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

第5章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5章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纷和矛盾之后的和平的圣地。他宣称自己是“第一个非道德论者”,他的 

  任务是要揭露以往一切道德的前提,对道德价值的估计进行批判。 

       尼采认为,任何道德的功能都在于约束和制服人的激情。根据约束激情 

  的不同方法,可以把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两种类型,前者通过使激 

  情的原有倾向得到升华的方法鼓舞创造的积极性,后者否定激情能够真正控 

  制人,因而把激情压制在意识之下。主人道德既包含了更加肯定生活的世界 

  观,又包含了人类本性的比较高尚的观念,所以是高贵的。这种高贵道德表 

  示:一大群畜群似的普通人需要一个高贵者来指导。奴隶道德是以对那些能 

  减轻芸芸众生的生活痛苦的行为作功利主义辩护为基础的。奴隶缺乏旺盛的 

  权力意志,没有旺盛的内驱力或激情,因而把怜悯、容忍、仁慈、宽恕和勤 

  劳颂扬为“善”,而把主人道德称之为“善”的旺盛的激情说成是“恶”, 

  并企图通过把爱怜人、怜悯人、宽恕人等等宣布为绝对的原则来强制主人抑 

  制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服从奴隶的低劣的道德。尼采认为,这种奴隶道德也 

  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为此,他集中批判了基督教道德,认为它倡导的仁爱、 

  公道、怜悯、善良等等,实质上都是助长怯懦、软弱、颓废的工具,其结果 

  是使强者、主人与弱者、奴隶一起脆弱、退化和堕落:“我见其有多少仁爱, 

                                                                   ① 

  即有多少脆弱;多少公道及怜悯,亦即有多少脆弱。”怜悯的结果必然是 

  增添新的苦难,并被苦难所摧毁:“怜悯与那些提高我们活力而使人奋发的 

  情绪相反;它具有一种抑郁的效果……一般说来,怜悯阻碍了发展律,也就 

  是阻碍了淘汰律,它保存行将毁灭的东西;它为那些被剥夺了继续生存权以 

  及为生活所淘汰的人作辩护;而由于它使各种失败的人继续存在,因而赋予 

                                           ② 

  生命本身以黯淡和可疑的一面。” 善良意味着对自己软弱无力、缺乏创建 

  性的掩饰,因此善人是虚伪的。总之,“基督教的道德是虚伪意志的最坏形 

                                             ③ 

  式,人类的真正妖魔败坏了人类。”基督教道德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过时; 

  随着社会条件乃至世界格局的变化,迫切需要有一种全新的道德,即主人道 

  德。 

         (3)上帝的死亡和超人 

       尼采不仅抨击基督教道德是阻碍社会进化的颓废道德,而且把批判的矛 

  头直指基督教本身:“我非难基督教,我以所有责难者所表示的一切责难中 

  最厉害的责难来反对基督教。我觉得它是一切可以想象的堕落中最大的堕 



① 尼采:《看哪,这个人7,文化书店1947 年版,第112 页。 

①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商务印书馆1936 年版,第249 页。 

②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志文出版社1985 年版,第48—49 页。 

③ 尼采:《看哪,这个人7,第117 页。 


… Page 18…

           ① 

  落。”基督教否定强者,“否定‘自豪、有距离的哀愁、伟大的责任、意 

  气昂扬、光辉的兽性、战争和征服的本能、炽热的神化、复仇、愤怒、酒色、 

                                   ② 

   冒险、知识’的价值。”基督教的目的是要驯化人心,把人彻底置于上帝 

   的控制之下,而这是错误的——即使是一头野兽,一旦被驯服,其固有的光 

  彩也会立刻失去。基督教存心要毁掉强者,挫折其锐气,毒化其最高贵的本 

  能,使他们把自信心和自豪感转化为焦虑和良心苦恼,把权力意志转过来反 

  对自己,直到使他们由于过度的自卑和自我牺牲而令人不寒而栗地死亡。所 

  以“我们不应该美化和装饰基督教,因为它已断然向这种更高类型的人宣 

  战;它已把这个类型的一切基本本能都置于诅咒之列;它从这些本能中拣出 

  罪恶和恶魔;它认为坚强的人是典型的不可饶恕的人,是 ‘堕落的人’。…… 

  它教人们相信精神的最高价值是有罪的东西,是陷入错误的东西——是魔 

  道,它用这种方式在精神上甚至腐化最强者的理性。”③ 

        尼采认为,基督教是人类生命最危险的敌人。它“与一切柔弱的和卑下 

                    ④ 

   的东西携手” ,严重阻碍人向更高水平的奋进;它通过原罪、得救、天国 

  等说教否定权力意志。所以正如保罗所说:“上帝已选定世上柔弱的东西、 

  世上愚鲁的东西以及世上卑下和被藐视的东西。’这是公式:颓废占优势 

           ⑤ 

   了。”基督教之神是“病者的神”,它不是生命的化身和对生命的永恒的 

  肯定,而是堕落为生命的矛盾,对生命宣战。所以“基督教一直是人类的最 

              ①                                   ② 

  大不幸” ,是“生命意志的否定!” 

        尼采进一步指出,基督教、上帝都是人创造的,是神学家、教士的谎言 

  和伪造:“我们必须知道,神学家、教士、教皇所说的每一句话,不但是错 

                                ③ 

  误的,简直是谎言”。 所谓的“来生”、“末日审判”、“灵魂”和“灵 

  魂不朽”等概念只不过是教士手中的刑具,是“教士所借以使自己成为主人 

                                         ④ 

  永为主人的种种残酷方法。”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上帝或救世主。 

        由此,尼采喊出了震撼当时西方思想界的口号:“上帝死了!”上帝本 

  来是世界所拥有的一切东西中最神圣、最强有力的东西的象征。所以,随着 

  他的死亡,我们对人类的看法,我们的道德乃至我们对真理的信念本身也都 

  随之消亡了;随着上帝的死亡,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复存在了。 



①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150 页。 

② 转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318 页。 

③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47、47、124 页。 

④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47、47、124 页。 

⑤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47、47、124 页。 

①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124、96、97 页。 

② 尼采:《看哪,这个人!》,第105 页。 

③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124、96、97 页。 

④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124、96、97 页。 


… Page 19…

       在尼采看来,对上帝灭亡问题的答案必须在“超人”中去寻找。没有永 

  恒的真理或绝对的道德,没有一个永恒的赋予世界以意义的上帝,反而能够 

  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创造力。因此,他号召哲学家运用他们所能找到的一 

  切手段为新时代锻造新的价值,建立新的奋斗目标。“超人”就是一种诗一 

  般的召唤。超人首先必须是权力意志得到充分发扬的人,是由于出类拔萃而 

  为新价值立法的人。超人必须教育自己,发现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内驱力, 

  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快乐的有创造性和有生产力的人。超人始终是无论在 

  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出现的特殊人物,他超出于同时代的普通人之上, 

  充分了解自己并且创造着新的理想和价值。 

       尼采的著作处处闪烁着摧毁一切偶像、拒绝盲目接受他那个时代的前 

  提、重新评估一切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生命力等等可贵的精神。他 

  对现代道德危机的预见更是极其深刻的。但是,他的思想中存在着强烈的蔑 

  视普通人的倾向,普通人被等同于庸人和“败类”,甚至被当作动物而遗弃。 

  在他看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为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或圣徒;为了这 

  些少数伟人,即使毁灭整个普通人群也是值得的。正因为如此,他的著作才 

  被纳粹党人利用来论证雅利安人的优越性。 

       此外,他还一再主张用暴力维护强者对弱者的绝对统治,认为生命的原 

  则就是使用暴力、掠夺、征服和践踏弱者、异己者,把弱者、异己者当作自 

  己生长和获得优越地位的工具。诸如此类的主张往往使他被专制强权集团当 

  作自己的代言人。 



                                  2。新康德主义 



       曾在德国思想界称雄一时的黑格尔思辨哲学,随着数学、物理学、神经 

  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和德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陷入了深刻危机: 

  在国内先是学派解体,唯物主义重新受到人们欢迎;继而到50年代,研究 

  哲学的兴趣和研究者的才干普遍下降,只热衷于拼凑各种对繁荣德国文化和 

  国民经济、对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来说毫无价值的折衷主义体系,正如恩格 

  斯所说:“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灭 

  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动脑筋的折衷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 

                        ① 

  劣的向上爬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甚至提出把哲学归并到经验科 

  学中去的主张,认为除了哲学史尚可供研究之外,哲学已不再有其它独立的 

  地盘和问题了。而当时法、英等国的情况却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打着“拒 

  斥一切形而上学”旗帜的实证主义哲学声誉日隆。面对这种状况,德国思想 

  界的一些人士把注意力转向既反对“形而上学”又要求把科学知识限制在现 

  象领域的康德哲学,确信只有回到康德哲学的方法和精神上去,并对其作出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54 页。 


… Page 20…

新的合乎时代发展趋势的解释,才能既抵制唯物主义尤其是马克思的唯物主 

义,又将实证主义与德国哲学的传统融合起来,从而使哲学成为一种“科 

学”,使德国哲学像在以往的“伟大年代”一样再度辉煌。新康德主义就是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50年代末60年代初,著名哲学史家费舍(1824—1907)和策勒尔(1814 

—1908)通过讲演和著述,激发了人们了解康德、研究康德的极大兴趣。费 

舍还就如何正确理解康德的空间学说发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把当时德国哲 

学界的大部分人都吸引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