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

第141章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第141章

小说: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中国农民相信了14世纪中叶的元代中国世界就要接近黑暗的尽头,很快就 
  会转入金色的、极乐的光明之中,天堂会在人间实现。 
       这个教义成功应用的原因之一是农村生活确实极端艰难,容易让人产生 
  否极泰来的幻觉。这种思想使得普通民众的大多数易于追随声称与弥勒佛有 
  一些关系的领导人物,而很多领导者都这样树立自己的形象。另一个原因是 
  传统的儒家学者虽然在群众中仍享有原有的声望,却只能起到已无号召力的 
  地方领袖的作用,普通人中的大多数已不大受到精英们传统式的影响。元末 
  起义的一个特点就是儒士们一般都在政府徒劳地镇压各派起义中与政府站在 
  一边。其他没有宗教性质纯粹是贫苦农民走投无路的起义也为数不少,其中 
  很多只不过是以村社的自卫运动开始的,政府无力镇压强盗,村社就自己武 
  装起来。近年研究14世纪的起义有很大进展,很快就会有能够较充分反映农 
  村社会轮廓、描述日常生活实际状况的总结问世。① 
       我们要再回到本章开始的那一点上来:我们还处于这样的窘境,在可以 
  允许的最大误差范围内仍不能说出元代中国究竟有多少人口,或者说不知道 
  如何对我们得到的令人费解的统计数字所表明的人口剧减情况作出说明。只 
  要对这个基础性的重要问题拿不出答案来,我们就最多只能提出一些从宏观 
  上加以阐述的历史问题,只能对与此有关的新近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只能提 
  出一些有限的、暂时有用的总结意见。元史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是因为 
  在那个重要的时间断限内,一定存在着引起社会变化的各种潮流或各种影响 
  的某种联系,这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可能具有极大的启发价值。 

① 见本书第7 章和我在'323'  《剑桥中国明代史》中“明朝的兴起,1330—1350 年”里关于民众起义对明朝 

建立的作用的论述,第11—57 页,特别是第12—43 页。 

… Page 450…

                                           书目介绍 

                                              1。辽 

                                            传统史料 

        辽是资料特别缺乏的时期。辽朝政府像其他中国政府一样,产生了大量 
  的用汉文和契丹文书写的公文。但是在辽朝灭亡之后,只有少量公文存留下 
  来,可惜没有一件留存至今。 
        历史记载的缺乏是辽朝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辽朝有专司起居注的官员 
  和史馆,但是它的史官从未像同时代的宋和后来的金代史官那样尽职和具有 
  专业才干。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直到辽朝后期还没有按中国模式确立 
  一个固定的都城及宫廷和官府。契丹宫廷总是不断迁徙,皇帝从未放弃在帝 
  国内的定期游徙和定期前往他们的四季行宫(捺钵)。这种形式的政府不利 
  于正常保存国家的档案。各级政府的个人专断方式,加上辽朝管理体制被分 
  割为北面官(管理部落民)和南面官(管理汉人),前者用契丹文记录部分 
  公务,后者则专门使用汉文,更使资料不易保存。 
        辽朝和其他中原王朝一样有专司起居注的官员记录皇帝的日常活动。① 
  这些起居注应该是保密的,但是皇帝有时强加干涉,坚持要看起居注中如何 
                                                                             ① 
  记录他们的活动,并处罚那些拒绝给他们看起居注的官员。 10世纪末叶, 
  辽朝已有按唐朝制度建立的国史院,它的主管官员和三个僚属,既有契丹人, 
                ② 
  也有汉人。他们正常地将逐日的记录汇集成起居注。在圣宗(982—1031年) 
                                                                                       ③ 
  时,他们还开始修撰前朝的实录,第一部奏上的实录是在991年。在道宗 
    (1055—1101年)时,委任了编撰“国史”的监修官。1085年,国史院奏上 
                                     ④ 
  了道宗朝以前的各朝实录。这些实录提供了一个从王朝建立到1055年的编 
  年史,可能保存了早期各皇帝在位时的第一批经过整理的资料。道宗去世后, 
  他的继承者天祚(1101—1125年)在1101年下令续修至他以前的各朝实录。 
                                                                      ⑤ 
   由耶律俨主持修撰的实录在1103年完成,共计70卷。这个实录保存到了明 
  朝初年。天祚帝时没有起居注。 
        辽朝皇帝至少下令编撰过两部契丹建国前的史书。第一部是941年编撰 
                                                                ⑥ 
  的《始祖奇首可汗事迹》,可能是用契丹文写的。第二部是监修国史萧韩家 
                                                                                    ⑦ 
  奴主持编撰的汉文遥辇可汗至重熙以来事迹20卷,1044年完成。萧韩家奴 
  为了使契丹天子乃至庶人都能了解中国制度和古今成败,特别把一批汉文史 

①  '645' 《辽史》(北京,1974 年版),卷47,第776 页。 
①  '645' 《辽史》,卷23,第278 页。 
② 契丹人耶律鲁不古在太宗朝已有“监修国史”的名号,但是史馆是否设立得如此早,颇值得怀疑。见'645' 

 《辽史》,卷47,第781 页。 
③  '645' 《辽史》,卷13,第141 页;卷79,第1272 页。 
④  '645' 《辽史》,卷24,第290 页。 
⑤  '645' 《辽史》,卷27,第320 页;卷98,第1416 页。 
⑥  '645' 《辽史》,卷4,第49 页。 
⑦  '645' 《辽史》,卷103,第1450 页。 

… Page 451…

  书翻译成契丹文。被翻译的有9世纪时马总撰写的通史著作《通历》,薛居 
  正撰写的《(旧)五代史》(后来被列为五代的正史),吴兢编辑的唐太宗 
                                                      ⑧ 
  和他的大臣讨论政务得失的《贞观政要》。《贞观政要》似乎很受来自北方 
  的非汉人统治者喜爱,因为其中的治国言论较易于被接受。这部书后来又被 
  翻译成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和满文。 
        尽管宋人严格禁止图书出口,辽的宫廷史官和文士还是知道中国的宋朝 
                   ① 
  的历史著述。1096年,辽廷的一个汉人官员在给道宗的上书中指出,宋廷 
  虽然承认辽廷与之相同的地位,但是在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中,却将 
  契丹附于四夷之中。他建议在辽人修的国史中给宋以同样的待遇。② 
        女真人的金朝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远超过辽,在灭辽之后,金朝理应修撰 
  前朝辽的正史。但是,关于辽是不是一个正统王朝的争论成为修史的一大问 
  题。虽然辽具有中国式王朝的所有外在形式和地位,并得到了宋廷的认同, 
  它的统治却从未超出中国北部的一个小边缘地带。甚至在与中国的宋朝持续 
  不断地接触了两个世纪和吸收了大量的汉族臣民之后,辽统治者的汉化程度 
  仍很低。修史者遇到的难题是把辽视为边疆地区的王国并将其历史附在五代 
  史和宋史中,还是把辽作为完整的正统北方王朝,与宋分开,就像处理北魏 
  及其6世纪的继承者那样,单独写它自己的历史。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直到14世纪,一个蒙古丞相终止了汉人正统史家的激烈争论,才对这一问题 
  做出了专断地裁决。 
        第一次修辽史的尝试是在金熙宗(1135—1150年)时,熙宗命契丹皇室 
  后裔耶律固修撰辽史,这一任务后来由耶律固的弟子契丹人萧永祺承担,并 
                                                                   ① 
  在1148年完成,共计70卷(译者注:应为75卷)。但是,从1189年直到 
  1206年,金的史馆显然没有全力从事完整的官修辽史计划,修史工作常被政 
  治争斗所打断,所以一直没有完成,直至 1207年才由陈大任完成并上奏朝 
  廷。② 
        元朝时激烈的正统之争亦延缓了辽史的修撰,最终在1343年由担任辽、 
  金、宋三史总撰官的脱脱丞相终止了无休止的争论。辽朝历史即现存《辽史》 
                                                                                       ③ 
  的修撰,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1344年成书,1345年刊行。 因为 
  该书为我们提供了辽代的主要资料,有几点需要特别加以说明。 
        与其他正史不同,《辽史》是在辽灭亡后两个多世纪才修撰的,经过两 
  次剧烈的朝代变迁,在修史时辽代的官方档案早以荡然无存。最不幸的是修 
  史者没有应用任何契丹文资料,尽管当时在蒙古宫廷中还有学者能够读契丹 
  文;似乎修史者亦没有应用任何辽廷的汉文档案资料。 

⑧  '645' 《辽史》,卷103,第1450 页。 
①  1006 年后,宋朝政府禁止在边境互市中出卖儒家经典著作及各种注本之外的各种图书,违犯禁令的人要 

受到处罚,贩卖的书籍没收入官,见'644'  《宋史》(北京,1977 年版),卷186,第4562 页;'584'  《续 
资治通鉴长编》(北京,1979 年版),卷64,第1425 页。辽亦有禁止图书出口于宋的同样禁令,违犯禁 
令者要被处死。见'577'沈括: 《梦溪笔谈》(北京,1956 年版),卷15,第160 页。'541'亦见魏特大、 
冯家昇:《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 年)》 (费城,1949 年版),第502 页,注释41。 
②  '645' 《辽史》,卷104,第1455—1456 页。 
①  '646' 《金史》(北京,1975 年版),卷4,第84 页;卷89,第1988 页;卷125,第2720 页。 
②  '646' 《金史》,卷12,第282 页;卷125,第2727 页。 
③  '46'陈学霖:《元代官修史学:辽、金、宋三史的修撰》。 

… Page 452…

         《辽史》主要以三部现成的著作为底本:耶律俨于1103年编撰的《皇朝 
                                                                                                ④ 
  实录》、陈大任编撰并于1206年上奏给金廷的《辽史》和《契丹国志》。 
  27卷的《契丹国志》,南宋进士叶隆礼奉敕修撰,■大约成书于1247年。① 
  该书依据的全部是宋人的文字资料,并带着鲜明的宋人的观点。作为修撰《辽 
  史》的底本的这三部著作,只有一部保留下来,另两部已在明朝时散佚。《契 
  丹国志》现有V。S。塔斯钦翻译的俄文译本。② 

                                       清代考据学成果 

         《辽史》修撰得实在太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