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永恒之道-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看到的事实向你表明了一个特定的凹室是要做的正确的东西。
起初作为理智拐仗的模式凹室,对你不再需要。你象一个动物直接看到了现
实。你做个凹室就好象一个动物做个凹室——是因为概念——而是直接简单地因
为它是恰如其分的。
在这个阶段,你直接和真实的东西打交道。
但不要随便认为,现在你可以做到这点了,因而你不需要语言让你来做了。
在这时刻,你不能看到现实: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意象和概念。当你在这个阶段,
依赖意象和概念(风格、平屋顶、玻璃、白漆钢、厚红木贴脸、木瓦、圆角、对
角线),你不能直接面对现实——你不能指明真实与不真实之间的区别。在这种
状态,你逃脱意象的唯一办法是用更精确的意象,也就是模式语言,来取代它们。
但最后,你可以使你自己完全从意象中解脱出来。
就此而言,语言是带来我称之为无我心境的工具。
模式语言的耐心使用,将让你回到你自己的那部分,那个总是在那儿,现在
也在那儿,却被意象、意念和理论所妨碍,使你身不由己,不可能按自然行事的
部分。
去做俯瞰生活的窗子的冲动,去做高度变化的天花,粗得足以依靠的柱子,
小窗玻璃格,遮蔽的尖顶,拱廊,门前座位,凹窗,凹室等的冲动已是你的一部
分。但你听到的太多了,以致你不再看到这些内在冲动的价值。你控制它们,因
为你认为别人知道得更多。你也许害怕,人们会嘲笑你如此地平凡。
一种模式语言真正没有做任何其它的事情,除了再次唤醒这些感受。
这就是把你带进那种在其中你生活得如此接近于你的内心,以致你不再需要
语言的意境之门。
它完全是平常的,它就是已在你之中的东西。你的最初、最原始的冲动是对
的,而且如果你允许的话,它将引导你做正确的事情,只要你让你自己去做。
不需要技巧。问题只是,究竞你是否让你自己成为平凡的人,你做那些自然
到来的事情,做那些看来最敏感于心的,总是你的心的,而非将错误的认识蒙上
了你的心的意象的事情。
这是永恒之道的最后一课。
想象你自己在你的屋外建造一个简单的外廊,撑一柱子,用角板加强与梁的
连接。饰以细工浮雕,以使光线柔和地射下,避免眩光。安上易靠的栏杆,以便
你可以走出来倚靠,呼吸夏日的空气。黄色草地反映黄色阳光,使本色木板更加
温暖。
设想你在建造这样一个门廊的地方,你的生活到达了那一点。你现在是一个
不同于过去的人了。你已经理解了这些细节在你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你已经理解
了它们是多么地影响你的生活,这个事实意味着,在一个更简单的意义上,你现
在是活跃的。
最后你晓得了,你已经知道如何产生这个无名特质在建筑中的物质体现的超
时代的特性,因为它是你的一部分——但是直到你掌握了一种模式语言,一旦它
教会你听任自己按自己所为行事,而超越了这种语言之时,你才能达到它。
顺手自然是世界上最平常的事情,有如切草莓的行为一样平常。
我有生最激动的时刻之一,也是最平常的时刻之一。我同一个朋友在丹麦。
我们在准备喝茶的草莓,我注意到她切的草莓非常之薄,几乎象纸一样。当然,
比通常花的时间要长,我问她何以如此。她说,当你吃草莓时,草莓的味儿来自
你接触的暴露的表面,表面越多,味道越好。我切草莓越薄,表面越多。
她的整个生活就象这样。如此平常,以致很难解释它有多深。动物几乎没有
任何不必要的东西,每件要做的事情全都做。象那样去生活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
情,但对一个头脑充满想象的人,它是最难的。我在那一时刻所学到的建筑胜过
十年建造所学。
当我们象那一样平常,我们的任何行动除了需要者之外,不留下任何东
西——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城市和建筑建造得象风吹过的草地一样变化无穷、宁
静、富有野趣和活力。
几乎每个人都感觉到同自然的和平相处:听看海浪撞击海岸的涛声,在一个
平静的湖边,在一片草地里,在风吹过的石南丛生的荒地上。到那一天,当我们
再次学到了永恒之道,我们将在我们的城市中感觉到同样的和平安闲,就有如我
们今天在海边散步,在草原上开始大踏步迈进一样。
译后记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的最不幸的时刻。各个文化,不论是强的,还是弱的,
不论是向层次的,还是低层次的,都在相互碰撞之中。虽然,全球文化的有序是
注定要形成的,然而我们所处的却是一个极其无序的文化动乱的时期。
文化的动乱带给我们每一代人的是痛苦的折磨,而中国文化瞬息即逝的百
余年更带给了我们中国的数代人各自漫长的苦难历程。
还记得我们的文化是如何从常态的有序经过了西方文化、日本文化和苏俄
文化的冲击,一步步内聚,迈入紧急状态的苫难的历史吗?
还记得内聚极点的文化的悲剧性的革命吗?
虽然,我们的文化已从被动的受压转向了觉醒,然而,我们的危机尚未解
除,我们个人的痛楚依然存在:
痛楚的人生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周围的一切。
我拼命地渎书,我不断地旅行,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了解苦难的中国。渐渐地,
我发现,一个人的思索只有转化为社会的思索才能真正地推动文化的前进。而要
达到社会的思索,一方面要依场合把自己的思想发表出来,另—方面也要介绍其
它文化的思想。亚历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的翻译就是几年前在后上面所做
的初步的工作。
几年过去广,如今这本书就要和读者见面了,我很想象几年前所思的那样,
写些文字,但却觉得难以下笔,因为重读此书所给我的更多的是失望的感受。如
果我写些批判性的文字,那会给读者泼冷水,我不希望这样做,因为,中国人尚
需更多的热情来接受西方的思想。而且,我知道,我的批判将更多的是哲学性的,
就建筑领域而言,谈论抽象的框架是无济于事的,建筑需要的是具体的阐发。也
许,有机会,我能把近几年来的哲学思考转换成具体的建筑理论;也许,到那时,
才可能真正谈论全球文化的建筑思想。但愿那一天会早日到来。
最后,我愿借此机会,向尊敬的导师冯纪忠先生致以衷心的谢意,不仅感
谢他对本书的精心校订,更感谢他对年青一代的辛勤培育;同时也向王伯扬先生
深表谢意,感谢他对译者的帮助和鼓励。
赵冰
1987 年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