,但是和兵马俑比起来,都显得不再让人激动。考古队员们需要一个新的发现来让自己兴奋起来。
上天可能听见了人们的召唤,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当钻探队员将已经深入到地下7米的洛阳铲慢慢拔出来时,一抹金色的光芒调皮的跳了出来,一个金泡,洛阳铲带上来的是一个金泡。在同样的位置又是一铲,这次上来的是一个银泡。再一铲,一个只有马车才用的装饰物——金丝灯灯笼穗跃入了专家的眼帘。考古工地沸腾了,人们企盼已久的东西终于出现了。
10月15日,恰逢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来秦俑博物馆考察,在他的当场拍板下,秦陵铜车马的挖掘工作全面展开。
12月3日,距发现铜车马已经过去了整整2个月,挖掘工作终于结束了。在7。8米深的地下,2乘铜车,8匹铜马,2个铜御手,都是按照实际比例的1/2精心制作,这些在地下埋藏了2000年之久的珍宝终于向世人展露了它的容颜。
根据坑内出土的文物,专家们发现,这2乘铜车马当初埋藏时,是放置在1个大方形木椁里面的,由于年代太久,木椁朽坏,木椁上的土塌陷下去,将这两乘铜车马全部砸碎,出土时2乘铜车马及御官俑均向北倾倒。
据后来修复时的统计,前车破碎为1325片,后车破碎为1685片。前车由3064个零部件组成,车马总重量为1061公斤。后车由3462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车马总重量为1241公斤。2乘铜车马共重2。3吨,全部的零部件加在一起近7000个。后车3462个零部件中,有青铜制件1742个,黄金制件737个,白银制件983个。最大的零件是车篷盖,面积约2。3平方米。最小的零件还不到0。5平方厘米。从重量上来说,最重的铸件是马,200多公斤,最轻的是辔绳的销钉,尚不足克。
当时现场的考古专家们无不先喜后忧,喜的是一件文物瑰宝终于出土了,而忧的是,铜车马的出土现状如此复杂,怎么样才能确保文物的万无一失呢?根据传统的做法,文物出土时要先将零部件一一分解,并绘图照相纪录,然后再分别提取,可是面对已经破碎成如此程度的铜车马,传统的方法显然不适用。
经过商议,有人提议采用整体提取方案,就是先将一块大钢板从铜车马的底部土层中穿过,四周再用木板钉成一个密封的盒状,将铜车马连同周围的土层一起包裹到木箱里面,再用吊车将其吊出,运到安全可靠的室内后再慢慢进行修复。
经过多次模拟试验,排除了种种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专家们通过了这个提议。12月28日,整整4大箱铜车马的部件,在当地驻军部队的协助下终于安全运抵了秦俑博物馆。
然后便是漫长的修复阶段,就在人们望眼欲穿的时候,历时8载,1988年5月1日,2辆修复一新的铜车马终于站在了世人的面前。
这2辆铜车马被人们誉为“青铜之冠”,他们是我国出土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车马。根据它们出土时的排列顺序和《后汉书·舆服志》“立乘曰高车,坐乘曰安车”的记载,专家们把前面的一辆称为一号车(或高车),后面的一辆则称为二号车(或安车)。
秦始皇靠武力征服了天下,然后又不施仁政,因此原来六国的臣民多有不满。《史记》中记载秦始皇至少曾两度遇刺,一次在首都咸阳,就是天下闻名的“荆轲刺秦”。另一次则是在秦始皇第3次巡视中国的途中。当时,始皇帝浩浩荡荡的车队正行至“阳武博浪沙附近”,后来成为刘邦丞相的张良带领一位大力士朱亥在此已埋伏许久,车队越来越近,朱亥使出浑身的气力,将一柄大铁锤向其中一辆最豪华的车掷去,但可惜的是“误中副车”,“天不遂人愿”,秦始皇侥幸逃过一劫。
通过这个故事,专家们推断,秦始皇当年出行乘坐的一定是带蓬盖的车。正是由于无法看清车内的情况,刺杀才会以失败告终。
秦陵出土的二号铜车(安车)正是一辆带有蓬盖,装饰极其豪华的马车。和一号车一样,它也是单辕双轮车,前驾4马。这2辆马车从结构到用途,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抛开车型、驾驭方式、车身的装饰物等这些一眼就能从实物或照片上看到的不同,专家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二号车之所以成为帝王乘坐用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开之则凉,闭之则温”的独特设计。
《汉书》颜师古注云:“辒辌本安车也,可以卧息。”如果把秦陵二号车的窗户和门扉全部打开,气流畅通,车内也就显得凉而爽快;而如果把门窗全部关闭,仅从缕孔绫网窗眼里透气,车内就可以保温,同时乘车人还不会觉得气闷。正是因为二号车具备这种简易方便的空调作用,所以又被称作“辒辌车”。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冬季还是夏季,二号车既有封闭式的蓬盖,又有可以调节温度的窗户,难怪会成为帝王出行时的首选专车。
这2辆铜车马的出土,除了使我们对秦代的帝王用车有了更具象的了解之外,也使我们对古人的制作水平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出土的8匹铜马造型非常精准,各个部位都符合中国古书中对“良马”的描述,应该属于秦人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秦人爱马,由来已久。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使得秦人在养马驯马方面堪称专家。这8匹万里挑一的骏马就是最好的代表,据专家判断,这8匹马均为6岁左右,耐力、奔跑速度、爆发力等均处于最佳时期。
从艺术角度观察,马的造型惟妙惟肖,竟好象可以看到肌肉的纹络。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些铜马的鬃毛铸造得十分逼真,清晰可见。更不用说马腿内侧皮肤角质块(俗称“夜眼”的附蝉),在匠人们的巧手下,活灵活现的呈一椭圆形凸块浮于皮上。美仑美央的设计,以假乱真的造型,完全可以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