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良心论 >

第69章

良心论-第69章

小说: 良心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的加工,充分挖掘它们的内涵,往不同方向做出一些有必要的引申,有意地去掉一些旧的条件,同时又增加一些新的条件,通过改变假设条件看看会发生什么,其结果会和原先条件下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当然,所有这些引申和改变条件虽然不必是实际发生过的,但一定是要合符逻辑地可以这样发生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够随意妄想,我们必须不断把这种设计和公认的判断或普遍命题进行比较,我们必须努力使这种例证的展现尽量具有一种自明的理性直观的说服力。
  罗伯特·诺齐克(R·Nozick)在他的重要著作《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相当大量、也相当有效地使用了这种例证分析的方?法。比方说,他在考虑人生除了快乐的体验之外,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时,设计了各种典型的幸福或成功的体验机的例证;他在考虑有差别的对待是否都需要证明的问题时,举出了一个景气、一个不景气的餐馆的例证,提出那个不景气的餐馆是否有权利以平等对待的理由要求消费者也同样多地到它那里去的问题;他在考虑按照任何统一标准进行分配,是否都有可能侵犯到个人权利的命题时,举了篮球名星张伯伦的例子(可分别参见拙译《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第52…54页,第166…169页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在诺齐克的著作中,包含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例证,有些是一带而过,有些是反复分析,它们不仅给人以一种鲜明、直观的印象,而且常常有一种逼人的力量,使读者也不由得进入一种思考过程。例证的一个好处就是读者可以随时对作者提出的例证进行反问,在同一个例证中找出作者没有觉察的偏执前提, 或者从合理地改变条件中引申出与作者不同的结论。确实,这已经不是在讨论事实,而纯然是思考,是一种思想的论辨,是一门很值得我们去细心体会和认真训练的思想艺术。
  我在本书中也试着使用了一些例证分析的方法。这些例证有的是现成的, 在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真的发生过的实例,例如我在“诚信”一章中分析了春秋时“荀息守诺”、“解杨使宋”两个历史实例,以展示不把诚信作为基本义务将可能发生什么结果;在“敬义”一章中,我用了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来偿还他的银行倒闭时所有储户的存款的例子,来说明对义务的绝对敬重心能使人们在履行基本的义务中体现一种极其崇高的精神;有的例证是前人提出来的,例如,我在“恻隐”一章中,反复挖掘了孟子“孺子将入于井”这一例证对说明人的恻隐之心的丰富内涵,并围绕着这一例证假设了各种不同的可能情况,以说明恻隐之心是纯然善的,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以及人的善端总是超过恶端,人的向善心总是超过向恶心;还有的例证是我自己设计的,例如在“明理”一章中,我以排队购票为例,展示了利益的自我主义与高尚的自我主义都不可能使自己的特殊规则不自相矛盾地转化成普遍的规则,它们的普遍化将意味着取消排队这一秩序,从而说明了义理的普遍化原则不仅要求排除利己主义,也要求不把高尚的自我主义纳入自己的范畴之内。
  总之, 我虽然强调思想的意义,并且还主张要努力系统地去思考,但是,这些最后都要落实到分析上来,思想的主要工作或主要方法实际上是分析。这样,也许可以归纳地把我追求的这种思想类型称之为是一种面对真实的问题、尤其是当代的真实问题而思考的;以一种系统的眼光去考察、并希望形成对这些问题的一种系统看法的;致力于不断限制、恰当区分和条分缕析的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