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语文语法 >

第7章

语文语法-第7章

小说: 语文语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㈢基本格式:
 ⑴第一行正中用较大字体写“启事”二字,也可以在“启事”前面加标明内容的文字。
 ⑵第二行空两格起写正文,说明提请公众或有关部门注意的事项或需要协助、
 支持的事项。⑶正文后另起一行,在右半行署名,署名下面写上日期。
     ㈣基本要求:
 ⑴内容要清楚、完整,以达到张贴启事的目的。⑵语言要明确、通俗、简洁。
7_7:
 *普通电报稿写作知识
     ㈠基本格式:
 ⑴电报头栏。
 ⑵收报人住址、姓名。
 ⑶正文及署名。先写正文,紧接着写发报人姓名。正文应顶格写。
 ⑷发报人姓名、住址、电话。
     ㈡基本要求:
 ⑴语言精炼、明确。电文应在精炼的基础上,明确达意,避免歧义或含糊。
 ⑵不加标点,不分段。应注意单音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⑶书写电文,每格只能写一个字(数字用括号括起来),应用正楷书写。
7_8:
 *内容提要写作知识
     ㈠文体特点:
 内容提要是关于图书内容及其特点的简要介绍文字,
 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内容提要也叫“内容说明”、“内容简介”。
     ㈡种类:
 ①梗概型;
 对于小说、戏剧等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一般在内容提要中介绍情节梗概,
 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描写型;
 对于诗歌、散文等抒情性的文学作品,在内容提要中可用文学笔调加以描写,
 介绍其风格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③说明型;
 对于文化、科技书籍,可以在内容提要中说明它的主要内容,
 有利于读者选择自己需要的读物。
 ④评论型;
 对于学术理论著作,可以在内容提要中评论它的价值和影响。
     ㈢基本要求:
 ⑴内容提要要惜墨如金,写得相当简炼。⑵文字要准确、通俗,
 不能罗列过多术语。
7_9:
 *计划写作知识
     ㈠基本内容和一般格式:
 ⑴计划的名称;
 即计划的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标题应把单位名称、
 计划内容和执行计划的有效期等准确地概括出来。
 ⑵计划的正文;
 第二行空两格写。①制定计划的依据和目的。②计划要达到的个体指标和要求。
 ③要达到目的具体措施、做法,分几步完成,
 完成的期限以及分工(负责的部分或个人)。
 ⑶计划制定者及日期;
 制定者写在正文下一行右半行,日期写在制定者下面。
     ㈡要求:
 ①制定计划应实事求是。
 ②计划的正文,为了使眉目清楚,一般是分段分条写,也可以标上序号。
 ③与计划有关的一些资料,在正文里表述不方便,可以附表附图。 
 古代文化常识
_1: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_2:

 春季:&
 孟春(一月)&
 仲春(二月)&
 季春(三月)
 夏季:&
 孟夏(四月)&
 仲夏(五月)&
 季夏(六月)
 秋季:&
 孟秋(七月)&
 仲秋(八月)&
 季秋(九月)
 冬季:&
 孟冬(十月)&
 仲冬(十一月)&
 季冬(十二月)
_3:

 月份(阴历)&
 一月:&
 正月、端月、新正、开岁、嘉月、陬月、孟月、孟春;
 二月:&
 杏月、丽月、仲春、酣月、如月;
 三月:&
 桃月、季月、晚春、暮春、蚕月;
 四月:&
 麦月、阴月、梅月、初夏、余月、纯阳、清和月、槐月、孟夏;
 五月:&
 榴月、仲夏、蒲月、皋月、天中;
 六月:&
 季夏、暑夏、焦月、荷月、溽暑、且月、伏天;
 七月:&
 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瓜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
 八月:&
 仲秋、桂月、壮月、仲商、竹春;
 九月:&
 暮商、季秋、菊月、霜序、朽月、玄月;
 十月:&
 初冬、开冬、露月、良月、阳月、小阳春、孟冬;
 十一月:&
 仲冬、幸月、葭月、畅月、龙潜月;
 十二月:&
 季冬、残冬、腊月、冰月、严月、涂月、嘉平月;
_4:

 十二时:&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晡时、
 日入、黄昏、人定;
 时辰:&
 (23时…1时) 子时&
 (1时…3时)  丑时&
 (3时…5时)  寅时&
 (5时…7时)  卯时&
 (7时…9时)  辰时&
 (9时…11时) 巳时&
 (11时…13时)午时&
 (13时…15时)未时&
 (15时…17时)申时&
 (17时…19时)酉时&
 (19时…21时)戌时&
 (21时…23时)亥时#。
_5:

 朔:&
 每月初一称“朔”。
 晦:&
 每月最后一日称“晦”
 望:&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称“望”。
 既望:&
 “望”后第二天称“既望”。
 元旦:&
 阴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也称“元日”、“元辰”、“端日”,现称“春节”。
 人日:&
 旧称阴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据传说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
 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
 上元:&
 旧以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名“元宵节”,也称“灯节”。
 社日:&
 “社”、即土神,“社日”是我国古代春秋两次祭祀土神的日子。社日一般用戊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
 寒食:&
 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
 清明:&
 旧称“三月节”,在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有扫墓踏青习俗,至今仍保留。
 花朝:&
 旧俗阴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节”。
 端午:&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本名“端五”,又名“端阳”、“重五”。
 七夕:&
 七月初七日晚,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
 中秋:&
 八月十五日,这天在秋季的正中,故称为“中秋”,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节:&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故称“重阳”。
 三九:&
 即三九天。从冬至次日起,每九天为一九,到九九共八十一天。称数九寒天。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这一天称“岁除”,俗称“年除日”。
_6:

 赤县神州:&
 “中国”的别称。包括翼、兖、青、徐等九州,后人常用“赤县”、“神州”代表中国。
 中国:&
 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居天下之中,
 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候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
 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行政区的划分,州名说法不定,《尚书》。
 九州:&
 认为是翼、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吕氏春秋》有幽无梁,
 《周礼》有幽、并无徐、梁。
 八荒:&
 指八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荒远的地方。
 五湖四海:&
 五湖,五个大湖的总称,先秦专指太湖,或者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
 近代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四海”有两层含义:㈠泛指海
 内之地,即四方;㈡指中国四面环五湖四海绕着的海,具体指东海、
 南海、西海、北海。春秋时认为北海即渤海,而汉代苏武牧羊的“北海”是现在
 的贝加尔湖;西海最早指青海,张骞通西域后,人们称波斯湾为西海,
 亦说为现在的地中海。
 山东山西:&
 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有时泛指战国时秦
 以外的六国土地);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和当时的“关中”,
 即今陕西一带含义相同)。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的晋国,
 均地处太行山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金代起,山东成为行政区名,
 指山东半岛一带,从元代起,山西也成为行政区名。
 关内关外:&
 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
 亦称“关中”,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明清称今辽宁、吉林、
 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外而得名。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
 崤函:&
 古代崤山和函谷关的合称。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因关在谷中,
 深险如函(匣)而得名。崤山东自河南新安县境,西迄潼关,高峰凌绝,地势险要。
 五岳:&
 古代对五座著名大山的总称,以历代帝王在此祭祀山神得名。
 通常以泰山为东岳(在今山东省),衡山为南岳(在今湖南省),
 华山为西岳(在今陕西省),恒山为北岳(在今山西省),嵩山为中岳(在今河南省)。
 塞外:&
 “塞”指长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指长城北,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和西部一带。
_7:

 夏朝:&
 阳城(今河南登封东)、斟鄩(今开封西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等。
 商代:&
 亳(前期,今山东曹县南),殷(后期,今河南安阳小屯)。
 周:&
 西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
 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汉:&
 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东汉:洛阳(今河南洛阳)。
 三国:&
 魏:洛阳(今河南洛阳)蜀:(今四川成都)吴:建业(今江苏南京)。
 晋:&
 西晋: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晋:建康(今江苏南京)。
 隋:&
 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
 长安(今陕西西安)。
 宋:&
 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
 西夏:&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南)。
 辽:&
 上京(今辽宁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金:&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中都(今北京)、南京(今开封)。
 元:&
 大都(今北京)。
 明:&
 南京(今南京)、1421年迁都北京。
 清:&
 北京(今北京)。
 中国六大古都:&
 指我国历史上历代建都最多、历史悠久的六个都城,它们是现在的北京、
 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六个城市。
_8:

 吏部:&
 魏晋以后尚书省设“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隋唐时列为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亦称大宰、冢宰),历代相沿不改,
 清末并其职于内阁。
 户部:&
 隋代尚书省下设度支,不久改称民部,唐初为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
 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长官为户部尚书(亦称大司徒、大司农),历代相沿不改,直至清末。
 北周始置“礼部”,隋代开始为尚书省六部之一,管理国家的典章。
 礼部:&
 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