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66章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66章

小说: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孙子认为,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
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要先知敌情,只能求诸间谍。只有大圣大智大仁大义之人才能使
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
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
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
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
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
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
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91 《吴子》




“仁道礼义,机权法制;克敌制胜,立国之道”
    《吴子》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对它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来就存在种
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吴子》是战国初名将吴起所著。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指出,西汉前期,吴起所作兵法所在多有,颇为流行。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
《吴起》兵书48篇,其中多为后人附益之作。其本人所撰即《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
《吴起兵法》一卷,也就是今天传世的《吴子》。
    另一种观点对今本《吴子》即《吴起兵法》表示怀疑,认为《吴子》书中的许多内
容不像出自战国初年人之手,可以断言这是一部伪书。有人根据今本《吴子》的笔调风
格,指出此书是西汉中叶人托名吴起而写成。又有人根据今存《吴子》提及汉代流行于
西域和塞北的“笳”,和西汉后期才出现的真正的“马鞍”,认为今本《吴子》可能成
书于西汉后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本《吴子》的基本思想应出自吴起。此书是由吴起后学记录、
整理和增补成书,又经过汉人的修订删补,才以今天的面貌流传于世。这种说法应与事
实相去不远。
    《吴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兵书。全书分为《图国》、《料敌》、《治
兵》、《论将》、《应变》和《励士》等6篇。
    《图国》篇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它认为,战争起因于“争名”、“争利”、
“积恶”、“内乱”和“因饥”。因此,战争可以分作禁暴救乱的“义兵”,恃众凌弱
的“强兵”,因怒兴师的“刚兵”,弃礼贪利的“暴兵”和国乱人疲,举事动众的“逆
兵”。按照战争性质的不同,它认为可以用礼驾御“义兵”,以谦逊驾御“强兵”,以
言辞驾御“刚兵”,以谋诈驾御“暴兵”,以权力、权变驾御“逆兵”。以上说法仅就
事论事,对现象作了一些分析,而未能透过现象,抓住战争的本质来论述问题,所论不
免流于浅显。
    该篇既反对恃众好战,也反对只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
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该篇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修举“道”、“义”、“礼”、“仁”,用礼
教育人民,用义激励人民,使人民有耻辱之心,并要亲和百姓,加强战备,选拔练卒锐
士。
    值得一提的是,《图国》篇发展了孙武“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提出了取得胜
利容易,保持胜利困难,多胜亡国,少胜方可得天下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以追求战胜为
目的的种种军事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实属难能可贵。
    《料敌》篇主要讲如何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
    该篇先从齐、秦、楚、燕、三晋诸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民的心理、性
格的不同所造成的作战特点出发,提出了与之一一相应的击破敌军的不同原则。
    接着,又提出在8种敌军处于困境的情况下,要抓住战机,迅速发起攻击;在另外6
种情况下,则要避免与敌作战。
    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它提出了通过观察敌军的外在表现以了解其内情,审察敌军
的虚实以攻击其要害的原则。这种从现象到本质,全面察明敌情而乘敌之隙的作战方法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正确的。
    《治兵》篇主要论述如何治军。指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是
取决于军队治理与否,即是否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打不散,拖不垮。治理产生于进退
有节度,饮食适时适当,人马体力充沛,足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胜任并完成其任务。
此外,临阵还必须避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平时必须重视军事训练,包括战阵的排练、
演习,矛戟弓弩等兵器和旌旗金鼓的配备使用,军伍的编制和按号令统一行动,以及战
马的驯养,装备的保养和骑兵的训练。
    《论将》篇主要论述将帅的重要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
    该篇指出,将帅是全军的统帅,必须刚柔兼备。勇敢并非决定某人能否担任将帅的
唯一标准,而只是将帅所应具备的品质之一。将帅必须注重和做到:治理大军就像治理
小部队;出门处处严加戒备,如临大敌;临阵破敌,不怀生还之念;初战告捷,仍慎终
若始,小心如初;法令简约而不烦琐。
    该篇认为,将帅必须依靠金鼓旗帜和禁令刑罚来治军和指挥作战。良将应具备
“威”、“德”、“仁”、“勇”四项条件,足以统率部下,安抚大众。良将还应把握
战争的四个关键:即懂得使全军保持高昂的士气;懂得利用地形,据守险要;懂得使用
间谍和计谋,以分散敌人的力量,制造、加剧其内部矛盾;懂得充实部队的装备,加强
其战斗力。这是指挥作战的关键,是不可违背的科学规律。
    该篇又指出,用兵作战的要点是必须先预测敌方的统帅,通过试探性的军事行动观
察其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因事制宜,采取相应的行动。只要做到这些,即可轻而易举
地战胜敌人。
    《应变》篇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
    该篇首先指出,在突然与敌遭遇的情况下,若我军车坚马壮,兵强将勇,全军只要
听从号令,统一行动,诛杀不服从命令者,就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若敌众我寡,则
应避开开阔地,抢占险阻,迎击敌军。
    接着,又分别论述了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不同作战方法。
    例如敌军勇武善战,人数众多,又据守险要,粮草充足,就应派遣间谍了解敌情,
诱敌出战,分兵合围,加以歼灭。又如敌军逼近,我军无路可走;或敌众我寡,猝然遇
敌于山谷险阻之间;或遇敌于两山夹峙,进退两难的狭窄地带;或遇敌于大泽之滨,车
骑不可用,舟船又没有;或阴雨连绵,车马陷入泥水中,四面为敌军所包围;或强寇突
至,掠取我田野和牛羊,则应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以战胜敌人。
    最后,该篇对攻破敌国城邑后的行动准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它主张在攻占敌国
城邑后,应入居其宫室,任用其官吏,没收其器物。军队所至之处,不得砍伐树木、侵
入房屋、强取粮食、滥杀牲畜、烧毁其积聚,以示无残民之心,并应招降、安抚其人民。
    《励士》篇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该篇认为,国君必须做到:发号施令而人人乐
闻,兴师动众而人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人乐死。这就是孙武所说的使人民与国君同心
同意。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尊崇有功,论功行赏,优待战死者的家属,激励无功者
立功受奖。
    《吴子》一书与《孙子兵法》同是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该书
所论及的一些军事理论和方法,对战国以后的历代军事家均有较深的影响,至今仍有其
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92 《尉缭子》




“议兼儒、墨,合名、法;论诛暴乱,禁不义”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各
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意见认为,《尉缭子》是一部伪书。虽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兵形势”
《尉缭》31篇,但今存《尉缭子》不讲“兵形势”,显然不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
的《尉缭》,而是出于后人的伪造。不过,自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尉缭子》
残简出土后,学者们发现残简有6篇与今存《尉缭子》相合,伪书一说已遭到大多数人
否定。
    另一种意见认为,《尉缭子》的作者姓尉,名缭,是战国时人,此书的前身即《汉
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兵形势”《尉缭》31篇。
    还有一种意见与此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它认为此书的前身是《汉书·艺文志》所
著录的“杂家”《尉缭》29篇。
    “杂家”兼合儒墨名法之说。“杂家”《尉缭》属“商君学”,除论述军事外,还
应论及政治和经济。它虽谈兵法,却并非兵家。《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杂家”《尉
缭子》5卷。这都和今存《尉缭子》的内容和卷数相同,可见今存《尉缭子》即“杂家”
《尉缭子》。宋人将“杂家”《尉缭子》收入《武经七书》,归入兵家。所以后人多误
认《尉缭子》为兵家之书。
    今本《尉缭子》共分5卷。卷1包括“天官”、“兵谈”、“制谈”、“战略”、
“攻权”5篇,主要论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关系,攻城与作战的原则,主张行事不应
依靠鬼神,而应依赖人的智慧。
    它认为,国土广阔而得到充分利用,国家就富足;人口众多而得到治理,国家就井
然有秩。国家富足而井然有秩,不必动用武力,就可以威制天下。而要使人民富足,就
必须亲近、安抚流民,开辟荒莱,发展农业。要使国家治理,就必须使人民明晓什么能
做,什么不能做,使人民唯有努力耕耘,才能丰衣足食,唯有奋力作战,才能得到爵位。
经济上的富足和政治上的贤明是军事上强大的基础和保证。它又认为,通向胜利的途径
有三条。一是加强战备,料敌如神,使敌军丧失士气,分崩离析,以致不战而胜,这是
以“道”取胜。二是法制、赏罚明察,人民有必战之心,这是以“威”取胜。三是击破
敌军,夺占敌国的土地,这是以“力”取胜。军队的战斗力全在士气的高低,所以要战
胜敌人,就应激励全军的士气。要激励士气就应从政治和经济入手,重视和搞好人民的
生活,用爵位勉励人民,等等。
    它指出,建城邑应从军事、政治和经济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建城前首先应衡量土
地的肥瘠,决定是否有必要在此兴建城邑。如决定兴建,那就应使城邑和所辖土地的大
小相适应,使城邑的大小和人口相适应,使人口的多少和粮食的供应相适应。如能做到
以上三点,就能使城邑防守坚固,依托城邑作战就能取胜。它又指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