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所以,章学诚所说“史德”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治史态度。
只要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就“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史德》)这是“欲为良史”
的基本条件。
在章氏看来,古来史书就其性质而言,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所谓“撰述”和“记
注”(《书教》),或称为“著述”与“比类”(《报黄大俞先生》),又称之为“著
述”与“纂辑”(《博约中》)。虽然称谓不尽相同,而含义并无区别。前者指史家的
“独断之学”,即史学著作;后者属文献资料汇编,即史料纂辑。章学诚可说是我国古
代史学史上,第一个严格区别史著与史料的史学家。
在体例方面,章氏推崇通史,以为通史具有“六便”(即免重复、均类例、便铨配、
平是非、去牴牾、详邻事)和“二长”(即具剪裁、主家法)的特点,尤其称赞像郑樵
撰述《通志》这种专门的学者。对于纪事本末体,章学诚亦备加赞许,以为“文省于纪
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书教下》),兼有纪传史和编年史所
不具备的优点。
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我国方志起源很早,《周官》载外史掌“四方
之志”,就是指当时的地方志。自宋元以来,纂修方志之风日盛,清初修志之风更加盛
行。但是,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提出系统的理论主张,始自章学诚。章氏不但
对方志的性质、内容、体例等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将其主张贯彻于具体的编修方志
的工作中。章氏的有关方志的论述,如今仍保存在《文史通义》和《章氏遗书》中。这
是章氏对方志学的杰出贡献。
关于方志的性质,历来把它列入地理类。章学诚认为,方志“乃史体”,与地理不
同。而“地理之学,自有专门”(《跋湖北通志检存稿》),二者不能混淆。从性质上
划分了方志与地理的区别。至于方志的内容,章氏认为,它既然属历史,专载一方,就
不应只重地区沿革,而轻一方文献。因此,在体例上,他主张方志立三书,即记载大事
记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以及作为
附录的“丛谈”。为了征集文献资料,便于编修方志,章学诚还提出了各州县建立志科
的主张。
由于章学诚是封建社会末期史家,在《文史通义》中,有其高于前人的评论,但也
摆脱不了宣扬纲常礼教之例,如他把谤君和怨悱的人说成“乱臣贼子”、“名教罪人”。
对于历代史学名著的评论,其观点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书中所论史实,也存在错误的地
方,如全祖望是清初有民族思想的人,他的文集大量表扬明末清初抗清的忠臣义士,章
学诚仅从《鲒埼亭集》中看到全氏所撰碑传事有重复,即把全祖望表彰民族气节的一片
真心,看成是为自己的文集争体面。这些是我们在阅读《文史通义》时,应加以注意的。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67 《新史学》
“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者也”
《新史学》是梁启超所撰的一篇长文,它是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
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
人。早年结识康有为,研究新学,宣传变法。戊戌政变后,政治上日趋保守。1918年起
脱离政界,此后专事讲学与著述。史学是其所长,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上有一定的影响。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继上年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之后,
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前者着眼于撰写“中国史”的具体
构想;
后者着眼于从理论上批判“旧史”。作者自称“新史氏”,倡言“史界革命”,意
在创立“新史学”。这两篇文章,后来分别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册和第四册。
《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
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它与《中国史叙论》在节目上多有异同,然其基本思想前后
连贯,二文在内容上互相补充,故宜结合起来考察,益可见作者倡导“新史学”的旨趣
所在。梁启超对西学有广泛的涉猎,他在这两篇文章中,运用西方学者的历史哲学(主
要是近代进化论思想)和史学方法论,提出并阐述了一些重要的史学理论问题。
关于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作者在两文中都论到史学的“界说”,而历史撰述的
性质和范围则是“界说”中居于首要地位的问题。作者指出:“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
象也。”他说的“历史”,按其意,当是历史撰述,亦即史家撰述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
历史撰述是“叙述进化之现象”,这实际上是指出了“新史学”之历史撰述的性质。以
此为前提,作者给历史学确定了一个内涵,就是:“进化者,往而不返者也,进化无极
者也。凡学问之属于此类者,谓之历史学。”质而言之,历史学当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考察和叙述种种进化现象,这就是“新史学”的本质。作者认为,“历史之真象”即运
动规律“如一螺线”。这里说的“历史”,是指客观历史过程。他的这个认识,把中国
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梁启超之言历史进化和历史真象,并
未超出他的老师康有为所谓据乱、升平、太平与世渐之说,即局限于庸俗进化论的范围。
关于历史撰述的范围,梁启超说:“历史〔撰述〕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作者
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进化的现象,都“属于历史之范围”,但通常历史撰述所记常限于
人类,这是因为:“人也者,进化之极则也,其变化千形万状而不穷者也。”指出了人
类进化在“凡百事物”进化中是最为复杂的特点。这样,梁启超就注意到历史研究有
“广义”、“狭义”之分:“言历史之广义,则非包万有而并载之不能完成;至语其狭
义,则惟以人类为之界。”这种划分,在理论上是重要的。梁启超进而又指出:就“狭
义”的历史来说,也不是都可以写入历史撰述的。他认为:“欲求进化之迹,必于人
群”,“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因此,“历史〔撰述〕所最当
注意者,惟人群之事,苟其事不关系人群者,虽奇言异行,而必不足入历史〔撰述〕之
范围也。”从中国史学之历史观的发展来看,从尊天命到重人事,是一大进步;从重视
个人的作用到重视人群的作用,是又一大进步。但梁启超强调“人群进化之现象”,并
没看重“人群”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分配关系对于这种“进化”的作用,这是他的局限
性。
关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的社会作用。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求一种理
性的认识;但是这种理性认识的获得则必须是“客体”和“主体”的结合;而只有获得
了这种理性认识,史学才具有了它应有的社会作用。他指出:“历史〔撰述〕者,叙述
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所谓“公理公例”,就是下面他说的历史哲学。梁启超认为,史学是由“客体”和
“主体”结合而成的。所谓客体,“则过去、现在之事实是也”;所谓主体,“则作史、
读史者心识中所怀之哲理是也”。他进而阐述说:“有客观而无主观,则其史有魄无魂,
谓之非史焉可也(偏于主观而略于客观者,则虽有佳书亦不过为一家言,不得谓之为
史)。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
史哲学者出焉。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能为
良史,有断然矣。”梁启超从历史研究和撰述之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着眼,提出历史哲学
是为良史的前提,这在史学理论的发展和建设上有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历史哲学之所
以重要,还在于它对从认识“局部之史”到认识“全体之史”、从认识史学本身到认识
“史学与他学之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而尤为重要的是,还在于它的社会作用,即:
“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历史〔撰述〕
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吾辈食今日文化之福,是为对于古人已得之权利,
而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孳殖此文明,又对于后人而不可不尽之义务也。而史家所
以尽此义务之道,即求前此进化之公理公例,而使后人循其理、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疆
也。史乎!史乎!其责任至重,而其成就至难!”这是表明,史学对于文化进化的社会
作用,主要不是对于一人一事之经验教训的借鉴,而是从公理公例中得到启示,即“循
其理、率其例”而表现出来。这是“新史学”理论体系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关于“史学与他学之关系”。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新史学”的特点
之一。梁启超认为:“地理学也,地质学也,人种学也,言语学也,群学也,政治学也,
宗教学也,法律学也,平准学也(即日本所谓经济学),皆与史学有直接之关系。其他
如哲学范围所属之伦理学、心理学、论理学、文章学及天然科学范围所属之天文学、物
质学、化学、生理学,其理论亦常与史学有间接之关系,何一而非主观所当凭藉者!
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他在《中国
史叙论》中,讨论了地理学、人种学、年代学、考古学与撰述中国史的关系;在《新史
学》中,有“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纪年”的专题。举例说来,他强调“地理与历
史,最有密切之关系”,诸多论述,皆源于孟德斯鸠和黑格尔的理论;他论“历史与人
种之关系”,则多据康德学说。他所引进的西方学人的一些认识,即便在当时来看,有
的也是不正确的;但从他倡导的“新史学”的方法论来说,在当时却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于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这是梁启超“新史学”论纲的一个突出的部分。这
个批判,贯穿于二文之中,其势之猛,其辞之烈,前所未有。他认为中国史学是“发达”
的,但他对这种“发达”却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不过是“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梁启
超具体指出“中国之旧史”有“四蔽”,“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
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
想”;“缘此四蔽,复生二病”,一是“能铺叙而不能别裁”,二是“能因袭而不能创
作”;“合此六弊”,又有三“恶果”,即“难读”、“难别择”、“无感触”。其议
论排击,多以西人、西史为据。梁启超虽也慷慨地把司马迁、杜佑、郑樵、司马光、袁
枢、黄宗羲奉为中国史学上的“六君子”,但认为其