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会合并大会上通过的 《哥达纲领》,就渗透着这种机会主义的思想。
为此,马克思抱病写了《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也给社会民主工党领
导人奥·倍倍尔写了长信,对 《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主义作了严厉批判,
①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第694 页。
②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第69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第694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第701 页。
… Page 94…
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实质,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
时期的理论,指明了这个时期的国家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
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
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①
针对拉萨尔派脱离生产方式宣扬“公平的分配”、“不折不扣的劳动所
得,”把社会主义的实现归结为分配方式的改良的谬论,马克思写道,把所
谓“分配”看做事物的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是根本错误的:“消费
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资料的分
②
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生产与分配、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真实关系早已弄清楚了,德国工人党把拉萨尔派的信条写
进党的纲领,乃是开倒车。
在批判拉萨尔派所谓“公平分配”的理论时,马克思依据生产方式的性
质和发展程度的差异,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
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并对两个阶段的各自特点作了
科学的分析和论述。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经过长久的阵
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
①
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
还没有使社会产品达到极大的丰富程度,所以消费资料是根据各尽所能,按
劳分配的原则来分配的。这种分配原则,就其使用同一尺度即劳动者提供的
劳动来计量,是平等的。但这种分配原则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
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此外,由于不同劳动都在婚否、子女多
少等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即使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的份
额相同,其实际的富裕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不同也就是不平等。这种不平
等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会消失:“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
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
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
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
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
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②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系统阐发
1875—1876年,柏林大学讲师欧根·杜林(1833—1921)陆续发表了《哲
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三本书。一时,德国社会
民主党内出现一股“杜林热”,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为此,恩
格斯从1876年5月底到1878年7月撰写了《反杜林论》。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3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23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21 页。
… Page 95…
《反杜林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
本原理,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式的著
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哲学史上实现的革命变革。恩格斯为批判杜
林“现实哲学”的荒谬性,历史地考察了两千多年来的哲学发展,指出,以
往的哲学家都把哲学当成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都企图构
造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绝对真理的体系;黑格尔哲学是所有这类体系中
最后的最完善的形式,它的流产也是这类流产中的最后一次,全部旧哲学都
随着这个体系没落了,但是它“留下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历
史的精神的世界在产生和消失的不断过程中无止境地运动着和转变着的观
念。”①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现代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它是“本质上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
②
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 与旧哲学标榜自己是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
绝对真理的体系截然相反,“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再是这种意义上的
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关于自然和历史
的认识的体系,是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杜林还企图杜撰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终极
真理,还企图把自己的“现实哲学”标榜为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同时却又
完全抛弃黑格尔哲学留给后人的真正遗产,这实在是愚蠢的倒退。
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发。杜林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自满自足的、
唯一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这个初始的“存在”经过自身的变化
发展,产生出规定性的多样化的现实世界。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这种世界模
式论时,第一次提出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论断。他指出:
“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
是统一的,但是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
②
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就是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性的,世界上丰富多
彩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思维和意识也只是高度发展起来
的物质即大脑的产物。物质的基本属性和基本形式就是运动、时间和空间。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
③
物质。”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63、65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6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6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83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98—99 页。
… Page 96…
④
动和物质本身一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 。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
种多样的,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性,正是由
物质本身固有的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个别的运动趋向平衡,总的运动
又破坏平衡。”①
时间、空间也都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和存在的基本形式:“一
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
②
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
③
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物质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决定着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认识论原则的阐发。在认识的根本原则上,杜林坚持“原则在先”
的先验主义方法。恩格斯在揭露其错误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
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
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
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④
杜林不仅在认识原则上坚持先验主义,而且对认识过程作了形而上学的
理解,认为人的思维具有“无条件真理权”,所以他企图建立“最终完成的
体系”。恩格斯在批判这种形而上学观点时,阐述了认识的辩证过程,论证
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关系。他指出:“一方面,要毫无
遗漏地从所有的联系中去认识世界体系;另一方面,无论是从人们的本性或
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这个任务都是永远不能解决的。但是,这种矛盾不仅
存在于世界和人这两个因素的本性中,而且还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
①
它在人类的无限的前进发展中每天地、不断地得到解决” ,“一方面,人
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
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 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
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
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
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
②
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人类认识
就是在至上和不至上、无限和有限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恩格斯用各门科学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9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0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91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56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7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