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残局-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後的荣光。不过,以命换命的话,他这个头颅早已值回票价,因为经他建议变作刀下之鬼的当朝大佬,至少就有两位。
先讲前大学士耆英。
耆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後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人,签约後,他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兼办各国通
商事。在任期间,耆英最重要的工作便是与“英夷”交涉。“英夷”是各国中最蛮横最狡狯的外交对手,总在谈判桌上
提出“我朝天子”万万不能应允的条件;而道光皇帝痛恨多事之人,尤其受不了大臣跟他鸹扰“夷务”。耆英夹在圣明
天子和野蛮夷人之间,不胜其烦,遂造出一条两全之计:每当英国人有所要求,他从不上报,而是根据个人判断当场拍
板——当以表示同意的次数为多——这么一来,既保持了“国体”,又抚慰了“西夷”,更保住了头上的顶戴。不过,
此计终被“英夷”识破,发现他说尽假话,于是“深恶之”。
咸丰八年,英、法、美、俄四国武力威胁,要求修改条约,耆英作为“资深外交官”被派往议和。英国人一看,派
来的是这个不诚实的小人,乃拒绝与他谈判。耆英害怕因此翻出旧案,遂“惶恐求去”,并不侯下旨就跑回北京,“于
是欺谩之迹益彰”,从前两边讨好的伎俩全部曝光。下狱议罪,判了死缓——死缓即缓死,而可终于不死,古今一律也
——这个死缓其实是咸丰给二朝元老耆英一个面子,饶他一条狗命。孰知肃顺跳将出来,要求痛打落水狗,奏请立即正
法。依法:欺君必死;无人点破的话自可蒙混过关,有人吱声了,咸丰也压不住台,只好“赐耆英自尽”了事。
肃顺曾说:“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只笔厉害得很啊!”汉人的笔是否厉害,不好
评价。但是,後人之笔一定会赞扬他此次的追魂夺命手,似毋庸议。
家人犯法,宰相砍头
自道光六年中进士、入仕途以来,蒙古人柏葰一向以谨慎正直著称。咸丰登基後,对他甚为倚重,曾命他担任吏部、
户部的负责人,并入阁升大学士,入军机处做领班大臣——清代不设宰相;私下里,兼领军机的大学士往往被称为宰相。
咸丰八年,柏葰出任顺天(即北京)乡试主考官。对进士出身的文职官员来说,被选派为首都的主考官是龙恩浩荡的兆
征,不幸的是,柏葰竟因这次殊荣被砍了头。
考生中有罗鸿禩者,学识疏浅,本是考不上举人的;不过,他重金贿赂了柏葰的家人——靳祥,请他“运作”一把。
柏葰阅卷时,已将罗卷定为副榜——考试被录取者称正榜,未录取称副榜——靳祥却借着整理考卷的机会,从正榜内取
出一卷,与罗卷对调。于是,罗鸿禩变成了正榜。不过,正榜取中之卷,还要进行“磨勘”,也就是复审。罗鸿禩的卷
子不但文理乖谬以极,甚至错别字就有三百多个——清代八股文有字数限制,一般在三百以上,七百以下——磨勘官看
到这份遍纸错字的试卷,不由大呼:太过分了!但是,此卷由柏中堂选送,磨勘官慑于权势,并不敢驳回;不过,他实
在顺不下这口气,便向御史孟传金透露了此事。孟御史忠于职守,闻言後立即上奏。咸丰听说这么一张荒唐试卷,不禁
大怒,立派太监到礼部找出罗卷,亲自复审。一看,果然满纸错字,这还了得?
慎重起见,咸丰决定再给罗鸿禩一个机会,让他到南书房重考一场,并遣肃顺监考。罗同学不负众望,做到了前後
如一,又交上一份“疵蒙谬累”的考卷。于是,此案钦定为“通关节”,命交刑部“穷治”。靳祥闻讯吓得赶紧自杀,
希望以自己的死保住老东家。会同刑部审案的肃顺却不为所动,不但挖出柏葰这条“大鳄”,还检获另外五十多份有问
题的试卷,纠拿涉案人员幾十名,办成了一桩大案——“戊午科场案”。柏葰按律当斩;咸丰却顾念老臣,颇有放他一
马的意思,肃顺按律力争,坚执不可。没奈何,咸丰“垂泪”签署了死刑判决书。
三年後,肃顺因政变被杀,某御史疏请为柏葰“昭雪”。那会儿慈禧倒能就事论事、明辨是非,批示:“柏葰不能
谓无罪,该御史措词失当”;拒绝了提议。自此,科场肃清达三十年,奉慈禧为“女中尧舜”、骂肃顺为“奸逆”的《
清史稿》编者们也不得不赞叹:“用重典之效,足以挽回风气也”。
不让老娘吃好?斩!
1861年11月2 日,咸丰帝尸骨未寒,慈禧便联手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次日即在密云抓住头号政敌肃顺。肃顺非杀
不可,但用什么罪名杀,颇费周章;高层们密商三日,想出这么幾条:一,矫传遗诏,自封顾命大臣——这条已被史料
证伪;二,擅坐御座——这条无法证实,也不可证伪;三,“于传取应用物件,抗违不遵”——这是唯一一条可以落实
的罪名,今天就讲讲这个第三条。
什么叫“于传取应用物件,抗违不遵”?翻成大白话就是:当日老娘让他上菜,他愣敢不上!俨然正经的圣旨怎么
说到饭桌上去了?这得从去年秋天咸丰带领臣下“扫墓”说起,9 月22日,英法联军兵临城下,咸丰大慌其神,匆匆布
置恭亲王留京与夷人周旋,自己旋即逃往承德“避难山庄”。不过皇家规矩多,逃难不能叫逃难,得换个词儿,例如这
次就用了扫墓(即谒陵)的说法。
此次扫墓,路上花了8 天时间。8 天等于192 小时;这192 小时写在纸上不过一行字,而对亲身经历的慈安、慈禧
来说,不啻一场噩梦。皇家排场大,逃难也不例外,帝后以外,宗室、宫女、太监、大臣加上卫队,足足幾千号人。由
于没想到英法联军这么快打到北京,甚至都没想过万名联军竟能突破十幾万“八旗精锐”的防线,因此这次扫墓的准备
工作做得很不到位,途中所需的食物储备尤为不足。仓促启程後,不敢奢谈让大家都吃好,至少要做到尽量调剂,别出
现饿死鬼,这便是活动总指挥肃顺的首要任务。当然,再苦不能苦皇帝,肯定得让咸丰吃饱,不但吃饱还要吃好。照常
理,其次得让两位娘娘也吃饱吃好,可是,肃顺原则性太强了,他只能容忍天子一人享有免于物质匮乏的自由,其他人
都得遵守战时食品管制。于是,出现了慈安、慈禧“不得食,唯以豆乳充饭”——干饭都吃不上一口,顿顿喝豆奶——
的局面,这个局面整整持续了192 个小时。更可气的是,肃顺借着给万岁爷解闷的机会,与咸丰同进御膳,酒足饭饱之
馀,却对饿得奄奄一息的二位娘娘视若无睹。娘娘们实在抗不住饿了,乃向他下达改善伙食(“传取应用物件”)的懿
旨,如前所述,肃顺“抗违不遵”,愣没让姐俩沾到半点油星。
拒不上菜的恶行严重损害了两位太后的身心健康,令她们永生铭记,故此,政变这等大事,她们也不忘在降罪诏书
上捎带一笔,以泄私愤。
为肃顺同志平反
一般所谓忠臣、奸臣,往往是跟据其对手为谁、结局如何所作的的仓促结论,绝非盖棺定论;时过境迁,回头一看
:嗨,那哥们也不是很奸嘛。孔圣人的学生中,最具批判精神的子贡就说过:都说商纣王不是个东西,坏到疮头脓足;
我看,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于是他慨叹:是以君子恶居下流——下流者,即下风也,被打倒也,被批臭也——否
则,天下之恶皆归焉。
据官方史书记载,晚清最大奸臣这顶荆冠当戴在肃顺的头上。咸丰十一年七月,皇帝驾崩,临死前将大清江山托付
给肃顺等八人,请他们好好照顾幼帝同治。孰知不到三个月,慈禧便联合恭亲王发动一场闪电政变,收拾掉先皇钦命的
八大臣,开始了长达四十馀年的垂帘听政。作为头号政敌的肃顺被斩首,法律中并无砍政敌脑袋这一条,慈禧罗织了什
么罪名呢?
说来好笑,当日宣判书中竟无一条说得过去的罪名,不过是“当(太后)面咆哮”(工作作风问题)、不能按质按
量为皇室提供餐饮服务、“擅坐御座”(并无证据)等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非非杀不可的重罪。但是,诛杀肃顺的诏旨
发下後,朝野上下齐声喝彩,且绝大多数都是发自内心的赞叹,这又是为甚么呢?
原来,肃顺的群众基础极差,因为他在执政期间得罪了国中绝大多数的“既得利益集团”。他整顿户部(相当于今
日财政部)的贪污腐败,杀了一批大贪,关了一批小贪;他关心夷务(外交),强烈要求将欺上瞒下、丧权辱国的耆英
斩首;他鉴于满汉分治制度的弊端,建议削减国家对旗人的福利;他敢于打破清代二百年来不信任汉人的陈规,鼓励咸
丰放手任用湘军将领;他具有现代政治家的风度,唯才是举,不论左派(“清流”)右派(“洋务派”),只要是具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都纳入他的智囊团,且礼敬有加,关怀备至。在那个时代,具有如此眼光和
能力,实在令人佩服;遗憾的是,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他损害了体制内既得利益者——官员、旗民、保守主义者——
权利,并因此付出生命代价。
肃顺被押赴刑场途中,愤怒而狂喜的旗民一边高呼“肃老六,你也有今天”,一边捡起板砖泥巴扔向囚车,不一会
儿,他就“面目模糊不可辨”。
所幸千秋自有公论。肃顺突破阶级局限,勇于改革,即使当时“面目模糊不可辨”,终必在今日被我辈引为同志,
并平反昭雪。
小聪明
十幾年前的电影《火烧圆明园》有一段讲到僧格林沁大胜英法联军;那会儿年纪小,愣没整明白:王爷的军队如此
威猛,怎么还是被鬼子们打进北京、烧掉了圆明园?後来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不过是僧格林沁乃至清廷的小聪明
偶尔得逞而已。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後,道光皇帝与英法签订《南京条约》。约定割让香港给英国,广州、上海等五城市对外
开放,赔款2100万元(限期四年付清)。
十馀年後(咸丰八年),由于对《南京条约》中具体条款的理解未形成共识,英、法外交官在广东与清廷官员争执
不下,激变为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英国海军驶临天津大沽口,号称护送本国使臣入京谈判。其时,咸丰
皇帝已经下定决心不再遵守由他老豆签订的《南京条约》。孔子说:“(父亲死後)三年,(儿子)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老豆死了八年,咸丰才决定毁约,“可谓孝矣”。但是,他的智力有点问题:欲撕毁不平等条约,其志固然
可嘉,但在没搞清实力对比的情况下贸然毁约,其结局往往是自取其辱;反言之,真有实力的话,别说不平等条约,即
是平等条约,当作擦屁股的草纸亦无伤大雅。实力决定一切,这个道理已经历史反复证明;咸丰却昧于此道,在不堪一
战的情况下,悍然毁约,任命原驻通州的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移防天津,指示他酌情度势、剿灭来犯的夷人。
这才出现了《火烧圆明园》中僧军“大胜”的一幕,僧格林沁这一战怎么打的呢?原来,他耍了一回小聪明。英军
先遣队登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