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的修养;不应把功利主义当成单纯的利己主义,自我牺牲行为是人类最高
尚的美德;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全部精神和完备理想体现在耶稣的黄金箴律
中:待人像你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像爱你自己。
穆勒的伦理理论也同他的其它许多理论一样,在诸如快乐论、唯我论、
决定论和直觉论、至善论、利他主义、自由意志等相互对立的观点之间摇摆
不定。正如马克思所说:“总是把对立物的统一强调,而把诸对立物否定。
他把对立物的统一,化为对立物的直接的同一。”①
(2)斯宾塞的哲学思想
孔德的实证主义从反对宗教和思辨形而上学开始,却以人道教告终。穆
勒批评了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但他也没能使自己的思想系统化。斯宾塞认
为知识应该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有机的思想体系,哲学的使命是发现能从中推
导出力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原理(这些原理必须彼此协调)
来的最高真理。所以他称自己的哲学为“综合哲学”。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出生于英格兰中部德比郡一个教师世家,
父亲是个很有教养和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斯宾塞由于从小体质羸弱,上学时
间不多,除了父亲的早期指导外,基本上靠自学成才。1837年秋至1846年,
应一位铁路工程师之邀,他断断续续地在铁路上做土木技师,同时广泛自学
数学、地质学、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研究了穆勒的《逻
辑学体系》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通过地质学家莱伊尔(1797—1875)
的《地质学原理》第一次接触到了进化论。1848年底起,斯宾塞担任英国最
有声望的金融杂志《经济学家》编辑,开始与当时科学界和思想界的一些名
流交往。 1850年,他完成了第一部巨著《社会静力学》。为了能专心致力
于完成其综合哲学的庞大体系,他于1852年辞去编辑职务。晚年的斯宾塞
获得了世界性荣誉:先后被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授予博士
学位,被罗马、巴黎等科学院授予院士头衔。但他拒绝了许多荣誉,包括英
国皇家学会会员等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静力学》(1850)、《演进假说》(1852)、《心
理学原理》(1855)、《第一原理》(1860—1862)、《生物学原理》(1864
—1867)、《社会学原理》(1876—1896)、《伦理学原理》(1879—1893)。
①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99 页。
… Page 46…
第一原理。受康德有关认识的先天形式学说的启示,斯宾塞断言人
类一切知识都以思维的初始活动为基础,如果不是因为心灵有对逻辑一致性
的要求以及发现相似和差异的能力,知识是不可能的。但对思维过程和思维
结果的考察表明,我们只能认识有限、相对和可分类的事物(现象),而不
能认识绝对、初始因或无限。不过我们总能把现象同绝对联系起来,现象必
然以绝对为前提,否则,现象就不可思议,就不会被认识,它们本身就会是
绝对。绝对是不可知的,这不仅可以从我们的智慧本性中得到证明,而且可
以在科学事实方面得到证明:我们不能理解诸如物质、运动、空间、时间、
自我等科学和哲学中的基本概念的起源。斯宾塞有时把不可知的绝对称为
“力”。“力”是恒久存在的,是既无开端又无终结的无条件的实在,是一
切现象的终极原因,是对经验进行科学组织的基础,因而也必然是一切知识
的来源。不可知的恒久存在的“力”在直接对立的主体与客体、自我与非我、
精神与物质中表现自己。经验就是“力的恒久性”的表象:主体是模糊的表
象,客体是清晰的表象;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都受相同的经验规律的支
配。认识就是分类,“或者把相同的东西结合起来,把不同的东西分离开来”
①。因此,科学的最高成就就在于解释现象的各种秩序。
斯宾塞认为,科学无法认知绝对这一事实,并不能成为否定绝对的理
由,因为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永远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精神活动方式:“人
类的精神永远不会只被已确定的现象及其关系所占据,而必然会被现象及其
关系中的不确定东西所占据。”“如果精神总存在着超越知识的可能,那就
②
永远不会没有宗教的地盘。”他认为,历史上科学与宗教的互相对立和排
斥乃是出于双方的误解;二者虽然看起来是不相容的,但实际上却是一体两
面,可以而且也应该携手共进。斯宾塞的这一观点对后来的维特根斯坦和新
托马斯主义有着重大影响。
普遍进化。虽然知识仅限于相对的现象,但哲学家的使命应该是发
现一切现象所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斯宾塞认为,进化规律就是一种普遍规
律:从天体到物种,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社会,无不存在演进过程;
相对、有限的现象世界由绝对、无限的“力”所决定,“力”的作用是永恒
的、无所不及的,因此进化也必然是恒久的、普遍的。这就是说,无论从现
象界各个领域的归纳,或者根据“力的恒久性”的第一原理的演绎,都可以
得出普遍进化的规律。
在斯宾塞看来,进化就是“物质的集结,以及同时发生的运动的消散,
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由相对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进到相对确定的、凝
①
聚的异质状态,而被保留的运动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化。”进化,首先是从
① 斯宾塞:《第一原理》,纽约1910 年英文版,第120 页。
② 斯宾塞:《第一原理》,第17 页。
① 斯宾塞:《第一原理》,第343 页。
… Page 47…
分散到集中,从较少凝聚的形式到较多凝聚的形式;然后是从集中到分化,
从分散的同质状态进到凝聚的异质状态;接着是从分化到平衡,从不确定、
无联系的同质状态进到确定的、有联系的异质状态,最终达到普遍和谐,达
到平衡,即达到进化的顶点。由于外界的影响,平衡状态不可能持久,随之
而来的必然是分散和解体,全部过程又重新开始。
普遍进化是斯宾塞综合哲学体系的根本理论。在其早期著作中,他就用
这一理论批判主张事物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这对达尔文产生过直接影响
②。但他的普遍进化理论是反辩证法的,这集中表现在他把物质与运动互相
对立起来,认为进化意味着运动消散,进化达到顶点意味着失去运动。同时,
他把事物的发展归结为没有质变的单纯量变过程,并把平衡当作进化的顶
点,因此他反对社会革命,主张通过完全不可觉察的方式来实现点滴的改
良。
社会学。斯宾塞相信,社会领域与自然领域一样,也存在着规律。
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发现社会现象的规律。他认为,社会像生物一样是一个有
机体,社会的分工就类似于动物机体各个器官的分工。生物机体所以能保持
稳定、均衡的状态,动物机体所以能正常生存、进化,都是由于各种器官的
机能的互相配合和均衡。因此,社会的生存和进化也离不开各部分机能的均
衡。动物机体中有营养、循环分配和调节三大系统各司其职,社会有机体也
有这三大系统:营养 (生产)、分配(商业、交通、银行)和调节(政府及
各种管理机构),这三大系统也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否则,社会就失去均
衡,无法生存,更谈不上进化。斯宾塞认为,他提出的“适者生存”法则不
仅适用于生物领域,而且适用于社会领域,社会的进化正是通过这一法则实
现的。由此出发,他得出了一系列为种族主义和英国殖民主义辩护的结论。
斯宾塞强调,社会机体与生物机体之间不仅存在着一致性,而且存在着
差异性:生物机体的各个器官服从整体的生存;社会机体则相反,社会本身
不应成为目的,整体为部分的存在服务。社会越进化,个人就越重要,社会
的生存价值就体现在对公民的个人自由的维护上。国家的调节作用应当是消
除个人之间的冲突以及一切对个人自由的侵犯。因此,他既反对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学说,反对社会主义国家,也反对突出社会、国家整体的各种资产
阶级学说,认为包揽一切的国家是低级社会形态的特征,以自身的权威扼杀
个人自由的国家制度是野蛮的奴隶制。
5。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是反对理性主义传统的产物。它流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
半期,最早发源于德国,这与德国思想界在此前一个多世纪逐渐加强的一种
② 详见任宜敏 《批判与重建》,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18 章。
… Page 48…
文化氛围密不可分。早在18世纪70年代“狂飙突进”和新浪漫主义文学运
动中,就有人打出“生命”的旗帜,要求以区分活的东西与死的东西作为文
化批评的标准。浪漫主义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Fridrich
Schlegel,1772—1828)更是明确提出建立以心灵为核心的生命哲学。歌德、
赫尔德、费希特、谢林等人透过各自的著作也都表现出崇尚生命力、高扬精
神能动性和直觉的思想。这种思想氛围经过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活动得到了
进一步的强化。19世纪末,形而上学自然观逐步瓦解,而传统的理性主义面
对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以人的生命、生活、价值
和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生命哲学遂应运而生,成了一股盛极一时的普遍思潮。
德国生命哲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狄尔泰、齐美尔和奥伊肯。
狄尔泰 (1833—1911)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比布里希,父亲是一个开明的
新教神学家,对历史和政治具有浓厚的兴趣,母亲是一位音乐指挥的女儿,
很有音乐才能。狄尔泰继承了母亲的这种禀赋,终生酷爱音乐,并写过不少
有关音乐评论的文章。在威斯巴登完成中学教育后,狄尔泰遵从父母希望他
做一名牧师的意愿,于 185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一年后转学到柏
林大学继续学习神学,同时对历史、哲学的兴趣日增。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